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來至,見漢軍陣容齊整,殺氣騰騰,先有五分懼意;再抬頭看車師城頭,已經全部換上漢軍旗號,更是喪氣。
鄭吉見此,下令擂鼓,全軍上前。
匈奴首領見漢軍發起衝鋒,呼哨一聲,撥馬便走。部眾皆都調轉馬頭,如飛逃去。
鄭吉哈哈大笑,下令鳴金。自帶大軍東歸西域都護府營,留三百名漢兵屯駐車師。
鏡頭轉換,關中大道。
一騎哨馬絕塵向東,奔入京城長安,馬上騎士高呼:六百裡加急,行人閃開!
皇宮大內,司值官抱本上朝,當殿禮拜。
漢宣帝:卿有何本奏
司值官:啟奏陛下,西域六百裡加急邊報,南道莎車王弟呼屠徵造反,殺害國王萬年與我大漢使節奚充國,自立為王,並煽動南道諸國叛漢,南道因此阻斷不通。
漢宣帝:竟有此事!鄭吉如今屯駐北道,無法分身,如其奈何
前將軍韓增應聲出班,高舉笏版上奏:臣啟陛下,可遣水衡都尉馮奉世出使大宛諸國,就便打通絲綢之路南道。
宣帝:這馮奉世是何出身卿可備細說來。
韓增:馮奉世字子明,上黨郡潞縣人。其祖先馮亭,乃是戰國末期韓國上黨郡守。秦滅六國以後,馮亭後代多曾為秦國將相。我大漢孝文皇帝名臣馮唐,便是馮奉世祖父。馮奉世因是良家子弟,在孝武帝朝被選任郎官,孝昭帝時積功補任武安縣長宮。年三十歲時始習《春秋》,研其微言大義;又苦讀兵法,明曉其要。本始年間隨軍攻打匈奴,今為郎官。
宣帝:這許多年來,為複通絲綢之路,朕曾數次派人出使西域,但大多貪汙,或被外國刁難侮辱,不稱其職。卿今舉薦馮奉世,甚稱朕意,著即宣其上殿。
殿頭官領命,外出傳旨。不到一刻,馮奉世上殿麵君,大禮參拜。
宣帝:馮卿,今有西域南道莎車五弟造反奪位,殺我漢使,南道因此阻斷不通。前將軍韓增舉薦卿之能,說可出使大宛諸國,打通南道。你可願去,替朕分憂
馮奉世:臣家累世叨食漢祿,深受君恩。為國分憂,乃分內之事,安敢不去!
宣帝:善哉斯言。朕便封卿為衛候,使持節,帶百人使團,並率馬軍一千,以通西域南道,就便護送大宛諸國賓客回國,欽此。
馮奉世:臣謝主隆恩。
複又大禮參拜,辭帝出殿,至朝房關領印信使節,調集使團隨員,以及護送騎軍。
甘涼道上,馮奉世率使團西進,道不儘邊關萬裡,一路風餐露宿之苦。
忽這一日,天色向晚,哨馬來報:啟稟衛侯,前麵將至伊脩城,離此三十餘裡。
馮奉世:天色已晚,入城不及。傳令安營紮寨,埋鍋造飯,休息一夜,來日再行。
眾軍聽命,一陣忙碌,安營已畢。馮奉世剛在帳內坐定,隻聽馬蹄聲響處,在帳外停住,都尉宋將引領哨馬斥候入內,叉手施禮。
宋將:啟稟衛侯,末將有要緊軍情奏報。
馮奉世:講來。
宋將:斥侯來報,匈奴發兵攻打車師城,失利無果而歸。莎車國王呼屠徵揚言北道諸國已屬匈奴,屢出兵攻擊劫掠南道諸國,並歃血為盟,背我大漢。由此自鄯善國向西,皆都斷絕交通。都護鄭吉、校尉司馬意,都被困在北路諸國之間。是進是退,請將軍定奪!
馮奉世聞報,沉吟良久,與副使嚴昌商議:公以為如何
嚴昌:我等軍馬不多,又兼護送大宛諸國使節重任,自是全身而退,返回長安為上。
馮奉世:公言雖是萬全之計,但莎車國初反未寧,我若不趁此火速攻擊,叛賊則必會日益強大,南道諸國亦必難以控製,定會危及整個西域。
嚴昌:願聞將軍良策。
馮奉世:我欲征聘諸國之兵伐之,公其助我如何
嚴昌:下官雖然不才,惟將軍之命是從。
商議已定,馮奉世乃命嚴昌手持大漢天子使節,通告絲綢之路南北道諸位國王,征發兩道諸國之軍,聯手討伐莎車叛軍。
嚴昌奉令而去,數日後還報:屬下幸不辱命,但隻征得一萬五千人馬,甚恨其少。
馮奉世:我更有一千漢軍精騎,討伐小小莎車,有此一萬六千人足矣!
於是傳令拔寨起營,全軍疾馳向西,就此進攻莎車國。
莎車王呼屠徵毫無防備,聞說漢朝天兵忽至,以為神兵下凡,頓時手足無措。
馮奉世率諸國聯軍到至城下,立刻下令攻擊,一戰而下其城。
莎車王龜縮王營之中,聽哨探流水般報入,說城門已破,漢軍將至宮門。由是知道走投無路,遂長歎一聲,揮刀自殺,侍從皆散。馮奉世引兵入宮,尋到呼屠徵屍體,將其首級割下,遣使傳送長安,並上書奏報此戰詳情。
西域諸國就此平定,馮奉世威名震動西域。
莎車國既平,馮奉世乃將其國庫中財物搬出,給散參戰諸國之兵,各自遣返。
歇兵三日,馮奉世下令離城西行,護送各國使節返回,最終到達大宛。大宛國王聞報,親接入城,將馮奉世延入上坐。
大宛王:聞說馮將軍隻憑麾下千餘兵馬,更借西域諸國之兵,隻一戰便消滅一國,並誅殺莎車王,真乃天神也。
馮奉世:此皆大漢皇帝天威所致,更借諸國盟軍用命,區區馮某,何足道哉!
大宛國王嘖嘖稱奇,愈加敬重,遂命排擺酒宴,款待之厚,遠超彆國使者。
留住數日,馮奉世提出告辭。
大宛國王挽留不住,遂親自相送出城,臨彆時又贈馮奉世一匹大宛名馬,謂曰象龍。
馮奉世辭彆大宛國王,自率使團回國,歸報天子。
漢宣帝升殿召見,對前將軍韓增說道:祝賀將軍,所薦之人極稱其職。
韓增:全是陛下慧眼識珠。
漢宣帝又對馮奉世笑道:朕聞卿祖馮唐,當年雖然年老,猶且壯誌淩雲,曾謂“凡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豪邁!今卿一人便滅莎車一國,果不負令祖當年之誌也。
馮奉世:臣假陛下天威,諸將用命,僥幸成功。陛下過譽,實不敢當。
漢宣帝:勝而不驕,成不居功,真名士也。爾等眾卿,可議封賞馮卿之功。
丞相於定國聞言,出班奏道:《春秋》之義,大夫出使國外,遇有利於國家之事,可自行其事。馮奉世功勞尤其顯著,應加封侯爵,裂土賜之。
少府蕭望之出班反駁:微臣以為不然。馮奉世奉旨出使,擅以天子符節征發諸國兵馬,雖然有功,但不可為後世榜樣。今若封馮奉世為侯,便開以後方便之門,出使者皆以其為榜樣,爭相邀功,求賞於萬裡之外,在夷狄各族中滋生事端。此例絕不可開!
漢宣帝:少府所言是為公論。準奏,詔封馮奉世為光祿大夫。
馮奉世:臣知罪,謝主隆恩。
蕭望之:啟奏陛下,臣還有本奏。
漢宣帝:隻管奏來。
蕭望之:前有屯田渠犁鄭吉,奉旨攻破車師,迎降日逐王歸漢,揚我大漢天威,聲震西域。此功更在馮大夫之上,不可不賞。
漢宣帝:卿言甚是。承旨官擬旨,詔拜鄭吉為西域都護,加封安遠侯,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許其在西域設置幕府,行便宜之權。
蕭望之謝恩歸班,於是散朝。聖旨不日傳至西域,鄭吉領旨謝恩,於是便在西域修築烏壘城,距陽關二千七百餘裡;以此為西域都護幕府,統領天山南北。
畫外音:西域都護正式設置,使漢朝號令得以頒行於遼闊西域,乃是華夏史上劃時代大事。此後七十餘年,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西域諸國儘歸漢朝版圖。大漢揚威西域,張騫始之,鄭吉終之;漢武之願,宣帝實現。從此匈奴漸衰,不敢再與漢朝爭鋒。
鏡頭轉換,甘涼道上,千裡戈壁,漢軍再發。
此番帥旗之下領兵之人,卻已換成一員老將。隻見其白馬銀槍,須發皆白,兀自精神抖擻,便似當年趙國廉頗複生。字幕旁白:漢軍西征主帥,營平侯趙充國,字翁孫。
趙充國騎在馬上,眼望前方,臉色剛毅,眼前浮現出一組組畫麵。
鏡頭閃回,敘述趙充國平生。
漢武帝時,趙充國少年參軍入伍,初任漢軍騎士,因善於騎射,補任羽林衛士。閒時喜研兵法,深有謀略,並通曉四夷事務。
天漢二年,趙充國官拜假司馬,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漢軍斷糧數日,死傷甚眾,趙充國與一百多名壯士當先陷陣,李廣利得以突圍。
經此一戰,趙充國全身二十多處受傷,流血盈鬥。李廣利上奏天子,漢武帝征召趙充國到行在,親自接見並探視其傷情,感歎稱讚,授官為中郎,升任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時,武都郡氐族人反叛。趙充國帶兵平定叛亂,升任中郎將,再任水衡都尉。後帶兵攻打匈奴,俘獲西祁王,因功升任後將軍,兼任水衡都尉。
元平元年,趙充國與大將軍霍光一起擁立劉詢為帝,被封營平侯。
本始年間,趙充國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餘騎,聯合烏孫征討匈奴。烏孫軍馬先至,見漢軍未到,便又引軍而去。趙充國於是孤軍出塞一千八百裡,西去候山,殺死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以歸。
匈奴為報此仇,大發十餘萬騎入侵漢境,到達時符奚廬山,準備入塞搶掠。
漢宣帝聞報,複派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邊境九郡,以禦敵寇。匈奴單於聞說是趙充國為帥守邊,乃不敢戰,領兵退去。
當時盤踞隴西羌人諸部,常與匈奴聯合,侵襲漢朝西境。漢宣帝遂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為使,帶兵出巡羌人各部,宣示大漢天威,慰撫招降。
先零羌酋長答應降順漢朝,但請求率部遷到湟水北岸,尋找漢民不耕荒地放養牲畜。義渠安國先行口頭應允,其後遣使入京,上報漢宣帝。自此之後,羌人憑借義渠安國口頭承諾,肆意渡過湟水,侵入內地,漢朝郡縣長官無法阻擋。
元康三年,先零羌與諸羌酋長會盟,相約交換人質,訂立盟誓,聯手對付漢朝。漢宣帝聞報大為緊張,因知趙充國揚威西域多年,遂宣入內宮,向其征詢應對良策。
趙充國:羌人向被我大漢控製,是因其各部常相攻擊,不能統一之故。今羌人訂立盟誓,同心抗漢,臣疑必是匈奴離間之謀。陛下宜趁其事未發,先做準備。
漢宣帝:卿言甚善。據西域都護奏報,羌侯狼何果曾遣使到匈奴借兵,準備攻打鄯善、敦煌,以斷絕我與西域各國來往通道。
趙充國:狼何乃小月氏部落,勢必不能獨攻鄯善。臣疑匈奴使者已到羌部,諸羌受其蠱惑,這才解除仇怨,訂立盟約,聯手反我也。待秋季馬肥,變亂必生。
漢宣帝:既是如此,我將奈何
趙充國:若依臣策,陛下宜派使巡視邊防,預作準備,使各羌部休結盟約。
漢宣帝:卿言甚是,朕來日設朝,便可議於丞相、禦史兩府。
兩府眾臣奉旨廷議,奏請天子:當再遣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動向,以定對策。
漢宣帝:準奏施行。
義渠安國既奉詔命,遂辭帝離京,滿懷殺氣,率眾西行。
旬日之後,義渠安國抵達先零羌。先零羌當時雖受匈奴蠱惑,將要反叛漢朝,但因準備未足,不敢公然得罪,於是大開城門,迎入漢使及其部眾,以禮相待。
義渠安國假意安撫,命召集先零羌部落頭領三十多人,齊聽大漢天子恩旨。諸部頭領絲毫不疑,皆至漢營聽旨。義渠安國見人到齊,當即宣布先零羌大逆之罪,下令全部斬首。
一聲令下,先零羌三十多顆首領頭顱落地,血染黃沙。義渠安國殺得興起,隨繼調集全部兵馬,在城中四處劫掠,鎮壓先零羌民,屠殺一千多人。
羌族各部聞此,連同歸義羌侯楊玉都很震恐。於是皆都離開所居之地,一麵大肆劫掠其他小族部落,一麵侵擾漢朝邊塞,攻打城邑,殺死長吏。
義渠安國及其三千騎兵被羌人所擊,久戰不利。於是領兵退到令居城內,立刻遣使還京,向天子報告,請調援軍平叛。信使縱馬東還,飛報長安。
宣帝覽奏大怒,便命禦史大夫:當廷相問,誰可為將,往征丁零
話音未落,七旬老將趙充國邁步出班:往征西域,老臣正是不二人選,何必再問
漢宣帝:依將軍測之,以目前羌人勢力,帶多少兵馬去征可勝
趙充國:兵者危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方略,陛下勿憂。
漢宣帝:此乃謹慎用兵之道,便準愛卿所請。
趙充國謝恩拜印,辭帝出京,到至金城。金城守將聞說欽差大帥來至,齊來參見。
諸將:我等參見主帥。因不曾得信,未能遠迎,望乞恕罪。
趙充國:休說閒話,先議軍情。我請問諸位將軍,此處可集多少人馬
諸將:若假以時日,可集三五萬人,倉促之間,隻可集結一萬騎兵。
趙充國:可有戰船
諸將:有大船三十,小舟百餘。
趙充國:如此雖不充裕,欲渡黃河進兵足矣。
諸將:連人帶馬,欲渡黃河,若被羌人截擊,奈何(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