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閃回,回顧沈國。
沈國位卑勢弱,因地近強楚,又有沈氏公族在楚為官,故舉國依附楚國為庸。
正由於沈國乃屬楚國同盟,因而屢遭中原諸國討伐,從來不得安寧。
在春秋時代強國爭霸中尋求生存,可謂左右為難,苦不堪言。
晉襄公四年,晉、魯、宋、陳、衛、鄭等聯合伐沈,便使其一蹶不振。
晉厲公時,討伐楚、蔡,又攻破沈國,擄走沈君揖初。其後四十餘年間,沈國又兩次隨楚伐吳,沈子逞複成為吳國俘虜。
畫外音:此番適逢蔡昭侯遷怒,沈國無辜受伐被滅,可謂悲催至極。其滅國緣由,四字以蔽之,便是“毫無來由”。成語“沈國之悲”,典出於此。
沈國被滅,楚令尹囊瓦聞而大怒,便即興師伐蔡。
蔡國大夫公孫姓建議求救於吳,蔡侯納之,即約會唐侯,共向吳國借兵,以次子公子乾為質。伍員接見蔡、唐二侯,聞說是來借兵伐楚,不由暗中祝道:今番蒼天保佑,祖宗嗬護,使我得報父、兄及全家大仇!
於是熱情接待,引見吳王闔閭,進言道:唐、蔡二侯以傷心之怨,願為先驅向導,助我伐楚。救蔡足以顯名,破楚更得厚利,一舉多得之事。大王欲入郢都,機不可失!
闔閭明知伍員報仇心切,自己亦欲滅楚圖霸,於是更不推托,乃受蔡侯之質,許以出兵。並命蔡、唐二國,各將本國兵馬,以為前驅。
二侯去後,闔閭乃大閱車徒,簡選三軍,調兵遣將,大舉伐楚。
吳王詔命:被離、專毅,輔太子波居,留守姑蘇城。拜孫武為大將,伍員、伯嚭副之,弟公子夫概為先鋒,公子山專督糧餉。悉起吳兵六萬,號稱十萬之眾,從水路渡淮!
蔡、唐二侯各引本**馬來迎,吳王命為左右翼,相從以進。
軍馬臨行,孫武忽令登陸,舍戰艦於淮水之曲,大軍自江北陸路走章山,直趨漢陽。
伍員私問:舍舟陸行,軍馬易疲,何為如此
孫武笑答:我以下遊溯流而上,則舟行水逆而遲。子不聞兵貴神速乎若使楚國得知我兵將至,從容以為禦備,則其城必不可破矣。
伍員聽罷,大為歎服。
楚令尹囊瓦率軍屯於漢南,日夜憂慮吳軍渡過漢水來攻,這日斥侯來報。
斥侯:報令尹大人!吳軍雖發,但其舟船皆都滯留淮水,未知何意。
囊瓦聞此,麵呈喜色,打發斥侯退下,心中稍安。
楚王時在郢都,亦與群臣計議拒吳之策。
公子申進言:令尹子常,絕非伍子胥對手。大王宜速令左司馬沈尹戍領兵前往,勿使吳**馬渡過漢水,方可拒敵於國境之外,可保萬無一失。
昭王準奏,便使沈尹戍率兵一萬五千,往助令尹囊瓦。
沈尹戍至漢陽大寨,便問囊瓦:吳兵從何而來
囊瓦答道:棄舟淮汭,自豫章而來。
沈尹戍:人言孫武善兵,不過如此。吳人慣習水戰,今舍舟從陸,必為我擒也。
囊瓦:吳人若至,將軍如何拒戰
沈尹戍:我今分兵五千與令尹大人,命大將武城黑沿漢水列營,並將船隻拘集南岸,更令輕舟旦夕往來江麵巡哨;末將率主力從新息抄出淮汭,儘焚其舟,再阻漢東隘道。但看我沿江舉火為號,令尹便引兵渡過漢江,攻其大寨,我自後擊之。如此吳軍水陸路絕,首尾受敵,其君臣皆必為我所擒矣。
囊瓦大喜:司馬高見,奇絕天下。我謂雖孫武、伍員聯手,亦不及也。
沈尹戍遜謝,遂留軍五千相助囊瓦,自引一萬人馬,銜枚裹蹄,望新息進發。
武城黑欲獻媚令尹,並欲獨自建功,便在沈尹戍去後數日,進言囊瓦:吳人舍舟從陸,違其所長,今相持數日,其心已怠。令尹何不趁此渡江擊之,獨得全功若待司馬繞至其背合攻,則被其分功大半,不顯令尹之能也!
囊瓦聞言,猶豫未決。
部將史皇進言:武城將軍之言是也。近年令尹屢戰吳軍不利,楚人多有微辭,朝臣亦多有詆毀之語。楚王倍受其惑,已懷怨於公久矣。若此番沈司馬獨占破吳之功,必將代子以主楚國之政,則令尹退而求為上卿,亦不可得。若依武城將軍之計,非但兵貴神速,且又出其不意。不如渡江襲之,以求全功。
囊瓦被二人所惑,信以為然,遂傳令三軍,俱渡漢水。
楚軍渡江,至小彆山列成陣勢,與吳營遙遙相對。囊瓦派史皇出兵挑戰,孫武使先鋒夫概迎之。勁鼓三催,相交兩個回合,史皇大敗,走回本寨。
囊瓦大怒:子令我渡江,今才交兵便敗,來日如何向司馬交待
史皇麵紅耳赤,並無一言可答。
武城黑道:令尹休怒。吳軍獲勝,必不設備。我儘出精銳,夜襲其營,必建大功。
囊瓦從之,挑選精兵萬人,至當晚定更,披掛銜枚,從間道出於大彆山後,往襲吳營。
吳營諸將見夫概初戰得勝,皆至帥帳相賀。
孫武卻道:且休賀功。今史皇小挫,未有虧損,囊瓦今夜必來襲我大寨。隻此一戰,便使楚軍片甲不回,彼時再賀全功不遲。
於是升帳派將:令夫概、專毅各引本部,伏於大彆山左右,但聽號角殺出,唐、蔡二君接應;令伍員引兵五千,抄出小彆山,反劫楚寨,伯嚭接應。
伯嚭:未知元帥所主何事
孫武:本帥自與公子山保護吳王,移屯漢陰山上,以觀眾將與敵交鋒。
伯嚭微微冷笑,出帳點兵而去。
孫武故作不見,待眾將皆出,複命大寨中虛設旌旗,懸羊擊鼓,隻剩空營。
時當三鼓,囊瓦親引楚兵殺至,見是空營,便知中計,急令退軍。忽聽號角長鳴,專毅、夫概兩軍殺出,兩麵夾攻,先將楚兵裹去三成。
囊瓦大悔,暗罵武城黑無能,驅車往回便走。又聞鼓聲大震,蔡、唐二侯殺至。
二侯見到囊瓦,於車中叫道:還我肅霜寶馬,貂裘玉佩,可饒你不死!
囊瓦羞惱惶恐,正在危急,幸得武城黑引後軍殺至,救出囊瓦,奔回本寨。行至半路,忽見一隊人馬飛至,卻是史皇引領殘軍迎來。
史皇:令尹休往前行。大營已被伍員所奪,正在趕來!
囊瓦心膽俱裂,急引敗兵轉身,落荒狂奔,直到柏舉(今湖北麻城),方才駐足。
此時天光大亮,正欲下令就地紮營,埋鍋造飯,忽見南方塵頭大起,戰車隆隆,旗幟如林,又一支人馬殺來。囊瓦大驚失色,不分東西南北,便要上車再逃。
左右扈從有眼明者,看清對麵旗號,急一把扯住囊瓦。
扈從:元帥休慌!是自家兵馬,乃是薳射大人旗號。
囊瓦驚魂未定,軍馬已至。將手擦拭昏花老眼,看清來將果是薳射。
薳射:君王恐令尹有失,特遣末將帶軍一萬,前來聽命。未知大人因何在此
囊瓦:慚愧,悔不聽沈司馬良言,以至此敗。
薳射:為今之計,惟有深溝高壘,待沈司馬兵到,然後合擊吳軍。
囊瓦急於掩罪:今將軍初到,銳氣正盛,何不趁此與吳軍決一死戰
薳射冷笑一聲,固執不從,相彆而去,相去十五裡外紮營。名曰互為犄角,其實不願聽命於此位常敗將軍,無能令尹。兩邊各懷異意,不肯一致對敵。
早有伏路斥侯,報至吳國先鋒大營。先鋒夫概聞報大喜,急如風火,來至中軍帥帳。
夫概:大帥!伏路斥侯探知,楚國添兵一萬,薳射為將。已與囊瓦合兵,但分營而守。
孫武:本帥已知,將軍回營,小心拒守。
夫概:我軍連勝,士氣正旺,豈可隻守不攻
孫武:若依將軍,則欲如何
夫概:末將請令,欲乘薳射遠來疲憊,率兵擊之。
孫武:不可。楚兵雖然遠來,其鋒正銳,且薳射善戰,絕非無能囊瓦可比。公子不可妄動,且待商議而行。
夫概請戰遭拒,悶悶不樂,退歸己營。
部將一齊圍攏,開口問道:公子請戰若何
夫概:孫武一味謹慎,未知兵貴神速之要,不從我請,隻命堅守。
諸將:如此建功良機,就此坐失耶!
夫概:豈有此理!吾將獨往破楚,殺入郢都,彼時看其羞也不羞!
諸將:正是。我等願隨公子獨往破楚,殺入郢都!
夫概聞言大喜,於是命令本部五千精壯軍卒,四鼓造飯,五鼓啟行,直殺奔囊瓦營寨。有巡哨將校巡營,見前鋒拔營發兵,急馳還中軍,稟報主帥。
孫武聞而大驚,恐公子有失,於吳王處不好交待,急調伍員引兵五千,自後接應。
吳楚兩寨,相距不過三二十裡,放馬便到。夫概率兵於五鼓出發,將及楚軍大寨之時,滿天星辰未散。因見寨中全無準備,便發暗號,下令衝擊。
五千精卒連同百乘戰車,便如海嘯山崩,疾風般一衝,楚軍營中登時大亂。
武城黑聽得前營大亂,知道必是吳兵來襲,綽戟登車,招聚部眾,舍命敵住正麵來敵。囊瓦於睡夢驚醒,昏頭昏腦出帳,不及登車,隻聽弓弦響處,左胛早中一箭,痛徹入骨。
囊瓦慘聲長呼,摔倒在地。史皇驅車奔至,命從人扶抱令尹登車。
囊瓦:將軍來得正好,快快保我逃命。
史皇:令尹先行。末將身負失機敗兵之罪,自當死戰卻敵。
囊瓦聞此,便不顧其說,卸甲乘車疾走。僥幸乘黑擺脫敵兵,不敢回楚,竟奔鄭國。
夫概在楚營中左衝右突,雖仗突襲殺傷楚兵不少,畢竟眾寡懸殊,漸漸陷入楚軍重圍。武城黑勇猛異常,接住夫概捉對廝殺,定要斬其於車下,大戰數十合,勝負不分。
戰至天明,忽聽營外號角長鳴,喊聲震天,原來是伍員率五千生力軍至,前來接應。史皇提戟相迎,被伍員奮起神威,矛透前心,大叫一聲而死。
武城黑聞而失驚,稍一愣神之間,亦被夫概斬於車下。
楚營被劫,敗軍如潮,皆都投奔薳射大營。
薳射:此為何故
敗軍:吳軍趁夜劫營,我等無備,兵敗將亡。主帥逃奔他國,兩員副將皆都戰死。
薳射:啊呀可惱!囊瓦無能,喪師辱國,我亦蒙羞也。
因點視敗兵,尚有萬餘,便令與自己所率精卒合成一軍,將及三萬之眾。
整軍已罷,遂對部將說道:我軍雖然尚眾,但士氣已墮,不可複戰。若吳軍乘勝掩至,不可當其鋒銳。退至郢都,再作區處。
眾將應諾,乃各率部眾拔寨撤退。薳射命兒子薳延領兵先行,親自斷後。
夫概聞說楚軍敗退,果然尾隨其後。兵至清發,漸漸追及。
薳射知道追軍在後,不敢耽擱,急命收集船隻,將謀渡江。
吳兵兼程追至,見楚軍列陣江岸,諸將便欲上前奮擊。
夫概:爾等且慢!困獸猶鬥,窮寇休迫。不如暫且駐兵,待其半渡而擊。
眾將:半渡擊之如何
夫概:軍馬半渡,已渡者慶幸得免,未渡者必要爭先。敵無鬥誌,我勝之必矣!
眾將:公子神算,我等不如!
夫概大笑,乃按住兵馬,在二十裡外安營。命三軍卸甲釋兵,隻管安睡,一麵派出探馬,輪番彙報敵軍動態。
半日之後,中軍主帥孫武陪同吳王來至,其後副將伍員、伯嚭陸續亦到。
吳王:前軍因何在此安營高臥,按兵不動
夫概:非是按兵不動,乃欲半渡而擊,以求全勝也。
孫武聞而大讚:公子有勇有謀,真將軍也。
吳王闔閭大喜:寡人有弟如此,何患郢都不入!
被離聽聞此言,低聲對伍員說道:以某相之,夫概頸後毫毛倒生,必有背國叛主之事,雖則英勇,其後禍患愈烈。
伍員點頭,默然不語。
薳射到達清水津口,本來急欲渡江,但知吳兵在後,故此不敢下船,遂命列陣拒敵。
探馬來報:吳軍皆於二十裡外紮營,卸甲釋兵,高臥酣睡。
薳射大喜:此乃吳人孤軍深入,後繼乏力,故此不敢窮追。趁其猶豫,連夜渡江!
乃傳令諸將:就地掘灶為炊,三更傳餐,四更下船,五鼓渡江。
諸將遂令各部散列就餐,於是軍士不複成陣,探馬細作皆都撤回。(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