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牽不敢聲張,自覺與上卿國佐交厚,便將此事當作笑話告知。
國佐卻毫不隱諱,竟召慶克至府,正言厲色論說此事,責其**後宮,辱及國君,實犯滅族毀家重罪,勸其懸崖勒馬。
慶克醜聞既泄,且國佐義正辭嚴,無可反駁,由此懷羞抱慚在家,長久不敢入宮。
國母聲孟子暗遣侍者前往慶府,責怪慶克薄情寡義,始亂終棄。
慶克不敢隱瞞,向侍者訴說醜事已發,被上卿國佐責備之事,亦都說之。
侍者回報,聲孟子聞而大怒,由此深恨鮑牽、國佐,欲尋機害之。
是年夏,恰逢國佐隨靈公與諸侯盟於柯陵,命上卿高無咎及大夫鮑牽守國。
會盟已罷,靈公還國,母聲孟子當即進讒:我兒去赴盟會,高、鮑二人守城,將不納君還國,欲改立公子角為君。未料我兒福大,提前還國,出其不意,故使其奸計不成。此事另有國佐同謀,皆知備細。
靈公初時尚且不信,但回思國佐在柯陵之會期間言論,又深以為然,於是立下殺手。當年七月,便將鮑牽施以刖刑,又逐高無咎出齊。
高無咎奔莒,其子高弱大怒,便以盧地叛齊,就此引發齊國大亂。
畫外音:高氏乃是齊國公族,與國氏同受周天子策命,世襲齊國上卿,號稱天子二守。國、高二氏都出自薑姓,夾輔同姓呂氏世守齊國,輪流執政;其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凡齊國政務,皆由國、高二卿與呂氏共同裁決。故說國、高二氏若反,齊國必至大亂。
齊靈公驅逐高無咎,由此激怒其子高弱,舉盧地反齊。齊靈公自然不肯示弱,便使崔杼、慶克為將,率師圍盧。
當時晉悼公正率諸侯圍鄭,國佐率齊師隨征,聽到此信,便以赴國難為由歸國。
國佐率師至盧,立殺慶克,並以穀地叛齊。至此,國、高二卿皆反。
靈公無奈,隻得與國佐盟於徐關,複其上卿之位,而使國佐之子國勝,入晉告變。
十二月,盧人降齊。九年春,靈公使士華免刺殺國佐,同時又使清人暗殺國勝。次子國弱驚懼,出奔魯國。不久靈公複命國弱返齊,承嗣國氏。
齊靈公九年,欒書與荀偃弑晉厲公,改立晉悼公。
靈公派崔杼與晉悼公等同盟於虛朾,並在此數年間聽從晉侯號令。因見晉悼公年幼,齊靈公始有不尊晉國之意,但仍懷畏懼。
晉悼公元年,帥諸侯圍宋彭城。齊國未曾參與,晉國討齊,齊靈公使太子光到晉國,以為人質。晉大夫荀罃與諸侯大夫會於戚,齊又不至,且脅迫滕、薛、小邾,不使三國參加。荀罃擬在虎牢築城,迫使鄭國就範,但認為須獲齊國同意,以防其叛盟。
經仲孫蔑之請,鑒於荀罃之言,晉悼公遣使問罪。齊靈公隻得派大夫崔杼為使,與荀罃等諸國大夫會於戚,遂城虎牢,鄭國服晉。
閃回結束。鄭國歸附,晉悼公信心大增。
恰當此時,吳國遣使來報:楚國令尹子重率兵攻吳,遭受慘敗,子重羞愧致死。
畫外音:子重者,羋姓熊氏,名嬰齊,字子重,楚穆王之子,莊王之弟,共王叔父。初任左尹,曾率領楚國右軍參加邲之戰,大敗晉軍。楚共王即位,子重任令尹,安定內部,遠伐衛、魯。與蔡、許、魯、秦、宋、陳、衛、鄭、齊九國大夫盟於蜀(今山東泰安西),稱霸中原諸侯。因與司馬子反合謀,殺害巫臣族人,奪其家財。鄢陵之戰,楚軍失敗,子重趁機公報私仇,暗示子反自殺謝罪。楚共王派人勸阻不及,終至子反自殺,由此楚國棟梁摧折。此番晉悼公率諸侯聯軍伐鄭,荀罃築城虎牢,子重不敢北上正麵抗擊晉軍,便引兵攻打吳國,以此打擊晉軍聯盟。由是全力出擊,一路勢如破竹,順利攻克鳩茲,繼而陳師衡山。
子重以為吳國不堪一擊,誌得意滿,大宴眾將,使副將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繼續侵吳,自己凱旋而歸。
鄧廖既奉令尹之命,引兵向東進擊,未料卻中吳人埋伏,一戰而敗,自己亦被生擒。楚軍幾乎全軍覆沒,逃回本國殘兵,隻餘組甲八十、被練三百。
吳軍乘勝伐楚,輕易攻取駕邑。楚人皆都歸罪令尹,子重抑鬱而卒。
晉悼公聞報大喜:楚王所依仗者,子反、子重而已。今二子俱亡,楚軍無可懼也。
於是照會諸侯,約於六月會盟雞澤,磋商共伐楚國。為表示誠意,特派士匄爭盟於齊,荀會候吳子於淮水。至期,除吳王壽夢路途遙遠未至,其餘諸侯儘皆到場。
六月二十三日,晉悼公與單頃公、宋平公、鄭僖公、魯襄公、衛獻公、莒犁比公、邾宣公、齊太子光,並齊魯附庸小國諸侯,正式會盟於雞澤。
陳成公使大夫袁僑前至雞澤,向晉悼公求援,以示歸附。陳國為楚庸年久,此番竟主動歸附晉國,晉悼公大喜,當即表態,願與陳國榮辱與共,並與袁僑歃血為盟。
會盟典禮已畢,晉悼公於雞澤閱兵,諸侯並各國大夫皆從。
悼公之弟楊乾趨於閱兵台下,向兄長告狀:魏絳殺我禦者,請主公為我出氣報仇!
晉悼公:寡人既掌晉國,複主盟諸侯,本以為榮。既辱楊乾,是欺寡人也!今必殺魏絳,以儆對盟主不敬者!
羊舌赤當時侍產身側,見楊乾麵現詭詐之色,估計事出有因,便附耳輕聲諫勸悼公:魏絳一心為公,誰人不知殺楊乾之仆,必有隱情。且使人察明回報,再殺不遲,以免眾卿不服,且寒功臣之心。
晉悼公聞言,由是冷靜下來,命傳魏絳來見,要當麵詢問。
未待傳令官出發,魏絳已至台下帳外。因將撰就謝罪表章呈遞令官,請其轉呈,便欲拔刀自殺。士魴、張老二卿時在帳外,急上前止住:主公未曾問罪,卿何至急躁如此!
說話之間,傳令官已將奏章遞至台上,呈給晉侯。晉悼公閱畢,才知楊乾禦者不守軍紀,在陣中任意驅馳,擾亂隊伍,故被司馬魏絳戮之。
晉悼公急忙下台,回至帳中,將張老喚至,詳問實情,果如魏絳所奏,並無虛言。
悼公姬周遂脫己履,跣足而出,至帳外扶起魏絳:我重手足,卿重軍法。寡人未儘為兄之責,楊乾縱其禦仆跋扈,違反卿之軍法。違法當斬,卿有何罪皆寡人之過也。卿若以死謝過,正是再加重寡人罪孽耳!寡人請罪,卿其收刀入鞘可乎
魏絳乃收刀入鞘,再拜而起。旁觀諸將及眾軍,無不感戴。
雞澤之盟後,晉悼公班師回國,專門設宴招待魏絳,以其替魏頡為卿。複以張老代魏絳為中軍司馬,士富代張老為侯奄。
於是重置八卿:中軍元帥韓厥,中軍佐中行偃;上軍元帥智罃,上軍佐範匄;下軍元帥欒黶,下軍佐彘魴;新軍元帥趙武,新軍佐魏絳。
畫外音:中行偃者,荀偃也;智罃者,荀罃也;範匄者,士匄也;彘魴者,士魴也。因皆以封地為氏,故與舊時稱呼便即不同。自此之後,魏氏大宗始為上卿。全憑魏絳鬥膽,一刀砍了楊乾禦仆,又遇明君,便砍出一門卿相。
中軍尉祁奚年七十餘,告老致政。晉悼公許之,並問可代其職者。
祁奚答曰:莫如解狐。
悼公驚問:孤聞解狐與卿有仇,何以舉之
祁奚答曰:君問何人可代臣職,非問何人為臣之仇也。
悼公命召解狐,但未及拜官,狐已病死。悼公複問祁奚:解狐固有才能,奈何其壽不永。除此之外,更有何人
祁奚奏道:既解狐已死,其次莫如祁午。
悼公複驚問道:祁午者,豈非卿之親子耶
祁奚答道:君問解狐之外,誰可任軍尉之職,並非問其人是否臣之子也。
悼公讚歎不止,遂又問道:今中軍尉副羊舌職,不幸病死。以卿識人之能,請為寡人並擇賢者以代。
祁奚對曰:羊舌職有二子,長子曰赤,次子曰肹,二人皆賢,惟君所用。
悼公從奏,便以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副之。諸卿見此,無不悅服。
晉悼公重置八卿,嚴軍紀而恤民力,治律曆而行禮法,於是晉宗諧睦,舉國大治。史載悼公因在洛陽王城長大成人,故雖為晉君,乃僭天子之尊,聯宋納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峰。終晉悼公一朝,晉國鎮齊、懾秦、疲楚,天下不能與之爭衡。
後世學者全祖望,甚至將晉悼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時人多有推許者。
公元前572年,周簡王姬夷因病薨逝,在位十四年。子姬泄心繼位,乃為周靈王。
周簡王在位期間,周王室天子威權早已蕩然無存,天下諸侯隻知晉、楚霸主,更不知周王。便在此年,楚共王怒失陳國,歸罪於新任令尹壬夫,因而殺之,複用其弟公子貞字子囊,代為令尹,並大閱師徒,出車五百乘伐陳。
當時陳成公媯午已逝,世子媯弱嗣位,是為哀公,因懼楚國兵威,複背晉附楚。
晉悼公大怒,欲起兵與楚爭陳,忽報無終國君嘉父,遣大夫孟樂來朝。乃升殿接見,問其何來。孟樂進獻虎豹之皮百個,言說無終國君仰慕晉德,情願率西方諸戎受盟內附,如當年奉事晉文公之故事。悼公集諸將商議,眾卿皆謂戎狄無親,不如伐之。
司馬魏絳力排眾議:臣謂不然。欲南定荊楚,必要西和諸戎,以免後顧之憂。
晉悼公:卿言戎可和乎因何而作是論
魏絳:以臣論之,和戎之利有五。
晉悼公:有何五利
魏絳:戎與晉鄰,其地多曠,賤土貴貨,我以貨易土,可以廣地,其利一也;侵掠既息,邊民得安意耕種,其利二也;以德懷遠,兵車不勞,其利三也;戎狄事晉,四鄰震動,諸侯畏服,其利四也;我無北顧之憂,得以專意於南方,其利五也。有此五利,君何不從
眾卿聞而皆服,晉悼公由此大悅。
於是即命魏絳為和戎之使,同孟樂至無終國見其國王嘉父,代國君悼公致意。
嘉父甚喜,乃號召山戎諸國皆至無終,歃血定盟。其盟辭曰:
今晉侯嗣伯諸侯,主盟中華,諸戎願奉約束,捍衛北方。不侵不叛,各保寧宇,如有背盟,天地不佑!
魏絳以此盟約回報,悼公大喜。
公元前569年,魯襄公四年。
是年春,鄫國難以立足,乃依魯國上卿季文子之策,請求投降依附魯國。
莒、邾兩國以為魯國行為霸道,不合周禮,恐將來難免也為其吞並,由此兩國結盟,反對鄫國屬魯。魯襄公遂與大夫孟獻子專程如晉,請於晉悼公。
魯襄公:魯國地域褊窄,貢賦不足晉國之用;而鄫國不向上國納貢,故我欲得鄫國貢賦以獻上國,不亦可乎
晉悼公聽罷大笑,便準其君臣所請。
同年十月,莒國、邾國從東西兩麵出兵,進犯鄫國,以伐其降魯之罪。鄫國求援於魯,魯襄公遂派大夫臧孫紇為將,前往援鄫。臧孫紇身材矮小,喜穿狐皮棉襖,貌不壓人,智計不凡。因不援鄫危,反率軍攻入邾國,創“圍邾救鄫”戰例。
未料狐駘一戰慘敗,魯民束麻迎接陣亡將士,竟成後世喪葬習俗,謂曰披麻帶孝。
魯邾大戰同年夏,楚人以背楚附晉為由,發兵進攻陳國,同時命陳國附庸頓國伺間襲擾。為此陳人暴怒,不顧楚師來伐,反而發兵包圍頓國,頓子逃亡入楚。
畫外音:頓國乃是周武王滅商之後所封,姬姓子爵,建國於淮水中上遊地區。故亦稱頓子國,都城在今河南商水縣頓國故城,後為陳國所迫南遷,便號南頓,與陳、項、沈三國相鄰。頓國自從建立以來,穩定度過西周及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始在陳、楚、魯、宋、晉等大國爭霸夾縫中艱難生存,或失或續,到公元前496年終為強楚所滅。
楚共王二十三年,吳王壽夢派大夫壽越赴晉,解釋不會雞澤之故,並請修好。
晉悼公便率盟國諸侯,與吳王壽夢會於戚,命各國戍以備楚。
楚共王再次出兵,先遣使質問陳國叛楚原因。
陳侯答複來使:貴國令尹子辛屢侵我小國,以滿足其私欲,奉之不足,由此叛焉。
楚共王聞報大怒,立殺子辛壬夫。陳侯對此毫不理會,仍參與晉吳戚邑之盟。
晉卿範宣子士匄權衡得失,乃進言道:我喪陳矣。楚王殺子辛以固陳盟,可謂用心儘矣。陳背楚而從我,楚王為討貳而立子囊為令尹,必改其前行,而疾於討陳,無果不休。陳近於楚,其民朝夕有急,我能不往救乎有事,非吾事也;無之而後可。
其意甚明,是主張放棄陳國,乾脆讓給楚王,以免鞭長莫及,疲於奔命。晉悼公知其所言為實,但恐因此而使諸侯失望,故不肯應。
當年冬,楚子囊不顧諸侯戍守,率軍攻陳。
魯、陳、衛、曹、莒、邾等國駐軍謀救陳國,然陳國執政大夫慶虎、慶寅兄弟早欲背晉向楚,故意在迎戰楚軍時賣陣,使陳公子黃被楚軍所執。
陳哀公擔心國內眾卿另立新君,乃自盟會之地逃歸。因拗不過慶虎兄弟,又為救回自己兄弟子黃,隻得背晉附楚。
楚令尹公子貞既得陳國歸降,便乘勝移兵伐鄭。因聞虎牢已備關隘,有兵戍守,遂不走汜水一路,卻經由許國,直望潁水而來。
早有細作探馬,報至鄭國。鄭僖公髠頑大懼,遂集六卿並諸大夫,共議拒敵之策。
畫外音:鄭國六卿,乃是公子騑字子駟、公子發字子國、公子嘉字子孔,公孫輒字子耳,公孫蠆字子蟜,公孫舍之字子展。六卿平素輪番執掌鄭國朝政,都是國君父祖尊行,因此不免倚老賣老,有些自尊自負。偏偏僖公髠頑雖然年輕,卻生就心高氣傲,對此六卿不甚禮敬,以此君臣之間積不相能,各不相得。上卿公子騑尤為鑿柄,竟與侄孫國君勢同水火。
僖公見眾卿大夫到齊,於是言道:楚軍降陳,乘勝而來,其勢不可當。若以寡人主意,不如據險堅守,以待晉軍來救,未知眾卿意下如何
話猶未落,公子騑立即反駁:遠水不能救近火。晉都距此千裡之遙,不如從楚。
僖公不悅:今日從楚,則晉師明日又至,何以當之
公子騑:先君有言,楚國有大恩於鄭,背之不祥。晉與楚誰憐我者惟強者事之!楚來則盟楚,晉來則盟晉。吾擇強者而庇民,不亦可乎(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