鏡頭閃回。按下晉國,複說楚國。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十八年。
莊王欲圖爭霸中原,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申舟奏道:出使臨淄,需途經宋國,請大王出具國書,向宋公借道而行。
楚莊王:今我國力強盛,齊又為向日方伯,兩大國互聘,豈可向宋侯借道
申舟:如不借路,宋國則視我為入侵,可使人殺我。
楚莊王:若宋國果敢殺卿,孤則發兵攻之。
申舟:若以臣死,得宋國降服,則請即行。臣之家眷,便托主公!
於是使齊,越宋國之境。楚使不向宋國借路而行,果然激怒宋公,於是派兵攔截,誅殺申舟,釋其從者,輿屍以回。
楚莊王聞報,投袂而起,發兵攻宋,但圍宋都數月不攻。
次年春,宋國派大夫樂嬰齊潛地出城,到晉國請求救援。
晉景公欲發兵救宋,大夫伯宗諫止:主公不可。古人雲,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楚國正盛,我實不能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景公停止發兵,卻派大夫解揚隨宋使同歸,勸宋公休降,假說援兵已發,很快就到。
宋公信以為真,複命國人堅守數月,城內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莊王見久圍不克,乃於城外築室以居,並使將士耕種宋國之田。
宋人見此,堅守意誌動搖。宋公派右師華元夜入楚師,以厚幣賄賂楚司馬公子側,請其說服莊王,將楚軍退後三十裡,使宋國保全不訂立城下之盟顏麵,宋公即唯命是聽。
公子側字子反,不負華元所托,說服莊王同意,於是楚宋結盟,其盟辭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自此宋歸服於楚,並以華元為質。
周定王十二年,楚令尹孫叔敖突患癰疽,繼而病篤。將子孫安喚至榻前,囑以後事。
孫叔敖:王數封我,吾不受也。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此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長有者,其唯此也。我有遺表達於楚王,謂我兒碌碌庸才,非經濟之具,不可濫廁冠裳,庶幾可延後世之祿耳。
言畢而卒。孫安遂遵父囑,將遺表呈上。其表略曰:
臣以罪廢,蒙君王拔之顯位。數年以來,愧乏大功,有負重任。今賴君王之靈,獲死牖下,臣之幸矣。臣止一子,不肖,不足以玷冠裳;臣之從子薳憑,頗有才能,可任一職。晉號世伯,雖偶敗績,不可輕視;楚民苦戰已久,惟息兵安民為上。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願王察之。
莊王覽奏歎道:孫叔大才,天奈何奪我良臣太早!
即命排駕視殮,親為祭祀,撫棺痛哭,從行者莫不垂淚。下葬已畢,乃以公子嬰齊為令尹;召薳憑為箴尹,是為薳氏。欲以孫安為工正,孫安謹守父親遺命,力辭不就。
楚王亦知其才不足以治國,於是也不勉強,後以美地封之。孫安再次固辭,隻請以寢之丘為食邑。因此攜家出城,退耕於野,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孫叔敖死後,楚莊王雖日思夜想,但對其妻兒卻置之不問,亦未知其家生活不敷。
當時宮中有侏儒優人優孟,身不滿五尺,滑稽調笑,極善取歡莊王。一日優孟驅車出於郊野,見孫安砍柴負薪而歸。
優孟迎而問道:孫安,你身為公子,何自勞苦負薪
孫安答道:我父雖為相數載,一錢不入私門,死後家無餘財,安得不負薪乎
優孟讚歎而歸,乃自製令尹孫叔敖衣冠、劍履,往內宮赴莊王之宴。莊王召群優為戲,優孟扮孫叔敖登場,習其生前動作,言談舉止,無不惟妙惟肖。
楚王一見大驚,竟忘記孫叔敖已死,急下階執手泣道:孫叔無恙乎寡人思卿至切,可仍複令尹之職,輔相寡人稱霸!
優孟奏道:臣非孫叔,乃優孟是也。
楚王道:卿休要戲耍寡人,可即就相位。
優孟:臣老妻通達世情,曾以歌勸臣,勿就令尹之位。山妻之歌,王願聞之乎
楚莊王:願洗耳恭聽。
優孟遂捏其嗓音,效老婦歌曰:
貪吏不可為而可為,廉吏可為而不可為。貪吏不可為者,汙且卑;而可為者,子孫乘堅而策肥!廉吏可為者,高且潔;而不可為者,子孫衣單而食缺!君不見楚之令尹孫叔敖,生前私殖無分毫,一朝身沒家淩替,子孫丐食棲蓬蒿!勸君勿學孫叔敖,君王不念前功勞。
優孟歌畢,莊王不覺潸然淚下:孫叔之功,寡人不敢忘也!
即命優孟,往召孫叔敖之子孫安。
孫安敝衣草屨而至,上堂參拜,衣衫襤褸,狀若貧民。
莊王慚愧道:未料令尹之子,竟窮困至此乎
優孟:子孫若不窮困,不見前令尹之賢德也。
楚莊王:既孫叔遺命,不願其子就職當朝,可封以萬戶大邑。
孫安固辭:君王倘念先父尺寸之勞,給臣衣食,願得封寢邱,臣願足矣。
莊王奇道:寢邱瘠惡之土,於卿何利
孫安:臣子不知。惟因先父遺命,若非此地,他邑皆不敢受。
莊王雖然疑惑,最終從之。
畫外音:孫安之後,傳至子孫十數代,雖然朝中風雲變幻不休,諸大夫相互爭奪,但因皆謂寢邱並非良宅,其地名且凶,故此無人來爭,永為孫氏基業,乃知孫叔敖先見之明。
公元前594年,乃魯宣公十五年。
《左傳》載:秋七月,初稅畝。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餘畝,複十取一。
魯國開始按土地畝數征稅,名為初稅畝。從此,井田之外,私田開始納稅。通過初稅畝,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初稅畝出現,標誌著中國稅收製度正式形成,同時標誌中國從奴隸製賦稅向封建製賦稅製轉化,就此開端。
魯宣公聞說楚國大勝晉軍,與楚、宋、陳會盟於齊,標誌楚莊王正式成就霸業。
鏡頭轉換,赤狄族,潞國。
潞國之君名喚嬰兒,娶晉景公之娣伯姬為夫人。其時君權勢微,國相酆舒專權用事。
畫外音:狐射姑寄居潞國之時,酆舒畏懼三分,不敢放恣。狐射姑死後,酆舒便肆無忌憚,誣陷伯姬通謀晉國,逼迫國君潞嬰兒將夫人縊殺。
又與潞子出獵郊外,醉後彈傷潞子之目,不以為意,隻道歉罰酒了事。
潞嬰兒不堪其虐,遂寫密書至絳城,求晉侯起兵來討酆舒。景公得書,計議於諸臣。
伯宗獻計:若依臣之計,伐之可也。不如趁此誅戮酆舒,兼並潞地,儘有狄土,則拓疆益土,益充兵賦,機不可失!
景公從之,乃命荀林父為帥,魏顆為副,出兵伐潞。
酆舒自非晉軍敵手,一戰而敗,單車奔衛。荀林父揮軍追至衛國邊境,衛穆公不敢收留酆舒,將其囚獻晉軍,荀林父立命殺之,取其首級。
晉軍乃滅潞國,執其國主嬰兒。嬰兒自刎而死,潞人為其立祠,便是如今潞祠山。
酆舒向與秦國勾結,秦桓公聞報晉伐酆舒,方欲起兵來救,未料酆舒已經敗亡。
秦桓公大怒,遂遣大夫杜回為將,引兵來爭潞地。
杜回是秦國第一大力士,身長丈餘,力舉千鈞,白翟族人。既奉秦桓公之命,便引秦軍東出,來伐潞邑。晉景公仍以荀林父為帥,魏顆為副,率得勝之師以迎。
兩軍對壘,交戰三合,杜回英勇無敵,魏顆當之不住,敗了一陣,固壘不出。
杜回命人搦戰,魏顆隻是不敢迎戰,在營中度日如年,心如油煎。
第三日,魏顆弟魏錡引百騎至營:主公聞報秦將厲害,特遣弟來相助!
魏顆喜道:我弟此來,正是那杜回對手。
置酒相待,席間詳述杜回勇猛,武藝高強,叮囑兄弟小心在意,酒罷各自安寢。
當夜魏顆偶得一夢,見一老翁,反複念誦“青草坡”三字。醒來不解其義,訴於兄弟。
魏錡答道:輔氏左去十裡,有個大坡,名為青草坡。此必是神人諭示,命我在此設伏。今日出兵,弟先引一軍往彼埋伏,兄長出戰,誘杜回至此,左右夾攻,必可擒之!
魏顆稱善,兄弟二人各自依計行事,魏錡先去青草坡埋伏。
傳餐已畢,旭日東升,杜回又來搦戰。
魏顆出營列陣,略鬥數合,回車就走,杜回恃勇便追。至青草坡前,魏錡伏兵俱起,讓過魏顆,將杜回團團圍住;魏顆亦回車再戰,兄弟兩個前後夾攻。
杜回大笑道:你兄弟二人,便施詭計,又奈我何
全不畏懼,挺戟力戰,左衝右突,晉軍當者披靡,其圍遂解。
杜回勇如天神,憑一條大戟殺透重圍,無人敢攔;但見晉軍多過己軍,自忖寡不敵眾,亦不敢戀戰。激戰半日,見晉軍三麵圍攏,遂棄車步行,向青草坡上逃走。
魏顆:若使此人逃回營去,再引軍來戰,則我晉軍無幸矣!
兄弟二人便棄車乘,上坡追趕。但那杜回身高腿長,一步邁去便是常人兩步,且又先行,魏氏兄弟哪裡趕得上眼見得轉過草坡,杜回便能逃出生天。
魏顆跌足歎息,正欲放棄,忽見杜回一個筋鬥跌倒,立起再走,又是一跌,寸步難前。
晉軍見到,齊都發喊,皆都下車,奔上草坡。
魏顆精神大振,領先再追,眼看迫近,不料自己腳下被青草纏住,也是一跌。立起身來看時,遙見前麵有一老人,布袍芒履,低頭將青草一路挽結,故此攀住杜回之足,使其無法前行。魏顆、魏錡繞過草結,率兵圍攏,輕易便把杜回摁倒在地,生擒活捉。
秦軍部下見主將被擒,四散逃奔,俱為晉兵追而獲之,隻有數十人驅車逃脫。
杜回被俘,兀自不服,恨恨道:非我雙足被草結攀住,你等便有千軍萬馬,又豈能擒我此乃天絕我命,非你等之能也!
魏錡道:誠如公言。將軍力大絕倫,武藝通神,實為我等平生所僅見者。亦正因如此,若留公性命,我兄弟寢食難安!
說畢,拔出佩刀,將杜回斬首,與兄長一齊回營。
當日因大勝秦軍,魏氏兄弟乃置酒大會,與諸將慶功。
酒罷席散,魏顆安睡,複夢到日間所見老人,至榻前致揖:老漢今日助子擒斬杜回,將軍可得安枕,不亦樂乎
魏顆起而拜謝,因而問道:日夜恍惚之間,曾見老丈結草,致杜回顛躓,故被我所獲。但不知老丈何來又因何助我兄弟
老者笑道:將軍乃老漢恩人,某今來是為報恩。
魏顆:你我並不相識,老丈因何而言
老者:我乃祖姬之父,當初將愛女嫁予你父魏犨。你父臨終遺囑,欲使我女殉葬,是將軍寧違父命,善嫁吾女,未使其殉。老漢於九泉之下得知,感子活我愛女厚恩,特效微力,結草以報,助將軍成此軍功。將軍後當世世榮顯,子孫貴為王侯。
魏顆聽罷,這才恍然大悟。
鏡頭閃回。魏犨有一愛妾,名曰祖姬。魏犨曾囑魏顆,己若戰死沙場,必為祖姬選擇良配以嫁,勿令失所。但魏犨病篤之時,因心中不舍,又囑以祖姬殉葬,欲其至九泉下相伴。魏顆營葬其父,不遵其臨終遺囑,反將祖姬擇士家良人嫁之。
魏錡問道:兄長何違先父臨終之囑
魏顆答道:父親平日時常吩咐必嫁此女,臨終之囑,實乃昏亂之言。你我身為孝子,當從父治命,不從亂命。
魏錡讚之。未料隻因此件陰德,今日祖姬先老竟有結草之報。
魏顆夢覺,待至天明,述於魏錡,兄弟二人皆都歎息不已。
大勝秦軍之後,魏顆班師還朝。晉景公親迎出城,因親斬秦帥杜回之功,便將魏氏兄弟封於令狐(今山西臨猗),稱令狐氏。
畫外音:列位看官皆乃有識之士,一看便知,此乃野史軼聞,並非信史。但因流傳久廣,便成“結草銜環”上半截典故,流傳至今。下半截“銜環”典故,卻出自東漢之初,六百年以後之事。
鏡頭閃回,穿越時空,東漢年間。
弘農華陰人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居住。一日在門前林中玩耍,忽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樹下,又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黃雀帶回家去,為其療傷。
那黃雀百日之後傷愈,楊寶便將其放回山林,看其振翅飛走。
當夜楊寶入睡,心中戀戀不舍,喃喃不休,念那黃雀不已。
夢中便見有一黃衣童子入室,就榻前向楊寶拜謝:我便是小相公日間所放走黃雀,實為西王母使者。被派往東海蓬萊公乾,回歸昆侖山時路過華山,因貪戀華陰景色,一時入神,被惡鷹所傷,複受困於螻蟻。若非蒙小相公仁愛救拯,此命休矣。
楊寶聞聽,驚訝不已。黃衣童子又從懷中拿出白環四枚,相贈楊寶,複又說道:今銜環以報,可佑君之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如此玉環,圓轉如意,白璧無瑕。
楊寶醒來,見四枚玉環宛然便在枕邊,又不似夢境。其後百餘年間,楊寶之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子孫皆都官至太尉。(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