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溫:公既出大言,請即以天為問:天有頭乎
秦宓:有頭。詩雲:乃眷西顧。無頭何以顧且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張溫:天有耳乎
秦宓:有耳。鬼穀子謂天處高而聽卑。詩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無耳何能聽
張溫:天有足乎
秦宓:有足。詩雲:天步艱難。無足何能步
張溫:天有姓乎
秦宓:豈得無姓!天子姓劉,故知天必姓劉也。
張溫:日生於東乎
秦宓:雖生於東,而沒於西。
兩人一問一答,如山中回音,應聲隨出,滿座皆驚。
張溫半晌無語,避席謝道:不意蜀中多出俊傑!恰聞講論,使某頓開茅塞。
孔明:席間問難,皆戲談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何在唇齒之戲哉!
張溫拜謝,宴罷辭歸東吳,回報孫權:蜀帝劉禪雖然年幼,然蜀武因感先主劉備之德,悉皆用命;丞相孔明學究天人,且治國有方。益州文人才士,皆胸藏錦繡,世之豪傑比比皆是;西川之民,聞其主與東吳複合,無不奔走相告,舉國歡慶。
孫權聞奏大喜,重賞張溫。自此孫劉兩家複歸舊好,重締盟約,終生再未相犯。
鏡頭轉換,成都武鄉侯府。
因秦宓逞辯之事,孔明忽然想起長水校尉廖立,已離京一年,現在巴郡,不知近況如何。
便遣丞相掾李邵、蔣琬,前往巴郡查訪。若是廖立政績斐然,便取回成都另行重用。
字幕: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劉備重要謀臣,曾被孔明評為荊楚奇才。
鏡頭閃回,敘述廖立其人。
劉備任荊州牧時,便召廖立為從事,不到三十歲又被拔為長沙太守。當荊南三郡被呂蒙襲取,廖立脫身奔歸成都,即被先主任為巴郡太守。
劉備為漢中王時,征廖立為侍中,位同三公。
劉禪繼位,廖立因無功於新君,便被調任長水校尉。
廖立自謂才氣俱佳,以為若封官職,自己理應僅在諸葛亮之次,而高出眾人。先主白帝城托孤之後,見自己遊散於李嚴等人之下,又被遷除外任,故常有怨恨之語,不避下人。
閃回結束,巴郡長水校尉府衙。
廖立聞報李邵、蔣琬來訪,不由大喜,急請進府,設宴相待,問從何來。
李邵心直口快,剛要說明來意,蔣琬忙以腳尖蹴止,笑道:丞相命鄧伯苗出使東吳,恐有急信傳遞,令我二人沿途接應。因途經寶地,便思故舊之情,來討杯酒吃。
廖立聞此,信以為真,便殷勤勸酒,賓主儘歡。
酒過三巡,蔣琬問道:公淵兄自離京都,在外為官,可足展公之才否
廖立酒已微醺,借機牢騷:似孫權這樣反複小人,便應遣軍遠征,何必結盟!蜀漢文武,除某之外,無有知軍事者。當初先主不取漢中,而與東吳爭奪荊南,失策之舉也。結果三郡被奪,勞累軍士,無功而返。夏侯淵、張郃深入巴地,又幾乎丟失整個益州。後終收漢中,急於稱王,不圖天下,又使關羽屍骨不還。錯用孟達,又丟失上庸三郡,使東出之路被斷。關羽仗恃勇武,作戰無方,臆斷任性,喪師失眾。向朗、文恭平庸之輩,治政毫無章法,隻善迎合求全,皆被重用。郭演長盲目隨和,不足與謀大事,丞相卻命為侍中。今處衰微之世,朝廷卻用此三人,確實不當。又以王連為丞相長史,其乃流俗之人,一旦聚斂貪狠,便使百姓困苦不堪,以致鬨到今日地步。時政如此,蜀漢豈不危乎
邊說邊飲,以至大醉。李邵、蔣琬遂還成都,以廖立之語悉數訴予孔明。
諸葛亮仔細品評,良久不語,當夜即書奏章,次日呈報後主,彈劾廖立:長水校尉廖立坐井自大,貶論朝士,公然指責朝廷,誹謗先帝,詆毀群臣。一羊亂群,皆成危害,況廖立官任高職,下僚孰能辨其真偽今請罷黜,以靖朝綱。
後主覽奏,於是詔廢廖立為平民,流放汶山郡。廖立接詔大悔,便攜全家至汶山,在那裡耕養自給。於是老死流放之地,妻小遇赦返回蜀地。此是後話,在此表過。
鏡頭轉換,按下西蜀,複說東吳。
孫權既與蜀國重締盟約,即與魏國決裂。黃龍二年,東吳戲口守將晉宗殺死將軍王直,率部投降曹魏,被任命為蘄春太守,屢次侵犯吳國邊境。
六月,孫權命將軍賀齊率降將糜芳襲取蘄春,活捉晉宗,大獲全勝。
吳主大喜,重賞隨征將士。糜芳隨征有功,且因是蜀主劉禪親舅,此時吳蜀兩國和好,由此破格厚賜,拜為列侯。
自此東吳眾臣始對糜芳假以辭色,刮目相看,漸無諷刺辱罵之舉。
糜芳終得吳主賞識,心中鬱悶漸舒,便常率家仆至郊外射獵散心。這日豐獲而歸,行至原南郡太守潘濬府門之首,遂登門求見。
潘濬親出府門相迎,延至堂上落座,令從人獻茶,問多日不曾相會,今從何來。
糜芳掩麵大哭,陳說痛悔當初獻關投降之情,寄身他國委曲經年,今日方得稍解。潘濬聽了,也為之唏噓流涕,便即置酒相待,並請來傅士仁作陪。
畫外音:三人雖同是降臣,尊卑不同;皆封官職,高下有彆。傅士仁主動獻城,未施一刀一矢,最為吳人不恥;糜芳被困孤城,且中傅士仁逼降之計,吳人尚能原諒。治中潘濬被呂蒙騙開城門,不得不降,反得孫權禮遇,稱尊號拜為少府,進封劉陽侯。
當夜三人宴罷,糜芳、傅士仁辭歸己府。
傅士仁因見糜芳立功受賞,自己還如落水狗般,隻恨命運無常,造化弄人。
愈思愈惱,隨連夜收行李,與家眷裝載一車,偷離江夏,向交州去投叔父士燮。
字幕:傅士仁本來姓士名仁,因曾被劉表聘為少傅,以教幼子劉琮,故以傅為姓。
傅士仁單槍匹馬,一路向南奔走,來到零陵地界,忽遇東吳巡界騎兵,躲避不迭。騎兵將領見來者可疑,隨令將傅士仁拿了,去見平戎將軍步騭。
步騭見是傅士仁:將軍何往,可有吳王大令,或關防路引
傅士仁慌不能答。步騭平生最恨背主叛降之人,此時見其攜全家叛逃,如何容得即令一刀斬了,家眷發與部將為奴,將其首級令人送去武昌,呈報吳主。
可歎傅士仁背叛關公,希圖富貴,落得這般淒慘下場。
最為可笑者,其叔父交趾太守士燮,正被孫權視為座上之賓,亦同步騭私交甚篤。
字幕:士燮,字威彥,生於交州蒼梧郡廣信縣。
鏡頭閃回,敘述士燮其人。
士燮先祖為魯國汶陽人,為躲避新莽之亂移居交州,經六世至父士賜,遂為當地豪族。
士賜去世後,士燮被舉為茂才,任巫縣令。兄士雙因嫌交州乃窮荒之地,遂遠奔關中廣陽,於其地娶妻生子,便是士仁。後避董卓之亂又南下荊州,投奔劉表,任公安郡守。
中平四年,士燮被任命為交趾太守,實為割據嶺南各郡之王。因本性寬厚且有器量,謙虛下士,中原士人前往依附避難者數以百計。
士燮雖於偏邦之地為官,但崇尊儒學,手不釋卷,並與關公同好,常沉醉於《春秋》,且為之作注,天下士人皆稱頌之。
名士袁徽曾寄書給尚書令荀彧:交趾士府君既學問優博,又通曉治政,處於大亂而保全一郡之地,二十餘年使疆境不罹戰禍,百姓不失其業,商旅亦皆蒙蔭。公務餘暇尚習書傳,尤對《左傳》研析精微,解釋甚為詳密。《尚書》則兼通古今之文,對大義理解詳備。
士燮受人稱讚如此,由此威望尊貴,出入鳴鐘響磬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妻妾子弟尊貴顯赫,震服蠻族,雖南越王尉佗亦不如之。
其後交州刺史朱符死,張津繼任,為部將區景所殺。荊州牧劉表派賴恭接替張津之位,同時派吳巨任蒼梧太守。此後不久,吳巨驅逐賴恭。
丞相曹操以天子名義,封士燮為綏南中郎將,總督交州七郡,兼任交趾太守。士燮遣使貢獻許都,雖道路隔絕,不棄貢責,朝廷遂詔拜士燮為安遠將軍,封爵龍度亭侯。
建安十五年,孫權赤壁大勝,即遣步騭為交州刺史。
吳巨懷有異心,被步騭斬殺,士燮率兄弟子侄歸附,被孫權封為左將軍。
建安末年,士燮將子士廞送至東吳為質,誘使益州豪族雍闓叛蜀附吳。常遣使覲見孫權,進獻動輒數以千計,無歲不貢。
閃回結束,士仁被步騭擒斬,士燮不問。
字幕:蜀建興元年六月,雲南監州郡耆帥雍闓受士燮所誘,襲殺太守正昂降吳。
孫權即受雍闓之降,拜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仍奉蜀國正朔,率吏士閉境拒守,使雍闓不得進入永昌之境。
雍闓因誘使蠻王孟獲連結諸夷叛漢,又聯合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起兵。諸葛亮聞報,因新遭皇帝大喪,軍隊元氣未複,撫而不討。
遂專心務農植穀,閉關息民。並以都江堰為農本,設堰官,征丁一千二百人看護。
未及三年,益州民安食足,兵力漸複。
鏡頭轉換,細作探知吳蜀結盟,孫權卻又唆使雍闓叛漢,火速報入洛陽。
魏主曹丕聽知,大怒說道:朕早說孫權是個反複小人,果不其然。某與孔明雖無故交,但此次卻要替其管回閒事,出這一口不平之氣!
於是大集文武,商議起兵伐吳。
侍中辛毗出班諫阻:吳楚之地土闊民稀,用兵未見其利。莫若養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後攻之,則吳、蜀可破。
曹丕怒道:此迂儒之論也!今吳蜀連和,早晚必來侵境,何暇等待十年!
司馬懿建議:若伐東吳,可從蔡、穎入淮,取壽春,至廣陵,渡江口,徑取南徐。
曹丕從之,乃封司馬懿為尚書仆射,留守許昌,凡國政大事悉從決斷。
自此之後,司馬懿方始進入曹魏統治核心,參與決斷國家大事。
魏文帝令造可容二千人大龍舟十隻,戰船三千隻,於中秋八月南征。詔命曹真為前部總督,率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合後,劉曄、蔣濟為參謀。共起水陸軍馬三十餘萬,克日起兵。
大軍未出洛陽,先使人傳達詔令,派張遼乘舟沿江而行,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
孫權聞知張遼兵至海陵,甚為忌憚,敕令諸將:張遼雖然抱病,亦謂病虎,仍是勇不可當。爾等若與對敵,千萬謹慎在意!
顧雍進言:主上既與西蜀連和,可修書與諸葛孔明,令起兵出漢中,以分魏軍之勢;另遣大將,屯兵南徐以拒之。
孫權從之,即修書遣使前往成都,請孔明出兵漢中,一麵派將抵禦魏主曹丕。
孔明得書大喜,即差趙雲先領兩萬精兵為前鋒,先出漢中陽平關,將欲大舉伐魏。
孫權因陸遜鎮守荊州,遂封徐盛為安東將軍,總督建業、南徐軍馬,以當東路之敵。
徐盛領命,教眾軍多置器械,遍設旌旗,守護江岸。揚威將軍孫韶字公禮,乃吳王孫權之侄,年幼負氣,請令至江北迎擊曹軍;徐盛不允,隻命堅守南岸。孫韶由此憤怒,便不聽徐盛將令,即引本部三千精兵,潛地過江北去。(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