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回結束,霍去病年少而亡,人謂乃是當年襲殺李敢果報。
漢武帝對霍去病之死非常悲傷,乃調遣河西五郡鐵甲軍士,沿長安列陣,一直排到霍去病墓。又命將霍去病墓修成祁連山模樣,以彰其力克匈奴奇功。
霍去病既死,衛青便獨掌全國大軍。
此時衛家尊寵已極,家族五人為侯,乃是衛伉、衛不疑、衛登,霍去病及其子霍嬗。
衛青敬重人才,多次向漢武帝推薦主父偃,以及鹹宣之才,並得天子重用。
漢武帝為彰顯衛青地位,希望群臣每見大將軍時需行跪拜之禮,眾臣皆都遵行,惟有汲黯不從,依然行揖首之禮。衛青非但不怒,反愈尊重,待其勝過常人。
漠南之戰後,大將軍衛青被賜千金。
幕僚寧乘進言:大將軍之所能顯貴者,全因衛皇後之力。今天子寵愛王夫人,但其家尚未富貴;大將軍何不將皇帝所賜千金,贈之以為示好
衛青欣然聽從,乃將五百金送給王夫人,另外五百金給散眾軍,自己不留分文。
漢武帝得知此事,大為讚歎,詢問衛青緣由,乃將寧乘升為東海都尉。
衛青雖然戰功顯赫,地位尊寵,但從不養門客。蘇建曾勸衛青養士以博名聲,衛青不以為然道:古之好養士者,皆犯君主忌諱。昔竇嬰、田蚡厚待賓客,常使天子切齒。某為臣子,隻需奉法遵職可矣,何必養士
汲黯聞此,不由讚道:大將軍貴壓天下,寵冠群臣,能言及此,真忠臣哉!
鏡頭閃回,敘述汲黯平生。
汲黯字長孺,衛國濮陽人,出於卿大夫世家。因靠父親保舉,漢景帝時為太子洗馬,舉止嚴正,而被世人敬畏。武帝繼位,便升汲黯為謁者,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
東越閩人與甌人攻戰,漢武帝聞報,派汲黯前往視察。汲黯行至吳縣便返,稟報天子:東越人相攻,是當地民俗好鬥,不值煩勞天子,使臣過問也。
河內郡發生火災,綿延燒及千餘戶,漢武帝又派汲黯去視察。乃出使河內,還報天子:細民不慎失火,火勢蔓延,不必多憂。然臣路過河南郡時,見當地貧民飽受水旱災害之苦,災民多達萬餘家,至於父子相食。臣便憑所持天子符節,下令發放官倉儲糧,賑濟災民。今請繳還符節,並願承擔假傳聖旨重罪。
漢武帝認為汲黯此舉賢良,赦其無罪,調任為滎陽縣令。
汲黯以縣令微職為恥,不肯就任,離京之後,便即稱病辭官還鄉。漢武帝無奈,複召汲黯回朝,升任中大夫。由於屢次直言諫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東海郡太守。
一年有餘,東海郡被治理得清明太平,人皆讚之。
漢武帝複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待遇。
汲黯與人傲慢,不講禮數,常當麵頂撞他人,不容過錯。心性相投者近之,與己不合者厭之,士人因此不附。但汲黯好學,又喜仗義行俠,注重氣節。平日居家品行純正,入朝直言勸諫,屢次觸犯龍顏,時常仰慕傅柏及袁盎為人,與灌夫、鄭當時、劉棄交好。
漢武帝招攬文學之士,崇奉儒學,常自詡以仁義治國。
汲黯奏道:陛下多欲,隻表麵施行仁義,豈能真正仿效唐堯虞舜政績哉!
漢武帝惱怒,變色罷朝,對身邊近臣說道:汲黯愚直,過矣!
近臣以此責之,汲黯答道:天子設置公卿百官,以為輔佐之臣,豈使其一味屈從取容,阿諛奉迎,將君主陷於窘境耶我身居九卿,縱惜生命,若誤朝廷大事,則其奈何!
天子聞之,複讚其直。漢武帝為人隨意,大將軍衛青入宮,踞坐床榻接見;丞相公孫弘求見,有時不冠。但每至汲黯進見,武帝非冠戴整齊不可。
漢武帝曾坐武帳理政,因天氣炎熱,未戴冠帽。適逢汲黯前來奏事,漢武帝冠帶不及,遂急避入帳內,委派近侍代為批準奏議。汲黯被漢武帝尊敬禮遇,以至於此。
汲黯力求國家少事,時常建議和親,進言阻止興兵。
漢武帝尊用丞相公孫弘及廷尉張湯,不以其諫為然。
汲黯當麵抨擊:公孫弘之流,內懷奸詐,外逞智巧,以阿諛主上為務;刀筆吏張湯之類,專門苛究律條,巧言構陷,以勝獄邀功。陛下重用此僚,絕非社稷之福也。
公孫弘、張湯深恨,乃向天子進諂,明升暗降,請調汲黯為右內史。
當初汲黯身為九卿,公孫弘、張湯等不過身為小吏而已。不久公孫弘升為丞相,封平津侯,張湯官至禦史大夫;汲黯昔日手下郡丞、書史,也被重用,職位甚至超越舊主。
汲黯心窄性躁,向武帝直言:陛下使用群臣,便似農夫堆柴一般。
漢武帝:卿此言何意
汲黯:後來者居其上也!
漢武帝不語。待汲黯退出,才對近臣道:不有學識可乎汲黯此語,何愚直愈重也!
群臣皆為汲黯擔憂,恐其如此常惹天子羞惱,有日必被取下首級。
時隔不久,匈奴渾邪王率部降漢,朝廷征發兩萬車輛前去接運。官府無有恁多馬匹,便發檄令,向長安城中百姓借馬。百姓聞說白借無償,多將馬匹藏起,一時無法湊齊。
漢武帝大怒,要殺長安縣令。汲黯奏道:長安縣令無罪,陛下可殺臣。因若依臣和親之策,匈奴豈肯來降,以成今日赫赫戰功渾邪王背叛其主來降,又非貴賓;陛下儘可命沿途各縣準備車馬,順序接運過來便是。何至舉國騷擾,疲於奔命,以奉匈奴降將!
漢武帝當場噎住,再次沉默無言。及待渾邪王率部到來,長安商人因與匈奴交易,凡是造成糾紛,告到官府,則必敗訴;前後因此被判死罪者,多達五百餘人。
汲黯大怒,直趨未央宮高門殿,又向天子進奏。其奏疏略雲:
匈奴攻我關塞,陛下發兵征討,將士戰死疆場者不可勝數,且耗費百億巨資。臣愚蠢,以為陛下擒獲匈奴,必以為奴婢,賞給戰死者家屬,並將擄獲財物賜之,以告謝辛勞,滿足民願。必不能為,則渾邪王率眾來歸,亦不應傾儘府庫賞之,征我百姓侍之,奉如寵兒也。百姓無知,豈料售給匈奴貨物,會被酷吏判罪耶陛下縱不能繳獲匈奴慰勞天下,又以苛法殺戮治下百姓,是謂保葉損枝,雖愚者不取也。
漢武帝覽奏,再次沉默。汲黯離去,複對侍臣道:不聞汲黯之論久矣,今又信口胡說。
便尋其他過錯,將其罷官。逾數年,複又征召汲黯為淮陽太守。汲黯辭謝,不肯接印,漢武帝屢下詔令強迫,這才領命,至京來見天子。叩拜丹墀,放聲痛哭。
漢武帝:你我君臣多年不見,自當欣喜,何痛哭如此耶
汲黯:臣謂死後屍骨將填溝壑,再不能見陛下矣,未料複蒙收納任用。臣常患犬馬之疾,難任太守之煩。敢求為中郎,出入宮禁,為陛下糾正過失,補救缺漏,臣之願也。
漢武帝:卿何輕太守之職因淮陽官民緊張,借公威望而已。卿可垂拱,以理其政。
汲黯辭帝,來對大行令李息說道:禦史大夫張湯,智巧足撓人諫,奸詐足飾己過;專用機巧諂媚,強辯挑剔,不替天下進言,一心迎合帝意。又喜無事生非,搬弄法令,在內懷奸以逢迎,在外挾吏以加威。公位居九卿,若不及早向陛下進言,則必被其所誅殺也。
李息雖知汲黯所言為確,但因害怕張湯,始終不敢進諫。
汲黯前往淮陽治理郡務,一如往昔作風,政治清明。其後張湯果然身敗名裂,漢武帝得知汲黯當初對李息所言,乃將李息罷官,自後史書中再無李息任何記錄。
漢武帝複下詔旨,令汲黯享受諸侯國相俸祿待遇,依舊掌管淮陽郡。濮陽人凡做官者,皆都敬畏汲黯,因而甘居其下。七年之後,汲黯死於任上。
閃回結束。按下汲黯,複說張騫。
元狩四年,匈奴失去河西走廊,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繼續與西漢對抗。
漢武帝為徹底消除西部威脅,再任博望侯張騫為中郎將,率三百多名隨員,攜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巨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尋找反匈奴聯盟。
此行目的,一是招徠與匈奴有仇之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朝之外臣。張騫奉命,再次踏上萬裡西征之路。
不則一日,到達烏孫國內。恰逢烏孫內亂,未達勸說烏孫東歸目的。張騫乃遣副使,分彆訪問中亞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諸國,擴大西漢王朝政治影響,增強相互之間了解。
四年之後,張騫偕同烏孫使者數十人,於元鼎二年返抵長安。此後漢朝與西域各國經常互派使者,常相往來。雙方貿易日益發展,商胡販客,絡繹相望於塞下。
樓蘭、姑師仍在匈奴控製之下,常出兵攻殺漢使,劫掠商旅,成為漢通西域嚴重障礙。
為確保西域通道,漢武帝遂遣趙破奴、王恢為將,於元封三年率七百輕騎突襲樓蘭;後又率軍數萬擊破姑師,並在酒泉至玉門關一線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驛站,防守哨所。
元鼎二年,烏孫使者回國,向國王報告漢王朝強盛。烏孫王昆莫由此羨慕漢朝,再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尚漢朝公主和親,求為昆弟。
元封六年,漢武帝選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使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禦物,備官屬宦官侍禦數百人。細君死後,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
兩次和親,鞏固漢與烏孫關係,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製匈奴重要力量。
為打破匈奴對大宛控製,並獲得大宛汗血馬,漢武帝還於太初元年及太初三年,兩次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進貢良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
沿途中亞各國聞說漢軍征服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各國王公貴族紛紛派遣子侄,跟隨漢軍回到中原,向漢武帝呈上貢品,並留在漢朝作為人質,表示對漢朝效忠。
至此,張騫用外交手段擴張漢王朝影響力策略,取得極大成功。
漢政府在樓蘭、渠犁、輪台駐兵屯墾,設置校尉。此乃漢朝在西域最早設立軍事行政機構,為後來設置西域都護,創造條件。
元封六年,漢使遠至伊朗境內,拜見安息國王,獻上華麗絲綢。安息國王大喜,以鴕鳥蛋及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連接中國與羅馬帝國絲綢之路,由此正式建立。
由於張騫等人溝通,此後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中土,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地毯傳入內地,漢族經濟生活得以極大豐富。漢族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及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亦促進西域經濟發展。
張騫在大夏時,看到四川土產邛竹杖和蜀布,追問來源。
大夏人告知:此物是購於身毒,其國位於大夏東南。
張騫:由此推斷,從身毒到長安,不會比大夏到長安更遠。身毒國既有蜀地產物,證明身毒距離蜀地更近。則我可從蜀地另辟路線,直通身毒及中亞諸國!
漢武帝欣然采納張騫建議,並命其去犍為郡,親自主持開辟西南通使線路。
鏡頭閃回。武帝初年,先後派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設置犍為郡,並使邛、榨、冉琥諸部內附。後因全力對付匈奴,西南複與中原隔絕。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之前,派出四支隊伍,分彆從四川成都、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及雲南境內前進,開辟通使身毒路線。
四路使者各分彆受阻於氐、榨、禹、滇諸部,未能繼續前進,先後返回。滇國又叫“乘象國”,民無君長,皆善寇盜。正因滇王派兵阻撓,漢使故不得進。
滇王:我觀你等服飾,從所未見,不知是何國人物,到此何乾
漢使:我等乃是漢朝使者,奉漢帝之命,前往身毒,以通友好。
滇王:漢朝同我滇國比較,哪一國大
漢使:我大漢朝國土,自東至西,有萬裡之遙;自北至南,又有萬裡之廣。至若滇國廣狹大小,因是位於大王治下,便非我等所能知也。
滇王:未知卿言一裡,卻是多少長短
漢使:以成年男子行路為計,五百步是為一裡。
滇王:則萬裡之遙,豈非五百萬步以上
漢使:大王英明,正是,正是。
滇王:吹象,吹象!不信,不信!爾等漢人專以大言唬人,不可通過我滇國之境。
漢使無奈,隻得止步回返。到至夜郎時,複遇夜郎國王,亦作此問。聞說漢朝國土有萬裡之闊,更不相信,高呼“吹牛”,卻非“吹象”。通過漢使仔細介紹,其才知漢朝強大。成語“夜郎自大”典故,源出於此。
元鼎元年,漢王朝正式設置牂牁、越僥、沈黎、汶山、武都五郡,以後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完成對西南地區開拓。
此後漢使不斷往來於西域,都用博望侯張騫名義,以取信諸國。
畫外音: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揚大漢國威,溝通中國同西亞和歐洲關係。使中國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大秦,由此開拓史上著名之絲綢之路。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之時,世界東西方尚還相互隔絕,直至一千一百多年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才踏上中國土地。漢武帝開通西域,最初隻為征討匈奴,開拓大漢疆域。戰爭結束後,中國絲綢卻源源不斷走向世界,西方珍寶黃金也沿此路,湧進長安。萬裡絲綢之路由張騫肇始,由此將古老中國和西方世界連在一起。
漢武帝元鼎二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歸來。次年病逝於長安,歸葬漢中故裡。
鏡頭轉換,複加閃回。按下西北,複說遼東。
漢惠帝時期,天下初定。
燕王盧綰部將衛滿東征半島,推翻箕氏朝鮮,建立衛氏王朝。就此控製朝鮮半島北部,西部及南部與漢朝燕國之地相鄰。
遼東太守經漢廷批準,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朝鮮當為漢朝藩屬,衛滿是為漢帝外臣。為漢朝保衛塞外,不使漢朝邊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領朝見漢朝天子,以及各國與漢朝通商,不許從中阻擾。作為回報,漢朝給予衛滿以兵力及物資支援。
衛滿應之,由是便以西漢藩屬外臣身份,不斷侵淩征服臨近小邦。
真番、臨屯本地部族先後主動歸順,衛氏朝鮮勢力迅速膨脹,領地擴至方圓千裡。
衛滿在位三十三年,壽終正寢,子衛蒙即立。
此時漢朝文帝當政,國力日益強大,而匈奴則是冒頓單於在位。
衛蒙雖然年輕氣盛,而且野心勃勃,但在兩大強鄰壓製下,也隻能兩麵交好,從中牟利。每乘漢匈交戰之時,趁機悄悄收服鄰近小國。
至漢武帝時,衛蒙薨逝。太子龍祥君衛右渠繼任,登上朝鮮國王之位。衛右渠此時正當壯年,雄心勃勃,大力引誘逃亡漢朝流民;真番、辰國等國欲求拜見漢帝,衛右渠便加阻撓。漢武帝派涉何為使,責備衛右渠不臣之舉,衛右渠終究不肯接受詔命。(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