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每次奏報朝廷,皇帝都交給公卿議論。公卿群臣起初讚成趙充國者甚少,後來越來越多,丞相魏相也表讚成,皆被趙充國說服。漢宣帝終於意決,於是答複趙充國,肯定其計。但又擔心趙充國屯田可能受到侵擾,於是采取折衷之法,詔令辛武賢、許延壽與趙卬等出擊,趙充國負責駐兵屯田。
辛武賢等由是分兵南出,越過祁連山,在理水合擊罕羌。經過數次交戰,辛武賢和趙卬各斬殺、收降羌人二千餘名,許廣漢降獲四千多人。
趙充國隻以誘降安撫,未動刀槍,反而收降諸羌五千餘人,然後一路推行至先零。
先零羌長久駐紮,思想鬆懈,突見漢軍大至,不及應戰,拋棄車輛輜重便逃。
趙充國此時疾病已痊,因見道路險隘,下令眾軍休要貪功,在後緩慢驅逐。結果反是羌人自相踐踏,赴水溺死者數百人,投降及斬首五百多人。
漢軍毫不費力,獲得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多輛。
趙充國率漢軍深入羌地,傳令三軍:不得燒毀牧民住所,損害農牧。
羌人聞知,喜悅傳告:漢軍果然不殺我。
頭領靡忘派人前來漢營,請求漢帥:我等皆願降漢,尚請將軍還我失地。
趙充國深加撫慰:回稟你家首領,隻要自此不與大漢為敵,我當奏報朝廷,還你故土。
羌使以此回報首領,靡忘感激無限,遂親自前來漢軍大營,表示投誠。趙充國設宴招待,與靡忘擊掌約誓,不以兵戈相加。宴會已罷,使其回去,告諭部眾。
靡忘將要告辭,漢軍營中諸將皆持爭議:反虜首領,不可放其回去!
趙充國:不可如此。公等皆欲殺敵建功,非為國家大計也。
言猶未完,朝廷答複璽書到達,命令靡忘將功贖罪,招撫部眾來降,不予殺伐。
靡忘聞而大喜,向東三拜九叩,感謝天恩。由此竟不用出兵,諸羌就此平定。
神爵二年五月,趙充國上書漢帝:臣據羌眾傷亡及投降者人數,謂其力量已大為削弱,不足與漢朝相抗,請罷屯兵,以休養生息。
皇帝下詔:準卿所奏。詔命設置金城屈國,令辛武賢之子辛臨眾擔任護羌校尉。
黃沙飛揚,征塵滿衣,趙充國率軍振旅還朝。
畫外音:甘露元年秋,羌人合謀,殺先零羌首領猶非、楊玉,聯同諸部首領弟澤、陽雕、良皃、靡忘,率煎鞏、黃羝部落四千多人降漢。漢朝皆命安置於金城屈國,西羌遂定。甘露二年,趙充國去世,終年八十六歲,賜諡號為壯,葬於圭卜山之陽。趙充國七十三歲時請命出征,七十九歲凱旋回京,如此老當益壯,在中外戰爭史上極其罕見。
甘露三年,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朝,對漢宣帝大加歌功頌德。
漢宣帝因思戎狄賓服,四海一統,天下太平,遂命在未央宮麒麟閣內,圖畫本朝十一位功臣。麒麟閣坐落在未央宮中,因武帝獵獲麒麟而命名。
傳旨官:漢天子詔旨,海晏河清,八方來朝,諸卿之功。茲敕封本朝十一功臣,圖繪影像,供奉於未央宮中麒麟閣上,以為人臣榮耀之最,萬世旌表。十一功臣,依序是曰:博陸侯霍光、富平侯張安世、按道侯韓增、營平侯趙充國、高平侯魏相、博陽侯邴吉、建平侯杜延年、陽城侯劉德、少府梁丘賀、關內侯蕭望之、關內侯蘇武。
圖繪麒麟閣十一功臣已畢,眾臣欣悅,百姓歡騰。
漢宣帝劉詢乃派農業專家蔡葵為勸農使,巡視全國,指導農業生產。於是天下各級官吏都將勸科農桑、發展生產作為首要政務。
在劉詢統治後期,國內經濟繁榮,農業連年豐收,穀價創造漢代最低價,民間大足,時稱“孝宣中興”之世。
當此天下豐足,宣帝便又致力於推廣經學,普及國中士人教育。這一日,因聚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和侍中樂陵侯史高,向三人求問前朝經學之事。
漢宣帝:朕聞先祖孝武帝時,詔令太子劉據習學《公羊春秋》,從此《公羊》興盛。而劉據通曉《公羊》之後,又喜《穀梁傳》而私下習之。我欲興《春秋》,其事如何
韋賢:既蒙陛下垂詢,臣等自當如實上奏。下臣以為,穀梁子本是魯學,公羊氏乃是齊學,而儒家根基在魯,故應興學《穀梁》。
宣帝:少府、侍中二卿,以為如何
夏侯勝、史高:丞相之言是也,我等附驥。
漢宣帝聞而大喜:既如此,便擬詔旨,立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在石渠閣召開盛大儒家經學會議,平均《公羊》、《穀梁》異同,各自用經論處是非。
聖旨既下,立即施行。蕭望之等十一人各用經義核對,也多讚同推廣《穀梁》。宣帝親自進行審定,於是設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士。
從此之後,舉國《穀梁》經學大為興盛。
鏡頭閃回,敘述蕭望之來曆。
蕭望之字長倩,開國丞相蕭何七世孫,東海蘭陵人。自幼好學,研究齊詩,師事後倉。後到太常受業,師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京師儒生皆稱讚其才。
大將軍霍光執政,長史邴吉推舉儒生王仲翁、蕭望之數人,都被召見。此前因有左將軍上官桀謀殺霍光之事,之後進見大將軍者都要露體搜身,摘去兵器,由兩個侍衛挾持。
蕭望之不肯聽其擺布:如此有辱斯文,我羞於見之。
一邊說著,早已轉身,自動出閣。侍衛聞聽此言大怒,齊都上前,嚷扯不休。
霍光聽聞府門喧嚷,出廳問明情況,喝止侍衛:命來人進前答話。
蕭望之掙脫侍衛拉扯,上前整冠拜見,起身說道:將軍以功德輔佐幼主,使教化流傳天下,天下士人皆引頸蹺踵,爭相效力輔佐。今如此相待士子,恐非周公握發吐哺之禮。
霍光聞而不喜,對邴吉所薦諸生,惟獨不授蕭望之官職,王仲翁等都補為大將軍史。此後三年之間,王仲翁官至光祿大夫給事中,蕭望之僅以射策甲科為郎,看守小苑東門。
王仲翁每次出入大將軍府,皆都前呼後擁,威勢赫赫。有次經過小苑東門,遠遠看到蕭望之,立即上前,趾高氣揚道:公不肯循常作為,何寧為看門人耶!
蕭望之坦然答道:人各有誌,非公能知之。
又過數年,蕭望之因弟犯法受到牽累,不得宿衛,免歸而為郡吏。魏相經過考察,命其在大行令部下做司禮官。
地節三年夏,京師下雹,蕭望之因此上疏,要求天子接見,當麵申說災異
漢宣帝早在民間時已聞蕭望之大名,乃遣少府宋畸致問,要求不必隱諱。
蕭望之奏道:《春秋》載昭公三年,魯國下大冰雹,彼時季氏專權,驅逐昭公。使昭公明其災害,則可避之。今陛下聖德為君,尋求賢人,堯舜用心。但吉兆未臨,陰陽失調,是大臣一姓獨攬權力之故也。強枝折乾,強私害公,故而上天降雹示警。臣望明主親自理政,選拔同宗,任賢以為腹心,使參政謀劃,命公卿朝見奏事,明述其責,考其功績。如此則諸事備理,至公至正之道則樹,邪惡被堵,私權可廢也。
漢宣帝當時正為霍氏專權煩憂,聞奏大喜,遂任蕭望之為謁者,得以近侍。又將官民上書交給蕭望之處理,舉止皆合天子之意,繼而拔為諫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提拔三次,直做到二千石級大官。其後霍禹以謀反罪受誅,蕭望之則日益受到信用,命為左馮翊。
蕭望之知道皇帝試用意圖,即振衣而起,積極處理政事。儘職儘責三年,京師內外交口稱讚,於神爵元年乃被升遷為大鴻臚。神爵三年,蕭望之遷為禦史大夫,終登三公之位。
當時丞相邴吉漸漸年老體衰,但漢宣帝對其極為倚重,以為眾官楷模,禮敬有加。
禦史大夫蕭望之上奏:今百姓貧困,盜賊不停,二千石官員多數才能低下,不能勝任其職。三公不當其位,故三光不明。今歲始日月少光,罪在臣等。
漢宣帝覽奏不悅:蕭望之言外之意,是在輕視丞相乎詔命侍中建章、衛尉金安上、光祿勳楊惲、禦史中丞王忠等,共同詰問之。
蕭望之麵對四卿詰問,心情激越,脫帽對答,口沫橫飛,舌戰群臣不屈。
丞相司直緐延壽當時在場,以為蕭望之麵對滿朝公卿大放厥詞,可謂無禮至甚;又替丞相邴吉不平,於是摘尋蕭望之素日過錯,寫成本章,上奏天子。其疏略雲:
前日侍中謁者溫良秉承陛下旨令,前去告誡禦史大夫,蕭望之麵對詔旨不恭,再拜而已。溫良代陛下詢問,其又故意伏地不起,卻說謁者禮節不周。今丞相屢病,蕭望之從不探問病情,在庭中相逢,又與丞相齊肩,其無理如此。蕭望之身為禦史,擅使其權,多讓守史私乘車馬,到杜陵照護其家事。位在九卿之上,不奉法自修、居傲不謙,受賄所屬牢獄贓款二百五十萬以上。臣等請予逮捕,囚禁懲處。
漢宣帝覽奏不悅,命將蕭望之降作太子太傅,黃霸代為禦史大夫。此後丞相邴吉病死,黃霸繼任;黃霸死後,於定國再為丞相。蕭望之一時激憤,終與丞相無緣。
鏡頭轉換,皇宮大內,漢宣帝斜臥龍榻,閉目假寐。
內侍趨入,輕聲奏報:諫大夫、經事中劉向求見陛下,稱有奇書進呈,供陛下禦覽。
漢宣帝:閒來無事,喚他進來。
內侍應聲而出,輕喚一聲,劉向入內見駕,大禮參拜。麵部特寫,字幕推出:漢宗室劉向,原名劉甦,字子政。楚元王劉交玄孫,陽城侯劉德之子,中國目錄學鼻祖。
宣帝:賢卿何來
劉向:臣奉陛下聖旨,因參與會審廣川王一案,故對其事知之甚詳。今作此《廣川王劉去傳》,因其內情奇詭異常,故此進呈陛下,以供天子禦覽。
說畢,自懷中掏出書卷,舉過頭頂。內侍接過,放置案幾之上。
漢宣帝看了一眼:我今精神不濟,懶看書文。卿且坐,何不口述其事,以解我困乏
劉向:諾,臣謝坐,遵命上奏。
鏡頭閃回,漢武帝時,廣川王府。
廣川繆王劉齊,惠王劉越之子,漢景帝之孫。這日正在府中閒坐,忽見國相匆匆而入。
劉齊:國相何事如此匆忙
國相:前者為臣諫勸大王,休要一味寵信佞臣乘距,大王不聽。今其貪腐案發,因懼大王問罪,已越城逃走矣。
劉齊:叵耐這個賊胚,辜負本王一向看承眷顧,竟敢乃耳!所謂跑了和尚,須跑不了廟。傳我令旨,擒其宗族,全部下獄,勒追其贓。
國相:諾,為臣遵旨照辦。
鏡頭轉換,乘距藏在鄉間私宅,聞說家人宗族皆被下獄,心中怨恨,立即寫成密書一封,向朝廷首告廣川王劉齊,與其同母姐妹通奸情事,並說王子劉明諸般橫行不法。
密書被禦史衙得到,轉呈天子案前。漢宣帝覽書大怒,即派朝中公卿立即成立專案組,前往廣川調查,並命中尉蔡彭祖帶兵五百,捕拿劉齊之子劉明來京。
專案組到至廣川,向繆王宣讀天子聖旨,令其申辯,並欲拘捕王子劉明。
劉齊怒不可遏,又兼喝醉,高聲叫罵:漢室江山,孝景帝天下也。今憑奸人誣告之辭,皇帝便即輕信;你等狐假虎威,乾犯本王,便是叛逆。我將儘除爾等子孫,寧不信乎!
眾官聞此,不敢當眾反目,諾諾而出,立即遣使回京上書,向天子說明廣川王劉齊不遵聖旨,反而誣罵朝廷大臣,奏請立即拘捕囚禁。
當日天晚,劉齊酒醒,聞聽家人稟說日間情狀,大為慌恐,後悔不已。於是急撰認罪奏疏,派出快馬特使,搶先上書天子,稱願率廣川勇士奮擊匈奴,以贖前罪。
漢武帝覽其服罪供狀,便即息怒,回複同意其請,命出兵征伐匈奴。
劉齊奉旨,隻得整軍備伍,將欲北征。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大軍尚未出發,劉齊忽發急病,一夜猝死。
有司聽聞劉齊死訊,奏請廢除其國,武帝許之。數月之後,念及親情,複又下詔。準立劉齊世子劉去為廣川王,以承國祀。
劉去又名劉去疾,自幼極其聰明,師受《易經》,《論語》、《孝經》皆通;又好文辭、方技、博弈、倡優,無所不學。幼而狠戾,長肆貪虐,好聚無賴少年遊獵,遊弋無度。
如今既奉武帝聖旨,繼立為廣川王,劉去再無管束,愈發肆意胡為。
劉去有個專門嗜好,便是盜墓。自被封王之後,國事政務一概不理,每日帶軍外出,到處挖墳掘墓。不到一年時間,便將封國境內曆代塚藏,一皆發掘。
中尉大父爰猛為人正直,每每為此進諫,不厭其煩。因見劉去屢諫不聽,由是告病辭職歸家,並對家人說道:廣川王發掘塚墓不可勝數,必獲惡報。
大父爰猛既去,廣川王樂得耳根清靜,由此更加熱衷於盜墓,樂此不疲。
鏡頭快進,劉去在盜墓之時,便屢遇奇事。
盜掘晉幽公古墓之時,見內有一百多具活殉女屍,麵目如生,見風化為骸骨;
挖掘春秋時晉國名將欒書墳墓時,發現墓內有一隻白狐,見人而去。
盜掘魏王子且渠墓時,見棺內死人栩栩如生。劉去駭甚,急忙退出,重新封閉陵墓。
劉去盜墓失驚患病,姬妾陽城昭信侍疾恭謹,被劉去立為正妻。愛姬王昭平、王地餘忿怒,欲殺陽城昭信,其後事發,皆被劉去虐殺。
陽成昭信:兩姬雖死,其婢女會將此事說出,若傳至京城,恐於殿下不利。
劉去:這事好辦,可將其一並絞殺,值得甚事。
陽成昭信:妾嘗夢見王昭平前來尋仇,奈何
劉去:其於夢中現形,是欲使我畏忌,隻用火焚其屍便可。
遂命絞死二姬婢女,又掘出二姬屍體,都燒成灰燼。
二姬既死,劉去便立陽成昭信為王後,寵姬陶望卿為脩靡夫人,主管繒帛;崔脩成為明貞夫人,主管永巷。陽成昭信猶不自足,又對劉去進諂。
陽成昭信:脩靡夫人對我無禮,衣服比我華麗,還拿絲帛送給宮人。
劉去:你無故讒毀陶望卿,何也除非其有**之罪,如此小事,休再囉嗦。
陽成昭信:妾早聞脩靡夫人召畫工繪其住舍,與畫工有染;並數次出入南戶偷看郎吏,疑有奸情。大王若不問時,妾身也不敢明說罷了。
劉去:卿言難信,除非被我當場抓住。
陽成昭信默默無言,隻在肚內盤算,暗設機謀。
忽有一日,廣川王召王後陽成昭信等人飲酒,眾姬都服侍在側。因想起前番王後所進諂言,便借酒意,為脩靡夫人陶望卿作歌。其歌辭雲:
欲瞞舅姑,**一時;尋求奇異,自取滅絕。行走各地,自生災禍!
脩靡夫人聞此,駭然變色,低頭不語。當夜宴罷,劉去大醉,眾姬各自散去,隻餘王後。
陽成昭信:妾向日所說,殿下尚還不信,觀今日情景,又當如何前番陶望卿與諸姬飲酒,醉後忘形,曾多次指點郎吏臥處,並遙望郎中令所蓋錦被,麵紅如醉。妾疑其必有奸情,王若不信,刑訊之下何所不得”
劉去當時已醉,聞言怒發,立命召集諸姬,來至陶望卿住處。(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