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集 武侯之孫_華夏真相集_免费小说阅读网 
免费小说阅读网 > 玄幻魔法 > 華夏真相集 > 第五十九集 武侯之孫

第五十九集 武侯之孫(1 / 2)

建康城外,大雷江麵。

劉裕聞說賊軍將至,遂令大船相接為城,紮好水寨,自引輕舸儘出,並力拒賊,又撥步騎往屯西岸,預備火具,囑令賊至乃發;自在舟中親提幡鼓,督眾奮鬥。

此時東風大起,晉軍雖是逆流而上,但順風鼓噪而進,甚不吃力。

盧循與徐道覆正引水軍順流逆風而進,聞晉軍主動出擊,於是大懼,急令水軍都督從方江而下,占領西岸。水軍領命,將戰船皆泊於西岸,擺好挨燒架式以待。

剛剛泊營已畢,忽見下遊有晉軍千餘艘小船順風而至,瞬間已近水寨。

門軍報入中營,盧循遣將出戰,但樓船行動不便,尚未駛出營門,對麵小船蟻附而至,望著叛軍水寨發射火箭。

晉軍順風施射,正如火鴉入林,叛軍前營登時燒著,樓船被大火封住,便不得出。隻聽晉軍船上一棒鑼響,軍士便皆棄了弓箭,點燃小船,紛紛赴水,順流歸於後隊大船。

那千艘小船便似千餘火爐,直撞進叛軍水寨,登時煙焰漲天,一派通紅,漫江火發。

劉裕率大船已到,命前驅以強弓硬箭逼住敵軍營寨,乘風射賊。

風逐浪搖,把賊船更逼往西岸靠攏。西岸之上晉軍正在畜勢已待,見敵船儘皆靠岸,於是便將火具拋入賊船,後營諸船亦變成一片火海。

船中不及撲救,多被延燒,烈焰齊紅,滿江俱赤,叛軍被燒得焦頭爛額走投無路,隻得爭相赴水,未被燒死者複又淹沒於滾滾長江水中。

盧循及徐道覆諸將至此紛紛駭亂,勉強爭奪小舟上岸,四散狂奔走還潯陽。

劉裕不舍,率得勝之兵隨後緊追。盧循及徐道覆立腳不住,複走至豫章,令軍士豎立木柵,在左裡相拒。劉裕與部將景申隨後趕至,複與賊軍交鋒對陣。

正戰之間,忽中軍號幡麾杆被大風吹折,落於江中。眾將皆以為不詳,請令回兵。

劉裕笑道:此乃龍王請持我幡,以召水族神軍前來助戰也。今番必勝,諸將休疑!

諸軍聞言大振,於是破柵而入,叛軍崩潰,四散而逃。

盧循不由心膽俱裂,引心腹部將撐單舸鼠竄而逃,順流出海,逃往番禺老巢。

劉裕見盧循順流而去,追之不及,於是傳令窮寇勿追,並令眾兵順風大叫:盧軍肯降者免死,不順者儘誅!

賊兵見主將已走,複聽此言,於是皆棄兵卸甲,各撐船來降。

劉裕即令鳴金收兵,旋師兵屯豫章,出榜安撫百姓,招撫難民回城。

晉帝聞其捷報大喜,遂遣侍中黃門薛仁為使,運送牛酒前來犒軍。劉裕令將牛酒分賜將士,給散三軍,設酒款待天使,並與諸將賀功。

二月,劉裕收軍振師凱旋京師,兵詣建康。

次日早朝,劉裕朝服入宮,參拜安帝,詳述平賊事宜,並敘諸將奮勇死戰之功。

安帝大悅,遂封劉裕為太尉、中書監、大將軍,領揚州牧。

劉裕拜謝受職,領命歸其藩鎮,以劉穆之為太尉司馬,陳郡殷景仁為行軍參軍。

到至楊州,劉裕升坐府衙,因問司馬劉穆之:前參佐孟昶因諫阻我出兵伐燕,聞我獲勝慚而自殺,則誰堪以繼其任,入我幕府者?

劉穆之:前建威中兵參軍謝晦,乃故太宰謝安兄謝據曾孫,胸有大才,可勝此任。

劉裕從之,即命請來,以為參軍。後嘗訊問囚犯,因刑獄參軍有疾,遂以謝晦代之。

謝晦於車中閱覽一遍訊牒,催問之下便能得其囚犯口實。時幕府多事,獄中舊案殷積,謝晦隻需隨問酬辨,曾無違謬。

劉裕由是奇之。且因謝晦美風姿,善言笑,博贍多通,遂被劉裕深加賞愛。

鏡頭轉換,按下朝廷,複說叛軍。

當日左裡大敗,徐道覆與盧循走散,率殘兵走還始興,回顧部下寥寥,隻剩一二千人,並且大部殘肢斷臂,不堪再用。

偏偏晉將軍孟懷玉與劉藩分兵,率部獨追徐道覆不舍,直抵始興城下。

徐道覆拚死守城,相持數日,即被攻入。

孟懷玉引軍入城,直包圍府衙。徐道覆欲逃無路,被晉軍團團圍住,四麵攢擊,當場刺死。可歎徐道覆有勇有略,與盧循同誌而不同謀,大事不成反遭身死。

盧循引敗軍將回廣州,行至半路,忽有廣州守軍前來報:劉裕部將孫處令其部下皆穿我軍號裝,詐稱是柒帥韓焰,說主公已攻破建康,命其前來廣州取還家眷,因此諸隘守將皆信,未曾提防。則被他穿州過府,直到番禺城下叫開城門,殺守城軍吏,便據此城。我等保主公家眷殺出,本欲往建康投奔,不想卻在此處遇見。

家眷各入大帳,抱盧循雙足痛哭,訴說逃命艱難。

盧循此時隻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頓足罵道:叵耐孫處老兒,如此詭詐!目今其孤軍以守番禺,民心不附,甚是易攻。你等隨我前去,再複京都,與家人團聚可也。

於是整頓殘部兵馬,鼓勇來攻番禺。

字幕:孫處,字季高,會稽永興人。

孫處原為北府軍將領,隨劉裕征戰多年,屢立戰功。盧循在廣州起兵之時,劉裕即密遣孫處率三千人馬,經由海上南下襲擊番禺,詐計取城,故而得此大功。

盧循痛恨孫處,引眾從嶺南道路返回,襲擊廣州。

孫處拒城堅守,抗戰二十多天。盧循皆是疲敗之兵,又無攻城器具,更兼軍中乏糧,於是戰敗而逃。孫處開城追擊,盧循軍被殺死者愈萬,至此精銳皆失。

孫處率部追至鬱林,適逢生病而不能窮追。盧循逃向交州,回顧殘部僅有三千餘人。於是彷徨無計,不知去向何處。

部將獻計:今有九真太守李遜之子李弈、李脫盤踞石碕俚僚之間,何不收為我用?

盧循:其兄弟與我並無交情,緣何能為我用?

部將:李遜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所殺,其兄弟皆懷切齒深恨,且今各有自己部眾,勢力非同小可。將軍若與相約同攻交州,則其無有不應之理。

盧循大喜,即派獻計部將前往石碕俚僚召引李弈,相約同攻交州,為其父報仇。

李弈等人早聞盧循大名,遂帶各俚族頭人及部眾五六千人,前來接受盧循指揮。

盧循軍又聚部眾近萬人,不由信心大增,遂於義熙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晨抵達龍編南津,命三軍立即發起進攻,克城之後再行吃飯。

交州刺史杜慧度聞盧循來攻,遂令宗族儘將私產拿出,賞賜部眾激勵將士;令己弟交趾太守杜慧期、九真太守杜章明統率水步兵,杜慧度親攀高船,出城至江上與盧循決戰。

兩軍會於江麵,杜慧度命水軍點燃火箭射敵,步兵則在兩岸射擊。

一聲令下,火箭齊發,盧循艦船皆燃,頃刻間潰不成軍,不到一個時辰,複又慘敗。可歎盧循命運乖舛,今年犯了火神,故數度被燒,終不免敗於祝融!

盧循勢力喪敗,退至海上,知道不能免死。於是先將妻子兒女十餘人毒死,又召集妓妾問道:我今欲自殺,爾等誰願與我同死?

大半人說道:鼠雀尚還貪生,赴死實是人情所難。

亦有乖巧者明知盧循脾性,承其意道:官家尚死,我等豈欲生乎?願隨大王而去。

盧循冷笑,將不願隨死者全部毒殺,釋其願隨死者,自己便投水自儘。

杜慧度引軍追至,令眾軍撈出盧循屍體斬首,並擒其父盧嘏,下令處死。擒獲同黨錄事參軍阮靜、中兵參軍羅農夫、李脫等人,全部斬首,將首級傳送京師建康。

朝廷因杜慧度立下大功,遂封其為龍編縣侯,食邑一千戶。

義熙八年,盧循餘黨劉敬道向杜慧度投誠,杜慧度納之,並向廣州刺史褚叔度彙報。褚叔度主張將劉敬道處死,杜慧度不聽,反而予以錄用。

結果不久劉敬道複反,攻破九真郡,殺太守杜章民。

杜慧度快速平息叛亂,褚叔度卻向朝廷參奏,主張貶其為奮揚將軍。朝廷因其終究平息叛,且親弟死於王事,遂寬赦之。

義熙七年,孫處因病去世。劉裕表請贈為龍驤將軍、南海太守,封侯官縣侯,食邑千戶。劉道規因功進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並加授散騎常侍。

義熙八年閏六月,劉道規病逝任上,年僅四十三歲,追贈侍中、司徒,諡號烈武。

劉道規既死,荊州刺史出缺,朝廷詔命劉毅代之。劉毅與江州刺史庾悅因有舊隙,求兼督江州軍政,晉帝詔命許之。

劉毅又請解除庾悅都督之職,使其徙鎮豫章,而以其部將趙恢引江州之眾屯守潯陽。庾悅府中文武三千部眾自此皆入劉毅府中,兵符公文出入皆控於劉毅之手。

庾悅至豫章,忿懼而卒。劉毅剛愎自用,自謂功勞與劉裕相同,見其位在己上,因此怏怏不樂。時奉詔命往荊州赴任,過京口,歸家祭祖辭墓。

劉裕聞說劉毅過境,欲親往見之。

鄱陽太守胡藩進言:臣聞劉毅私蓄壯士,後必叛國。明公此去會他,不如趁機誅之,以免後患。

劉裕不悅:劉毅乃我同鄉故交,今為我副,更當用之,何相圖耶!

胡藩笑道:明公謂其終能甘為公之下僚耶?夫豁達大度,連百萬之眾,允天下之望,劉毅固以此服公;至於涉獵記傳,清談吟詠,其自以為乃天下絕倫,不肯為公下也。且其胸襟甚狹,公獨不聞因炙鵝舊怨,讒害傾覆諸侯之命乎?

劉裕不答,遂去京口與劉毅相見,款待數日,相彆回歸本鎮。

劉毅亦自去祭祖辭墓,然後前往江陵任所赴職。

劉敬宣聞朝廷命劉毅為荊州刺史,來見劉裕道:荊州重地,位於京師上遊,不可輕易付人。今朝廷以劉毅為荊州刺史,誠恐有變,且不利於明公。

劉裕及聞此語,複又想起胡藩之論,心下嘀咕,因問心腹大將劉穆之:劉萬壽謂劉毅與某不和,不宜使其往鎮江陵,公謂如何?

劉穆之答道:劉毅乃明公同鄉,且詔令已出,不可以私憾而傷至公,任之可也。

劉裕聞言稱是,於是不改其任。劉敬宣不見動靜,又來勸諫。劉裕遂道:既如此,我表奏以卿為南蠻校尉,去守襄陽。劉毅若有異動,卿可速速來報。

劉敬宣應允,於是就任襄陽。因襄陽是在荊州治下,先至荊州來見劉毅,請教方略。

劉毅對其明言道:某欲興五霸之業,欲屈卿以為長史,公豈有見輔之意否?

劉敬宣虛言答道:但有驅使,無不奉命。

遂出屯襄陽,派出信使,以劉毅之語書告劉裕。劉裕由是大驚,暗防此後之亂。

劉毅性格剛愎自用,自以為當年勤王舉義,功勞與劉裕相等,為此驕矜自負。見劉裕每對自己容讓順從,更滋狂傲,常對部將道:某甚憾未遇劉邦、項羽,跟其二人爭奪中原!

諸將聞此,隻唯唯喏喏而已,豈敢複有異言。

劉毅既把持荊州,便請兼管交、廣二州,劉裕允之。又奏請任命郗僧施為南蠻校尉馬,毛之為南郡太守,劉裕又應允,改派劉穆之代郗僧施為丹陽尹。

謝安之孫謝澹見從弟謝混與劉毅情密,經常為此擔憂,逐漸與其疏遠。並對弟謝璞及侄謝瞻道:某觀以謝混性情,將來定會家破人亡。

劉毅既掌三州軍政,意欲謀反,便與一眾心腹諸將商議,如何行止。

部將田豈直言進諫:明公既得荊州,宜靜守以待天時。劉裕便如當年曹孟德,挾天子而令諸侯,出師征伐兵出有名,故能常勝。將軍若發兵入朝,誰肯相應?為今之計,不如待劉裕再次遠伐,我乘其虛以入建康,脅天子親自作詔,書其罪以兵討之,則兵權儘歸將軍,方保勝券在握。將軍若不聽我,則禍族必在眼前,誠請三思而後行之。

劉毅大怒,未及以對。

偏將王昱出班叫道:將軍今興天下大計,田豈竟出不利之語,罪不容誅。請將軍斬之,後發大兵,某願自請為先鋒。

劉毅深然其論,令將田豈斬首示眾。

因田豈素有眾望,諸將皆為其求情告免,並道:臨戰前先斬大將,於軍不利也。

劉毅命將田豈扭枷送監,憤恨道:待某破了劉裕,回來時再明正你罪,使眾人心服。

言罷,便要點兵出征。

王昱複進言道:明公不可如此草率起兵,需先結內應,複交外援,萬事俱備,方可興大事者。丹陽尹郗僧施與將軍乃係舊交,將軍可作表奏請天子,薦其為南蠻校尉;然後再以書密令僧施,使其為我內應。將軍便可效當年呂蒙取荊州之計,宣稱詐病,使令弟劉藩去托尚書仆射謝混,表奏其為兗州刺史,說明公病重,以為荊州北藩副貳。待令弟受職,領兗州之兵前來,方可興兵殺入建康,則劉裕可擒,大功成矣。

劉毅大悅:此計甚妙,不弱於武侯之策。

即時作書,遣使去見天子,薦郗僧施為南蠻校尉;又使弟劉藩自去請托尚書仆射謝混,請其代為表奏朝廷,求為兗州刺史。劉藩等二人受計而行,各去行事。

這日劉裕大會文武於講武堂,與眾官會飲,因連飲十數杯,不覺有些沉醉。

忽有人前來報說:荊州刺史劉毅侵疾不起,表奏郗僧施為南蠻校尉,使其弟劉藩為兗州刺史,朝廷令某報來。

劉裕聽罷,直驚得滿腹酒意皆作冷汗出了,將手中酒杯落地,打個粉碎,失色言道:孤不聽胡藩及劉萬壽之言,果有今日之誤!

參軍王鎮惡問道:主公向在萬軍之中,矢石交替之際,亦未嘗心動,今聞劉毅在荊州病重疾甚,表請其弟為兗州刺史,何至於失驚如此?

劉裕:劉毅與某同鄉,又是同時而起,乃人中豪傑。因其平生未曾得誌,故心懷不滿,欲與孤相爭高下,隻是未得其便。今某以荊州錯授予彼,則其謂困龍入於大海,必欲借波翻浪也!今假借病重,使其弟求為兗州刺史,又薦郗僧施為南蠻校尉,乃欲使二人分我軍權以謀反,其意明矣。孤既聞此,安有不動聲色者!

王鎮惡:不妨事。明公可修書許之,隻說天子病重未曾設朝,使彼不及生變。然後可暗使末將引五千精兵往擒謝混與劉藩,儘皆族殺,絕其內外之應。明公再選日點兵,親去荊州以討劉毅可也。

劉裕聽罷大喜,撫掌說道:我謂卿乃一介武夫,不意竟是子房輩耳。

字幕:王鎮惡,北海郡劇縣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孫,河東太守王休之子。

鏡頭閃回,補敘王鎮惡來曆。

王鎮惡生於寧康元年五月初五。按其祖籍山東青州習俗,五月初五端午日諸惡鬼出於地獄不吉,家人便欲將其送給彆人家養活,以免對本族有害。

祖父王猛觀其相貌,很是驚奇,說道:此子相貌非常,爾等切勿以等閒視之。王休:既是如此,但此子生於惡月惡日,後必妨害家人,奈何?

王猛:昔孟嘗君亦在惡月出生,而為齊國宰相,富貴終生,且享盛名於世。此子亦將使我家門興旺,彼自能鎮惡,何必送與彆人他養?我與其起名叫作王鎮惡,不令送人。

隻因祖父此一席話,王鎮惡得以留存王家。十三歲時,前秦瓦解,關中擾亂。當時祖父已死,王鎮惡流寓在外,寄食於澠池李方家中,受其厚待。

王鎮惡異常感激,說道:某若遇英雄君主,得萬戶侯,定厚報公。

李方:公乃丞相之孫,人材出眾,何愁不得富貴?到時聘我為本縣長令,則足矣。

及前秦滅亡,王鎮惡隨叔父王曜歸降晉朝,客居荊州。閒日苦讀諸子兵書,喜論軍國大事,騎射非其特長,但善斷國家興亡。

劉裕表請攻打南燕之時,因缺參軍,有人推薦王鎮惡,時為天門郡臨澧縣令。劉裕召見王鎮惡,與其交談後甚為驚異,引為知己,遂留同宿,作徹夜長談。

次日升帳,劉裕對僚屬說道:王鎮惡乃武侯王猛之孫,才識不凡,正所謂將門有將也。

時人大奇,便謂王鎮惡為將門之將。

劉裕即以王鎮惡為青州治中從事史,行參中軍太尉軍事,署前部功曹。後屢戰有功,封博陸縣五等子爵。後劉裕相繼平南燕、破盧循,王鎮惡隨軍征戰,鹹有軍功。

閃回結束,書歸正本。

劉裕即納王鎮惡所獻之策,借以皇帝詔書陳列劉毅反叛之罪,並劉藩與謝混共謀不軌,令王鎮惡引五千兵前往擒之,不必擒回,皆令自殺。

王鎮惡領命,引兵來至江州。

劉藩與謝混正在堂上共飲,絲毫不知殺頭之禍已臨,亦不設防備。被王鎮惡引衛隊直入大堂,宣示皇帝詔書,令二人自殺。

劉、謝不從,尚欲喚人抵抗,部眾早被五千精銳禁軍悉數繳除武器,動彈不得。

二人無奈,長歎一聲道:無能劉毅,尚不服劉公,今觀相差不可以裡道計矣!

便討毒酒,飲而自儘。王鎮惡斬其二人首級,引軍回見劉裕。

劉裕見二人伏誅,即率諸軍自建康出發,來伐荊州。

王鎮惡複請戰道:明公若要對付西楚之軍,請撥我百隻大船以做前驅。明公隨後緩進,某不得江陵之時,公再引大軍親戰可也。

劉裕壯之,遂配與戰船百艘令其先行,自為合後。留諸葛長民監守府中諸事,使劉穆之輔之;調撥諸路軍馬糧秣,緩緩征進。

大軍前至姑孰,又使龍驤將軍蒯恩率百船前去會合王鎮惡,升任王鎮惡為振武將軍。

王鎮惡晝夜兼程,溯流而上,距江陵五十裡紮住,請龍驤將軍蒯恩密議,定計而行。

蒯恩大喜,令部下軍士皆換成劉藩旗號,率引百條小舟揚帆而上,偽稱是劉藩奉詔前來就職,報與劉毅。劉毅信以為真,遂使大將朱顯之前往迎接。

王鎮惡抵達豫章口,棄船上岸,步行進軍,命每條大船上隻留三五十個水軍。

因密令所留水軍:爾等預計我將至城下之時,可大舉進發,並揚聲“大軍速行”,以惑敵軍;然後分一半人去燒江津戰船,再鼓噪徐進,以接應我等上船。

眾軍雖然不明其意,亦皆應諾而行。

蒯恩率軍在前,王鎮惡緊隨其後,令在岸上每對一船豎旗六麵,旗下放置一鼓,各留三個軍士,告曰:爾等估計我將到城下便戒嚴,擂鼓搖旗,令敵軍謂後麵還有大軍之狀。

安排妥當,率軍直指江陵城。又對前軍說道:若有問者,但雲是劉兗州兵至。

眾軍從命而行。沿途津戍及百姓聽說劉藩來至,均未懷疑。

蒯恩率軍前行,離城不到五六裡時,遇上劉毅部將朱顯之帶十數騎兵出江津來迎。

朱顯之迎著來軍,見雖是劉藩旗號,但不見其本人,於是問道:爾等何人,敢私入軍事訊地!劉兗州何在?

士兵依照王鎮惡所教回答:我等乃先頭部隊,劉兗州在後麵中軍,距此約有五裡。

朱顯之大疑喝道:前軍止住!休往前行,待某去見劉藩將軍。

遂馳馬來至後軍,不見劉籓;卻見軍隊嚴甲整兵,不由心中愈疑。

正在這時,忽然望見江津水寨大營船艦被燒,煙火衝天,鼓聲甚盛。又聞江中有數百人齊聲喝道:大軍速進!

遙望江心,見有無數大船溯流而上,岸上旌旗搖動,鼓聲大舉。

朱顯之見此,便知來者不是劉藩,便急馳入城回報劉毅,並急令諸軍關閉各城門。

此時蒯恩已率前鋒突進江陵城,後續士兵也攀城而入。由於城門未及關閉,故順利打開江陵大城東門。其時大城共有八支劉毅軍隊,已經做好戒備。

蒯恩進入東門,折回向北而擊射堂,複攻金城東門。王鎮惡此時亦入大城東門,便率本部近萬軍士,將五千軍直擊金城西門,分軍五千攻金城南門。

金城者,乃大城之內城也。

劉毅金城內東從舊將有六隊千餘人,西將直吏快手有二千餘人。於是兩軍混戰,從巳時直戰至申時,西邊直吏快手軍皆已退散或歸降。

王鎮惡入城,令軍士趁風放火,焚燒大城南、東二門。又遣人送詔書及赦文與劉毅,令其罷兵投降。

劉毅焚其詔文不視,與司馬毛惰之等督促士卒力戰。金城中士兵不信劉裕親自到來,俱各固守內城,抵死不降。

王鎮惡軍中有江陵人王桓,率十餘人奮勇向前,個個以一敵十。申時左右,王桓在金城東門北三十步牆上鑿洞而入。王鎮惡揮軍緊隨其後相繼而入,與劉毅軍短兵相接。

劉毅部下士兵大都是北府軍舊人,與王鎮惡所領之軍皆為父兄子弟,或中表親戚。王鎮惡便令士兵一邊進擊,一邊大聲呼道:太尉劉裕將軍親提三十萬大軍,戰船五千隻,自後即刻便至。爾等皆太尉舊部之兵,何必抗拒朝廷,自取滅門之罪?

劉毅部眾得知是劉裕親自率兵而來,各無鬥誌,於是潰散逃走。

一更時分,前陣散潰,劉毅帳前勇將趙蔡陣亡。但劉毅親兵仍閉東、西二門抵抗。王鎮惡恐其作困獸之鬥,徒增士兵傷亡,遂令網開南門一麵。

劉毅恐其南門有埋伏,於三更時率三百餘人由北門突圍。因事發突然,當時座騎還在城外,於是便使朱顯之去其子劉肅民處取馬。

劉肅民聞說討馬,卻不願給。朱顯之怒道:敵人要取你父性命,公子卻吝惜一匹戰馬,是欲自逃耶!你父若死,公子能逃走何處?

於是奪過劉肅民戰馬而歸,交給劉毅乘騎,保其出於內城。

不料劉毅剛出北門,便遇見王鎮惡軍馬擁入,突圍不成。劉毅遂撥轉馬頭,又馳至蒯恩軍攻防之處突圍。

蒯恩部兵作戰一天,疲憊不堪,遂被劉毅從大城東門逃出,單人獨騎投奔牛牧佛寺。

當初劉毅率兵圍攻江陵,桓蔚戰敗之時,也是投奔到牛牧佛寺,寺僧釋昌將桓蔚藏之;劉毅因在寺中搜出桓蔚,便以窩藏要犯之罪將釋昌和尚殺死。

及至今日劉毅也逃到此地,寺僧認得,急關廟門拒之道:昔日亡師收容桓蔚,被劉將軍所殺,今日實不敢收容外人也。

劉毅歎道:為法自弊,居然如此!我今為商鞅第二,死固當然。

歎罷,遂在廟外樹上自縊而死。

次日寺僧開門,見到劉毅早已涼透,遂將其屍體至晉軍大營。王鎮惡便令斬首,其子侄也被擒獲,皆令誅殺。

當此一戰,王鎮惡身先士卒,馳戰攻門,身中五箭,手中大槊亦被射中折斷。

直到江陵平定二十日後,劉裕方率大軍到達。王鎮惡引眾將迎劉裕入城,獻上劉毅及其子侄首級。

劉裕搜檢劉毅部將,命誅殺郗僧施,赦毛修之等脅從;又曉諭諸軍安撫城中百姓,令收劉毅之屍,歸葬郊外。劉裕親往其墓吊祭,再拜痛哭,哀慟愈恒。

諸將皆勸:劉毅造逆,自取其咎,將軍何自苦如此!

劉裕顧謂眾人:我回思昔日與劉毅共起義軍,誅桓玄複晉室,同討南燕逆王慕容超,共破盧循之叛,其功不下於孤。誰料其今日不聽諸友之勸,非欲謀反,誰能救之!今思世事無常,人生恒變,故此慟心流涕,而不能止也。

諸將聞之,俱各潸然淚下,回思與劉毅並肩作戰之時,猶如昨日情景,於是皆謂:劉毅是欲與劉裕相較,謀反並非本意,是死於不甘於劉裕之下、自己心胸狹窄之故耳。

劉裕由是還軍,王鎮惡因此戰之功,被封為漢壽縣五等子爵,食邑五百戶。

劉毅既亡,輔國將軍諸葛黎民勸說其兄諸葛長民道:今觀劉毅之死,亦我諸葛氏將來下場。兄掌京畿,應趁劉裕未歸,搶先動手。

諸葛長民歎道:人貧思貴,富貴之後則必危。今某欲為丹徒黎庶,不可得也!

於是寄書冀州刺史劉敬宣:劉毅狠毒暴戾,專橫任性,自尋滅亡。今叛者皆滅,則可享天下太平也;若有富貴,願與明公共享。

劉敬宣知其心懷異誌,於是回書:某自義熙初年以來,忝任三州刺史,七郡太守,常恐福去禍降,故思避其太盈,寧可吃虧受損。公所謂富貴之意,恕某實在不敢承當。

回書已罷,且將諸葛長民來書送給劉裕。

劉裕見書說道:劉敬宣仍不辜負我也。

劉裕既平劉毅之亂,並殺郗僧施,遂吞並豫、江二州。鑒於江、荊二州凋敝殘破,於是下令減免稅役,並推廣全國,對未作軍用各州郡縣屯田、池塘、邊塞之稅,一律免除。對於因戰爭被征發奴隸,也一律放還。

其時因西蜀譙縱占據益州,不服朝廷王化,劉裕即平江陵,便欲發兵討之,於是問計於群僚,誰可領兵西進。

王鎮惡進言道:末將推舉一人,乃是沛縣人朱齡石,字伯兒,曾與明公一同舉義,共討桓玄,攻克京師,現為西伯太守。此人武乾謀略,若使為將,必能克蜀,並擒譙縱以歸。

話猶未了,部將檀道濟急出言道:朱齡石英名不著,亦無戰功,必非譙縱敵手,益州定不能克,若至敗師辱國,悔之不及。明公可彆遣他將領兵前去,勿謂兒戲。

劉裕笑道:昔有東吳陸遜,今有我朝謝玄,皆未嘗經曆戰陣,而能破敵百萬之眾。況朱齡石常隨我領兵,孤素知其才能。鎮惡之薦甚妥,今可用之,諸公勿憂。

於是遣人傳檄,令召朱齡石火速入京。

朱齡石奉命進京,不拜天子,先來見太尉。

劉裕問道:我欲伐西蜀不臣,鎮惡公薦卿有文武之才,若為主將西征,卿謂如何?

朱齡石答:臣重蒙拔擢,幸至西伯之守,常思報效明公,而無其徑以入。今明公欲令西狩,臣何敢辭命!願受大將軍神策,仰仗主公虎威以行,則如主公親自引兵前往。

劉裕大悅,當場書寫行軍作戰之計,封入錦囊,遞與朱齡石:劉敬宣往年兵出黃虎,無功而回,朝臣皆怨。賊若聞卿引兵再至,必使重兵把守涪城,阻絕內道,極備黃虎。卿宜出其不意,從外水進軍徑取成都,使疑兵出於內水,此乃製敵奇計也。錦囊中之書,待卿軍至白帝城時,方可開視,依計而行可也。

朱齡石感激涕零,再拜言道:明公今番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裡之外,此是以現成大功賜予末將。再如不勝,必不生還歸見明公。

劉裕遂合兵符,超擢朱齡石為益州刺史,命率臧熹、蒯恩、劉鐘、朱林等猛將十員、精兵十五萬,前往平定益州。

朱齡石接了錦囊兵符,率眾即日祭旗出師,溯流向上西行。

劉裕其後親引大兵而出,屯於夷陵。

朱齡石大兵起行,緊守劉裕之囑,故此諸將皆都不知進軍路線。譙蜀雖然自荊州至巴郡遍布細作,亦無從察知晉將圖謀。

大軍行至白帝城,朱齡石聚集大小將領,拆視錦囊密計。

觀之大喜,遂傳將令:奉太尉親命,茲令大軍一律經外水攻向成都,臧熹、朱林在中水攻取廣漢,朱石超率老弱搭乘十艘高艦,由內水兵向黃虎。各依計而行,違者定斬不饒。

諸將欣然接令,各帶部兵而往。朱齡石親率大軍,自外水兼程而進,來攻成都。

譙縱聞說晉軍來伐,於是點兵派將,謂大將譙道福:劉裕不使王鎮惡、檀道濟等宿將為帥,卻使末將朱齡石為首。劉敬宣尚敗於黃虎,量以朱齡石之能,能勝我乎?晉軍往年自外水不能出黃虎,今番必自內水前來。公可以重兵屯於涪城,以阻內水要道。我再彆遣秦州刺史侯暉,以仆射譙詵為參謀,領兵一萬五千屯於彭模,依水兩岸築壘防禦,必勝晉軍。

譙道福躬身接令:主公神機妙算,無人能及也。

隨即領命,與侯暉、譙先分彆率眾而去。

朱齡石與譙蜀主力大軍背道而行,徑率大軍出於黃虎,前至廣模,距成都二百裡紮住兵馬。派出細作往前偵探軍情,不一時還報:彭模有蜀將侯暉夾岸築城以拒。

朱齡石大驚,便問部將劉鐘:蜀賊嚴其險固以守,強攻未必可拔。不如屯兵養銳,待其有隙攻之,若何?

劉鐘答道:不然。前我揚言欲進內水,譙道福便不敢舍其涪城來救;今我大軍猝至,侯暉等所以阻兵守險不戰,乃望風破膽矣。我因初來勢銳而攻之,必能克其新築之城;若緩兵相守,則涪城援軍一旦來至,我求戰不能,軍糧不敷,必皆為其所虜。宜急攻之。

朱齡石深以為然,令攻彭模江北新城。果然一戰而克,執斬侯暉,南城聞風驚潰。

於是晉軍諸將乘勝舍舟登岸,四麵圍住成都。譙縱聞報晉軍兵臨城下,見城中再無兵可守,遂帶領親軍家眷棄城而走,往涪城來投譙道福。

蜀國尚書令馬耽留成都不走,自率家人封鎖府庫,以待晉軍入城。

朱齡石引軍進入成都,誅殺譙縱宗親百餘人,餘皆不問,使其各複舊業。

馬耽前來相見,並交付成都府庫鎖鑰。朱齡石受其鎖鑰,並命部將押送馬耽至越雋。

馬耽歎道:不送我歸於京師建康,卻送越雋,是欲於半路殺我滅口,必不可免也。若是如此,又何必背井離鄉,作異鄉之鬼!

於是回府盥洗,服毒而臥身亡,宗族之人收其屍而葬之。

譙縱棄城而走,至其先人陵墓,下車拜祭。

其女扯父衣襟泣道:成都已失,既不免死,何不死於先人之墓?亦可有葬身之地。

譙縱不從女兒之諫,複又上車,直往涪城而來。

譙道福懼納譙縱之後,必引晉軍來攻,遂不令開門。譙縱走投無路,至此悔不聽女兒之言,遂到山中找到一棵歪脖古樹,量其高度恰好,自縊身死。

巴西人王誌割其首級,來成都獻於晉軍主帥。

涪城諸將聞聽主公譙縱首級已入成都,再無戰誌,皆棄譙道福逃散。譙道福見諸將皆散,知道涪城亦自難守,於是棄城而走,隻率數十騎逃往獠族之地。(本集完)王休:既是如此,但此子生於惡月惡日,後必妨害家人,奈何?

王猛:昔孟嘗君亦在惡月出生,而為齊國宰相,富貴終生,且享盛名於世。此子亦將使我家門興旺,彼自能鎮惡,何必送與彆人他養?我與其起名叫作王鎮惡,不令送人。

隻因祖父此一席話,王鎮惡得以留存王家。十三歲時,前秦瓦解,關中擾亂。當時祖父已死,王鎮惡流寓在外,寄食於澠池李方家中,受其厚待。

王鎮惡異常感激,說道:某若遇英雄君主,得萬戶侯,定厚報公。

李方:公乃丞相之孫,人材出眾,何愁不得富貴?到時聘我為本縣長令,則足矣。

及前秦滅亡,王鎮惡隨叔父王曜歸降晉朝,客居荊州。閒日苦讀諸子兵書,喜論軍國大事,騎射非其特長,但善斷國家興亡。

劉裕表請攻打南燕之時,因缺參軍,有人推薦王鎮惡,時為天門郡臨澧縣令。劉裕召見王鎮惡,與其交談後甚為驚異,引為知己,遂留同宿,作徹夜長談。

次日升帳,劉裕對僚屬說道:王鎮惡乃武侯王猛之孫,才識不凡,正所謂將門有將也。

時人大奇,便謂王鎮惡為將門之將。

劉裕即以王鎮惡為青州治中從事史,行參中軍太尉軍事,署前部功曹。後屢戰有功,封博陸縣五等子爵。後劉裕相繼平南燕、破盧循,王鎮惡隨軍征戰,鹹有軍功。

閃回結束,書歸正本。

劉裕即納王鎮惡所獻之策,借以皇帝詔書陳列劉毅反叛之罪,並劉藩與謝混共謀不軌,令王鎮惡引五千兵前往擒之,不必擒回,皆令自殺。

王鎮惡領命,引兵來至江州。

劉藩與謝混正在堂上共飲,絲毫不知殺頭之禍已臨,亦不設防備。被王鎮惡引衛隊直入大堂,宣示皇帝詔書,令二人自殺。

劉、謝不從,尚欲喚人抵抗,部眾早被五千精銳禁軍悉數繳除武器,動彈不得。

二人無奈,長歎一聲道:無能劉毅,尚不服劉公,今觀相差不可以裡道計矣!

便討毒酒,飲而自儘。王鎮惡斬其二人首級,引軍回見劉裕。

劉裕見二人伏誅,即率諸軍自建康出發,來伐荊州。

王鎮惡複請戰道:明公若要對付西楚之軍,請撥我百隻大船以做前驅。明公隨後緩進,某不得江陵之時,公再引大軍親戰可也。

劉裕壯之,遂配與戰船百艘令其先行,自為合後。留諸葛長民監守府中諸事,使劉穆之輔之;調撥諸路軍馬糧秣,緩緩征進。

大軍前至姑孰,又使龍驤將軍蒯恩率百船前去會合王鎮惡,升任王鎮惡為振武將軍。

王鎮惡晝夜兼程,溯流而上,距江陵五十裡紮住,請龍驤將軍蒯恩密議,定計而行。

蒯恩大喜,令部下軍士皆換成劉藩旗號,率引百條小舟揚帆而上,偽稱是劉藩奉詔前來就職,報與劉毅。劉毅信以為真,遂使大將朱顯之前往迎接。

王鎮惡抵達豫章口,棄船上岸,步行進軍,命每條大船上隻留三五十個水軍。

因密令所留水軍:爾等預計我將至城下之時,可大舉進發,並揚聲“大軍速行”,以惑敵軍;然後分一半人去燒江津戰船,再鼓噪徐進,以接應我等上船。

眾軍雖然不明其意,亦皆應諾而行。

蒯恩率軍在前,王鎮惡緊隨其後,令在岸上每對一船豎旗六麵,旗下放置一鼓,各留三個軍士,告曰:爾等估計我將到城下便戒嚴,擂鼓搖旗,令敵軍謂後麵還有大軍之狀。

安排妥當,率軍直指江陵城。又對前軍說道:若有問者,但雲是劉兗州兵至。

眾軍從命而行。沿途津戍及百姓聽說劉藩來至,均未懷疑。

蒯恩率軍前行,離城不到五六裡時,遇上劉毅部將朱顯之帶十數騎兵出江津來迎。

朱顯之迎著來軍,見雖是劉藩旗號,但不見其本人,於是問道:爾等何人,敢私入軍事訊地!劉兗州何在?

士兵依照王鎮惡所教回答:我等乃先頭部隊,劉兗州在後麵中軍,距此約有五裡。

朱顯之大疑喝道:前軍止住!休往前行,待某去見劉藩將軍。

遂馳馬來至後軍,不見劉籓;卻見軍隊嚴甲整兵,不由心中愈疑。

正在這時,忽然望見江津水寨大營船艦被燒,煙火衝天,鼓聲甚盛。又聞江中有數百人齊聲喝道:大軍速進!

遙望江心,見有無數大船溯流而上,岸上旌旗搖動,鼓聲大舉。

朱顯之見此,便知來者不是劉藩,便急馳入城回報劉毅,並急令諸軍關閉各城門。

此時蒯恩已率前鋒突進江陵城,後續士兵也攀城而入。由於城門未及關閉,故順利打開江陵大城東門。其時大城共有八支劉毅軍隊,已經做好戒備。

蒯恩進入東門,折回向北而擊射堂,複攻金城東門。王鎮惡此時亦入大城東門,便率本部近萬軍士,將五千軍直擊金城西門,分軍五千攻金城南門。

金城者,乃大城之內城也。

劉毅金城內東從舊將有六隊千餘人,西將直吏快手有二千餘人。於是兩軍混戰,從巳時直戰至申時,西邊直吏快手軍皆已退散或歸降。

王鎮惡入城,令軍士趁風放火,焚燒大城南、東二門。又遣人送詔書及赦文與劉毅,令其罷兵投降。

劉毅焚其詔文不視,與司馬毛惰之等督促士卒力戰。金城中士兵不信劉裕親自到來,俱各固守內城,抵死不降。

王鎮惡軍中有江陵人王桓,率十餘人奮勇向前,個個以一敵十。申時左右,王桓在金城東門北三十步牆上鑿洞而入。王鎮惡揮軍緊隨其後相繼而入,與劉毅軍短兵相接。

劉毅部下士兵大都是北府軍舊人,與王鎮惡所領之軍皆為父兄子弟,或中表親戚。王鎮惡便令士兵一邊進擊,一邊大聲呼道:太尉劉裕將軍親提三十萬大軍,戰船五千隻,自後即刻便至。爾等皆太尉舊部之兵,何必抗拒朝廷,自取滅門之罪?

劉毅部眾得知是劉裕親自率兵而來,各無鬥誌,於是潰散逃走。

一更時分,前陣散潰,劉毅帳前勇將趙蔡陣亡。但劉毅親兵仍閉東、西二門抵抗。王鎮惡恐其作困獸之鬥,徒增士兵傷亡,遂令網開南門一麵。

劉毅恐其南門有埋伏,於三更時率三百餘人由北門突圍。因事發突然,當時座騎還在城外,於是便使朱顯之去其子劉肅民處取馬。

劉肅民聞說討馬,卻不願給。朱顯之怒道:敵人要取你父性命,公子卻吝惜一匹戰馬,是欲自逃耶!你父若死,公子能逃走何處?

於是奪過劉肅民戰馬而歸,交給劉毅乘騎,保其出於內城。

不料劉毅剛出北門,便遇見王鎮惡軍馬擁入,突圍不成。劉毅遂撥轉馬頭,又馳至蒯恩軍攻防之處突圍。

蒯恩部兵作戰一天,疲憊不堪,遂被劉毅從大城東門逃出,單人獨騎投奔牛牧佛寺。

當初劉毅率兵圍攻江陵,桓蔚戰敗之時,也是投奔到牛牧佛寺,寺僧釋昌將桓蔚藏之;劉毅因在寺中搜出桓蔚,便以窩藏要犯之罪將釋昌和尚殺死。

及至今日劉毅也逃到此地,寺僧認得,急關廟門拒之道:昔日亡師收容桓蔚,被劉將軍所殺,今日實不敢收容外人也。

劉毅歎道:為法自弊,居然如此!我今為商鞅第二,死固當然。

歎罷,遂在廟外樹上自縊而死。

次日寺僧開門,見到劉毅早已涼透,遂將其屍體至晉軍大營。王鎮惡便令斬首,其子侄也被擒獲,皆令誅殺。

當此一戰,王鎮惡身先士卒,馳戰攻門,身中五箭,手中大槊亦被射中折斷。

直到江陵平定二十日後,劉裕方率大軍到達。王鎮惡引眾將迎劉裕入城,獻上劉毅及其子侄首級。

劉裕搜檢劉毅部將,命誅殺郗僧施,赦毛修之等脅從;又曉諭諸軍安撫城中百姓,令收劉毅之屍,歸葬郊外。劉裕親往其墓吊祭,再拜痛哭,哀慟愈恒。

諸將皆勸:劉毅造逆,自取其咎,將軍何自苦如此!

劉裕顧謂眾人:我回思昔日與劉毅共起義軍,誅桓玄複晉室,同討南燕逆王慕容超,共破盧循之叛,其功不下於孤。誰料其今日不聽諸友之勸,非欲謀反,誰能救之!今思世事無常,人生恒變,故此慟心流涕,而不能止也。

諸將聞之,俱各潸然淚下,回思與劉毅並肩作戰之時,猶如昨日情景,於是皆謂:劉毅是欲與劉裕相較,謀反並非本意,是死於不甘於劉裕之下、自己心胸狹窄之故耳。

劉裕由是還軍,王鎮惡因此戰之功,被封為漢壽縣五等子爵,食邑五百戶。

劉毅既亡,輔國將軍諸葛黎民勸說其兄諸葛長民道:今觀劉毅之死,亦我諸葛氏將來下場。兄掌京畿,應趁劉裕未歸,搶先動手。

諸葛長民歎道:人貧思貴,富貴之後則必危。今某欲為丹徒黎庶,不可得也!

於是寄書冀州刺史劉敬宣:劉毅狠毒暴戾,專橫任性,自尋滅亡。今叛者皆滅,則可享天下太平也;若有富貴,願與明公共享。

劉敬宣知其心懷異誌,於是回書:某自義熙初年以來,忝任三州刺史,七郡太守,常恐福去禍降,故思避其太盈,寧可吃虧受損。公所謂富貴之意,恕某實在不敢承當。

回書已罷,且將諸葛長民來書送給劉裕。

劉裕見書說道:劉敬宣仍不辜負我也。

劉裕既平劉毅之亂,並殺郗僧施,遂吞並豫、江二州。鑒於江、荊二州凋敝殘破,於是下令減免稅役,並推廣全國,對未作軍用各州郡縣屯田、池塘、邊塞之稅,一律免除。對於因戰爭被征發奴隸,也一律放還。

其時因西蜀譙縱占據益州,不服朝廷王化,劉裕即平江陵,便欲發兵討之,於是問計於群僚,誰可領兵西進。

王鎮惡進言道:末將推舉一人,乃是沛縣人朱齡石,字伯兒,曾與明公一同舉義,共討桓玄,攻克京師,現為西伯太守。此人武乾謀略,若使為將,必能克蜀,並擒譙縱以歸。

話猶未了,部將檀道濟急出言道:朱齡石英名不著,亦無戰功,必非譙縱敵手,益州定不能克,若至敗師辱國,悔之不及。明公可彆遣他將領兵前去,勿謂兒戲。

劉裕笑道:昔有東吳陸遜,今有我朝謝玄,皆未嘗經曆戰陣,而能破敵百萬之眾。況朱齡石常隨我領兵,孤素知其才能。鎮惡之薦甚妥,今可用之,諸公勿憂。

於是遣人傳檄,令召朱齡石火速入京。

朱齡石奉命進京,不拜天子,先來見太尉。

劉裕問道:我欲伐西蜀不臣,鎮惡公薦卿有文武之才,若為主將西征,卿謂如何?

朱齡石答:臣重蒙拔擢,幸至西伯之守,常思報效明公,而無其徑以入。今明公欲令西狩,臣何敢辭命!願受大將軍神策,仰仗主公虎威以行,則如主公親自引兵前往。

劉裕大悅,當場書寫行軍作戰之計,封入錦囊,遞與朱齡石:劉敬宣往年兵出黃虎,無功而回,朝臣皆怨。賊若聞卿引兵再至,必使重兵把守涪城,阻絕內道,極備黃虎。卿宜出其不意,從外水進軍徑取成都,使疑兵出於內水,此乃製敵奇計也。錦囊中之書,待卿軍至白帝城時,方可開視,依計而行可也。

朱齡石感激涕零,再拜言道:明公今番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裡之外,此是以現成大功賜予末將。再如不勝,必不生還歸見明公。

劉裕遂合兵符,超擢朱齡石為益州刺史,命率臧熹、蒯恩、劉鐘、朱林等猛將十員、精兵十五萬,前往平定益州。

朱齡石接了錦囊兵符,率眾即日祭旗出師,溯流向上西行。

劉裕其後親引大兵而出,屯於夷陵。

朱齡石大兵起行,緊守劉裕之囑,故此諸將皆都不知進軍路線。譙蜀雖然自荊州至巴郡遍布細作,亦無從察知晉將圖謀。

大軍行至白帝城,朱齡石聚集大小將領,拆視錦囊密計。

觀之大喜,遂傳將令:奉太尉親命,茲令大軍一律經外水攻向成都,臧熹、朱林在中水攻取廣漢,朱石超率老弱搭乘十艘高艦,由內水兵向黃虎。各依計而行,違者定斬不饒。

諸將欣然接令,各帶部兵而往。朱齡石親率大軍,自外水兼程而進,來攻成都。

譙縱聞說晉軍來伐,於是點兵派將,謂大將譙道福:劉裕不使王鎮惡、檀道濟等宿將為帥,卻使末將朱齡石為首。劉敬宣尚敗於黃虎,量以朱齡石之能,能勝我乎?晉軍往年自外水不能出黃虎,今番必自內水前來。公可以重兵屯於涪城,以阻內水要道。我再彆遣秦州刺史侯暉,以仆射譙詵為參謀,領兵一萬五千屯於彭模,依水兩岸築壘防禦,必勝晉軍。

譙道福躬身接令:主公神機妙算,無人能及也。

隨即領命,與侯暉、譙先分彆率眾而去。

朱齡石與譙蜀主力大軍背道而行,徑率大軍出於黃虎,前至廣模,距成都二百裡紮住兵馬。派出細作往前偵探軍情,不一時還報:彭模有蜀將侯暉夾岸築城以拒。

朱齡石大驚,便問部將劉鐘:蜀賊嚴其險固以守,強攻未必可拔。不如屯兵養銳,待其有隙攻之,若何?

劉鐘答道:不然。前我揚言欲進內水,譙道福便不敢舍其涪城來救;今我大軍猝至,侯暉等所以阻兵守險不戰,乃望風破膽矣。我因初來勢銳而攻之,必能克其新築之城;若緩兵相守,則涪城援軍一旦來至,我求戰不能,軍糧不敷,必皆為其所虜。宜急攻之。

朱齡石深以為然,令攻彭模江北新城。果然一戰而克,執斬侯暉,南城聞風驚潰。

於是晉軍諸將乘勝舍舟登岸,四麵圍住成都。譙縱聞報晉軍兵臨城下,見城中再無兵可守,遂帶領親軍家眷棄城而走,往涪城來投譙道福。

蜀國尚書令馬耽留成都不走,自率家人封鎖府庫,以待晉軍入城。

朱齡石引軍進入成都,誅殺譙縱宗親百餘人,餘皆不問,使其各複舊業。

馬耽前來相見,並交付成都府庫鎖鑰。朱齡石受其鎖鑰,並命部將押送馬耽至越雋。

馬耽歎道:不送我歸於京師建康,卻送越雋,是欲於半路殺我滅口,必不可免也。若是如此,又何必背井離鄉,作異鄉之鬼!

於是回府盥洗,服毒而臥身亡,宗族之人收其屍而葬之。

譙縱棄城而走,至其先人陵墓,下車拜祭。

其女扯父衣襟泣道:成都已失,既不免死,何不死於先人之墓?亦可有葬身之地。

譙縱不從女兒之諫,複又上車,直往涪城而來。

譙道福懼納譙縱之後,必引晉軍來攻,遂不令開門。譙縱走投無路,至此悔不聽女兒之言,遂到山中找到一棵歪脖古樹,量其高度恰好,自縊身死。

巴西人王誌割其首級,來成都獻於晉軍主帥。

涪城諸將聞聽主公譙縱首級已入成都,再無戰誌,皆棄譙道福逃散。譙道福見諸將皆散,知道涪城亦自難守,於是棄城而走,隻率數十騎逃往獠族之地。(本集完)王休:既是如此,但此子生於惡月惡日,後必妨害家人,奈何?

王猛:昔孟嘗君亦在惡月出生,而為齊國宰相,富貴終生,且享盛名於世。此子亦將使我家門興旺,彼自能鎮惡,何必送與彆人他養?我與其起名叫作王鎮惡,不令送人。

隻因祖父此一席話,王鎮惡得以留存王家。十三歲時,前秦瓦解,關中擾亂。當時祖父已死,王鎮惡流寓在外,寄食於澠池李方家中,受其厚待。

王鎮惡異常感激,說道:某若遇英雄君主,得萬戶侯,定厚報公。

李方:公乃丞相之孫,人材出眾,何愁不得富貴?到時聘我為本縣長令,則足矣。

及前秦滅亡,王鎮惡隨叔父王曜歸降晉朝,客居荊州。閒日苦讀諸子兵書,喜論軍國大事,騎射非其特長,但善斷國家興亡。

劉裕表請攻打南燕之時,因缺參軍,有人推薦王鎮惡,時為天門郡臨澧縣令。劉裕召見王鎮惡,與其交談後甚為驚異,引為知己,遂留同宿,作徹夜長談。

次日升帳,劉裕對僚屬說道:王鎮惡乃武侯王猛之孫,才識不凡,正所謂將門有將也。

時人大奇,便謂王鎮惡為將門之將。

劉裕即以王鎮惡為青州治中從事史,行參中軍太尉軍事,署前部功曹。後屢戰有功,封博陸縣五等子爵。後劉裕相繼平南燕、破盧循,王鎮惡隨軍征戰,鹹有軍功。

閃回結束,書歸正本。

劉裕即納王鎮惡所獻之策,借以皇帝詔書陳列劉毅反叛之罪,並劉藩與謝混共謀不軌,令王鎮惡引五千兵前往擒之,不必擒回,皆令自殺。

王鎮惡領命,引兵來至江州。

劉藩與謝混正在堂上共飲,絲毫不知殺頭之禍已臨,亦不設防備。被王鎮惡引衛隊直入大堂,宣示皇帝詔書,令二人自殺。

劉、謝不從,尚欲喚人抵抗,部眾早被五千精銳禁軍悉數繳除武器,動彈不得。

二人無奈,長歎一聲道:無能劉毅,尚不服劉公,今觀相差不可以裡道計矣!

便討毒酒,飲而自儘。王鎮惡斬其二人首級,引軍回見劉裕。

劉裕見二人伏誅,即率諸軍自建康出發,來伐荊州。

王鎮惡複請戰道:明公若要對付西楚之軍,請撥我百隻大船以做前驅。明公隨後緩進,某不得江陵之時,公再引大軍親戰可也。

劉裕壯之,遂配與戰船百艘令其先行,自為合後。留諸葛長民監守府中諸事,使劉穆之輔之;調撥諸路軍馬糧秣,緩緩征進。

大軍前至姑孰,又使龍驤將軍蒯恩率百船前去會合王鎮惡,升任王鎮惡為振武將軍。

王鎮惡晝夜兼程,溯流而上,距江陵五十裡紮住,請龍驤將軍蒯恩密議,定計而行。

蒯恩大喜,令部下軍士皆換成劉藩旗號,率引百條小舟揚帆而上,偽稱是劉藩奉詔前來就職,報與劉毅。劉毅信以為真,遂使大將朱顯之前往迎接。

王鎮惡抵達豫章口,棄船上岸,步行進軍,命每條大船上隻留三五十個水軍。

因密令所留水軍:爾等預計我將至城下之時,可大舉進發,並揚聲“大軍速行”,以惑敵軍;然後分一半人去燒江津戰船,再鼓噪徐進,以接應我等上船。

眾軍雖然不明其意,亦皆應諾而行。

蒯恩率軍在前,王鎮惡緊隨其後,令在岸上每對一船豎旗六麵,旗下放置一鼓,各留三個軍士,告曰:爾等估計我將到城下便戒嚴,擂鼓搖旗,令敵軍謂後麵還有大軍之狀。

安排妥當,率軍直指江陵城。又對前軍說道:若有問者,但雲是劉兗州兵至。

眾軍從命而行。沿途津戍及百姓聽說劉藩來至,均未懷疑。

蒯恩率軍前行,離城不到五六裡時,遇上劉毅部將朱顯之帶十數騎兵出江津來迎。

朱顯之迎著來軍,見雖是劉藩旗號,但不見其本人,於是問道:爾等何人,敢私入軍事訊地!劉兗州何在?

士兵依照王鎮惡所教回答:我等乃先頭部隊,劉兗州在後麵中軍,距此約有五裡。

朱顯之大疑喝道:前軍止住!休往前行,待某去見劉藩將軍。

遂馳馬來至後軍,不見劉籓;卻見軍隊嚴甲整兵,不由心中愈疑。

正在這時,忽然望見江津水寨大營船艦被燒,煙火衝天,鼓聲甚盛。又聞江中有數百人齊聲喝道:大軍速進!

遙望江心,見有無數大船溯流而上,岸上旌旗搖動,鼓聲大舉。

朱顯之見此,便知來者不是劉藩,便急馳入城回報劉毅,並急令諸軍關閉各城門。

此時蒯恩已率前鋒突進江陵城,後續士兵也攀城而入。由於城門未及關閉,故順利打開江陵大城東門。其時大城共有八支劉毅軍隊,已經做好戒備。

蒯恩進入東門,折回向北而擊射堂,複攻金城東門。王鎮惡此時亦入大城東門,便率本部近萬軍士,將五千軍直擊金城西門,分軍五千攻金城南門。

金城者,乃大城之內城也。

劉毅金城內東從舊將有六隊千餘人,西將直吏快手有二千餘人。於是兩軍混戰,從巳時直戰至申時,西邊直吏快手軍皆已退散或歸降。

王鎮惡入城,令軍士趁風放火,焚燒大城南、東二門。又遣人送詔書及赦文與劉毅,令其罷兵投降。

劉毅焚其詔文不視,與司馬毛惰之等督促士卒力戰。金城中士兵不信劉裕親自到來,俱各固守內城,抵死不降。

王鎮惡軍中有江陵人王桓,率十餘人奮勇向前,個個以一敵十。申時左右,王桓在金城東門北三十步牆上鑿洞而入。王鎮惡揮軍緊隨其後相繼而入,與劉毅軍短兵相接。

劉毅部下士兵大都是北府軍舊人,與王鎮惡所領之軍皆為父兄子弟,或中表親戚。王鎮惡便令士兵一邊進擊,一邊大聲呼道:太尉劉裕將軍親提三十萬大軍,戰船五千隻,自後即刻便至。爾等皆太尉舊部之兵,何必抗拒朝廷,自取滅門之罪?

劉毅部眾得知是劉裕親自率兵而來,各無鬥誌,於是潰散逃走。

一更時分,前陣散潰,劉毅帳前勇將趙蔡陣亡。但劉毅親兵仍閉東、西二門抵抗。王鎮惡恐其作困獸之鬥,徒增士兵傷亡,遂令網開南門一麵。

劉毅恐其南門有埋伏,於三更時率三百餘人由北門突圍。因事發突然,當時座騎還在城外,於是便使朱顯之去其子劉肅民處取馬。

劉肅民聞說討馬,卻不願給。朱顯之怒道:敵人要取你父性命,公子卻吝惜一匹戰馬,是欲自逃耶!你父若死,公子能逃走何處?

於是奪過劉肅民戰馬而歸,交給劉毅乘騎,保其出於內城。

不料劉毅剛出北門,便遇見王鎮惡軍馬擁入,突圍不成。劉毅遂撥轉馬頭,又馳至蒯恩軍攻防之處突圍。

蒯恩部兵作戰一天,疲憊不堪,遂被劉毅從大城東門逃出,單人獨騎投奔牛牧佛寺。

當初劉毅率兵圍攻江陵,桓蔚戰敗之時,也是投奔到牛牧佛寺,寺僧釋昌將桓蔚藏之;劉毅因在寺中搜出桓蔚,便以窩藏要犯之罪將釋昌和尚殺死。

及至今日劉毅也逃到此地,寺僧認得,急關廟門拒之道:昔日亡師收容桓蔚,被劉將軍所殺,今日實不敢收容外人也。

劉毅歎道:為法自弊,居然如此!我今為商鞅第二,死固當然。

歎罷,遂在廟外樹上自縊而死。

次日寺僧開門,見到劉毅早已涼透,遂將其屍體至晉軍大營。王鎮惡便令斬首,其子侄也被擒獲,皆令誅殺。

當此一戰,王鎮惡身先士卒,馳戰攻門,身中五箭,手中大槊亦被射中折斷。

直到江陵平定二十日後,劉裕方率大軍到達。王鎮惡引眾將迎劉裕入城,獻上劉毅及其子侄首級。

劉裕搜檢劉毅部將,命誅殺郗僧施,赦毛修之等脅從;又曉諭諸軍安撫城中百姓,令收劉毅之屍,歸葬郊外。劉裕親往其墓吊祭,再拜痛哭,哀慟愈恒。

諸將皆勸:劉毅造逆,自取其咎,將軍何自苦如此!

劉裕顧謂眾人:我回思昔日與劉毅共起義軍,誅桓玄複晉室,同討南燕逆王慕容超,共破盧循之叛,其功不下於孤。誰料其今日不聽諸友之勸,非欲謀反,誰能救之!今思世事無常,人生恒變,故此慟心流涕,而不能止也。

諸將聞之,俱各潸然淚下,回思與劉毅並肩作戰之時,猶如昨日情景,於是皆謂:劉毅是欲與劉裕相較,謀反並非本意,是死於不甘於劉裕之下、自己心胸狹窄之故耳。

劉裕由是還軍,王鎮惡因此戰之功,被封為漢壽縣五等子爵,食邑五百戶。

劉毅既亡,輔國將軍諸葛黎民勸說其兄諸葛長民道:今觀劉毅之死,亦我諸葛氏將來下場。兄掌京畿,應趁劉裕未歸,搶先動手。

諸葛長民歎道:人貧思貴,富貴之後則必危。今某欲為丹徒黎庶,不可得也!

於是寄書冀州刺史劉敬宣:劉毅狠毒暴戾,專橫任性,自尋滅亡。今叛者皆滅,則可享天下太平也;若有富貴,願與明公共享。

劉敬宣知其心懷異誌,於是回書:某自義熙初年以來,忝任三州刺史,七郡太守,常恐福去禍降,故思避其太盈,寧可吃虧受損。公所謂富貴之意,恕某實在不敢承當。

回書已罷,且將諸葛長民來書送給劉裕。

劉裕見書說道:劉敬宣仍不辜負我也。

劉裕既平劉毅之亂,並殺郗僧施,遂吞並豫、江二州。鑒於江、荊二州凋敝殘破,於是下令減免稅役,並推廣全國,對未作軍用各州郡縣屯田、池塘、邊塞之稅,一律免除。對於因戰爭被征發奴隸,也一律放還。

其時因西蜀譙縱占據益州,不服朝廷王化,劉裕即平江陵,便欲發兵討之,於是問計於群僚,誰可領兵西進。

王鎮惡進言道:末將推舉一人,乃是沛縣人朱齡石,字伯兒,曾與明公一同舉義,共討桓玄,攻克京師,現為西伯太守。此人武乾謀略,若使為將,必能克蜀,並擒譙縱以歸。

話猶未了,部將檀道濟急出言道:朱齡石英名不著,亦無戰功,必非譙縱敵手,益州定不能克,若至敗師辱國,悔之不及。明公可彆遣他將領兵前去,勿謂兒戲。

劉裕笑道:昔有東吳陸遜,今有我朝謝玄,皆未嘗經曆戰陣,而能破敵百萬之眾。況朱齡石常隨我領兵,孤素知其才能。鎮惡之薦甚妥,今可用之,諸公勿憂。

於是遣人傳檄,令召朱齡石火速入京。

朱齡石奉命進京,不拜天子,先來見太尉。

劉裕問道:我欲伐西蜀不臣,鎮惡公薦卿有文武之才,若為主將西征,卿謂如何?

朱齡石答:臣重蒙拔擢,幸至西伯之守,常思報效明公,而無其徑以入。今明公欲令西狩,臣何敢辭命!願受大將軍神策,仰仗主公虎威以行,則如主公親自引兵前往。

劉裕大悅,當場書寫行軍作戰之計,封入錦囊,遞與朱齡石:劉敬宣往年兵出黃虎,無功而回,朝臣皆怨。賊若聞卿引兵再至,必使重兵把守涪城,阻絕內道,極備黃虎。卿宜出其不意,從外水進軍徑取成都,使疑兵出於內水,此乃製敵奇計也。錦囊中之書,待卿軍至白帝城時,方可開視,依計而行可也。

朱齡石感激涕零,再拜言道:明公今番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裡之外,此是以現成大功賜予末將。再如不勝,必不生還歸見明公。

劉裕遂合兵符,超擢朱齡石為益州刺史,命率臧熹、蒯恩、劉鐘、朱林等猛將十員、精兵十五萬,前往平定益州。

朱齡石接了錦囊兵符,率眾即日祭旗出師,溯流向上西行。

劉裕其後親引大兵而出,屯於夷陵。

朱齡石大兵起行,緊守劉裕之囑,故此諸將皆都不知進軍路線。譙蜀雖然自荊州至巴郡遍布細作,亦無從察知晉將圖謀。

大軍行至白帝城,朱齡石聚集大小將領,拆視錦囊密計。

觀之大喜,遂傳將令:奉太尉親命,茲令大軍一律經外水攻向成都,臧熹、朱林在中水攻取廣漢,朱石超率老弱搭乘十艘高艦,由內水兵向黃虎。各依計而行,違者定斬不饒。

諸將欣然接令,各帶部兵而往。朱齡石親率大軍,自外水兼程而進,來攻成都。

譙縱聞說晉軍來伐,於是點兵派將,謂大將譙道福:劉裕不使王鎮惡、檀道濟等宿將為帥,卻使末將朱齡石為首。劉敬宣尚敗於黃虎,量以朱齡石之能,能勝我乎?晉軍往年自外水不能出黃虎,今番必自內水前來。公可以重兵屯於涪城,以阻內水要道。我再彆遣秦州刺史侯暉,以仆射譙詵為參謀,領兵一萬五千屯於彭模,依水兩岸築壘防禦,必勝晉軍。

譙道福躬身接令:主公神機妙算,無人能及也。

隨即領命,與侯暉、譙先分彆率眾而去。

朱齡石與譙蜀主力大軍背道而行,徑率大軍出於黃虎,前至廣模,距成都二百裡紮住兵馬。派出細作往前偵探軍情,不一時還報:彭模有蜀將侯暉夾岸築城以拒。

朱齡石大驚,便問部將劉鐘:蜀賊嚴其險固以守,強攻未必可拔。不如屯兵養銳,待其有隙攻之,若何?

劉鐘答道:不然。前我揚言欲進內水,譙道福便不敢舍其涪城來救;今我大軍猝至,侯暉等所以阻兵守險不戰,乃望風破膽矣。我因初來勢銳而攻之,必能克其新築之城;若緩兵相守,則涪城援軍一旦來至,我求戰不能,軍糧不敷,必皆為其所虜。宜急攻之。

朱齡石深以為然,令攻彭模江北新城。果然一戰而克,執斬侯暉,南城聞風驚潰。

於是晉軍諸將乘勝舍舟登岸,四麵圍住成都。譙縱聞報晉軍兵臨城下,見城中再無兵可守,遂帶領親軍家眷棄城而走,往涪城來投譙道福。

蜀國尚書令馬耽留成都不走,自率家人封鎖府庫,以待晉軍入城。

朱齡石引軍進入成都,誅殺譙縱宗親百餘人,餘皆不問,使其各複舊業。

馬耽前來相見,並交付成都府庫鎖鑰。朱齡石受其鎖鑰,並命部將押送馬耽至越雋。

馬耽歎道:不送我歸於京師建康,卻送越雋,是欲於半路殺我滅口,必不可免也。若是如此,又何必背井離鄉,作異鄉之鬼!

於是回府盥洗,服毒而臥身亡,宗族之人收其屍而葬之。

譙縱棄城而走,至其先人陵墓,下車拜祭。

其女扯父衣襟泣道:成都已失,既不免死,何不死於先人之墓?亦可有葬身之地。

譙縱不從女兒之諫,複又上車,直往涪城而來。

譙道福懼納譙縱之後,必引晉軍來攻,遂不令開門。譙縱走投無路,至此悔不聽女兒之言,遂到山中找到一棵歪脖古樹,量其高度恰好,自縊身死。

巴西人王誌割其首級,來成都獻於晉軍主帥。

涪城諸將聞聽主公譙縱首級已入成都,再無戰誌,皆棄譙道福逃散。譙道福見諸將皆散,知道涪城亦自難守,於是棄城而走,隻率數十騎逃往獠族之地。(本集完)王休:既是如此,但此子生於惡月惡日,後必妨害家人,奈何?

王猛:昔孟嘗君亦在惡月出生,而為齊國宰相,富貴終生,且享盛名於世。此子亦將使我家門興旺,彼自能鎮惡,何必送與彆人他養?我與其起名叫作王鎮惡,不令送人。

隻因祖父此一席話,王鎮惡得以留存王家。十三歲時,前秦瓦解,關中擾亂。當時祖父已死,王鎮惡流寓在外,寄食於澠池李方家中,受其厚待。

王鎮惡異常感激,說道:某若遇英雄君主,得萬戶侯,定厚報公。

李方:公乃丞相之孫,人材出眾,何愁不得富貴?到時聘我為本縣長令,則足矣。

及前秦滅亡,王鎮惡隨叔父王曜歸降晉朝,客居荊州。閒日苦讀諸子兵書,喜論軍國大事,騎射非其特長,但善斷國家興亡。

劉裕表請攻打南燕之時,因缺參軍,有人推薦王鎮惡,時為天門郡臨澧縣令。劉裕召見王鎮惡,與其交談後甚為驚異,引為知己,遂留同宿,作徹夜長談。

次日升帳,劉裕對僚屬說道:王鎮惡乃武侯王猛之孫,才識不凡,正所謂將門有將也。

時人大奇,便謂王鎮惡為將門之將。

劉裕即以王鎮惡為青州治中從事史,行參中軍太尉軍事,署前部功曹。後屢戰有功,封博陸縣五等子爵。後劉裕相繼平南燕、破盧循,王鎮惡隨軍征戰,鹹有軍功。

閃回結束,書歸正本。

劉裕即納王鎮惡所獻之策,借以皇帝詔書陳列劉毅反叛之罪,並劉藩與謝混共謀不軌,令王鎮惡引五千兵前往擒之,不必擒回,皆令自殺。

王鎮惡領命,引兵來至江州。

劉藩與謝混正在堂上共飲,絲毫不知殺頭之禍已臨,亦不設防備。被王鎮惡引衛隊直入大堂,宣示皇帝詔書,令二人自殺。

劉、謝不從,尚欲喚人抵抗,部眾早被五千精銳禁軍悉數繳除武器,動彈不得。

二人無奈,長歎一聲道:無能劉毅,尚不服劉公,今觀相差不可以裡道計矣!

便討毒酒,飲而自儘。王鎮惡斬其二人首級,引軍回見劉裕。

劉裕見二人伏誅,即率諸軍自建康出發,來伐荊州。

王鎮惡複請戰道:明公若要對付西楚之軍,請撥我百隻大船以做前驅。明公隨後緩進,某不得江陵之時,公再引大軍親戰可也。

劉裕壯之,遂配與戰船百艘令其先行,自為合後。留諸葛長民監守府中諸事,使劉穆之輔之;調撥諸路軍馬糧秣,緩緩征進。

大軍前至姑孰,又使龍驤將軍蒯恩率百船前去會合王鎮惡,升任王鎮惡為振武將軍。

王鎮惡晝夜兼程,溯流而上,距江陵五十裡紮住,請龍驤將軍蒯恩密議,定計而行。

蒯恩大喜,令部下軍士皆換成劉藩旗號,率引百條小舟揚帆而上,偽稱是劉藩奉詔前來就職,報與劉毅。劉毅信以為真,遂使大將朱顯之前往迎接。

王鎮惡抵達豫章口,棄船上岸,步行進軍,命每條大船上隻留三五十個水軍。

因密令所留水軍:爾等預計我將至城下之時,可大舉進發,並揚聲“大軍速行”,以惑敵軍;然後分一半人去燒江津戰船,再鼓噪徐進,以接應我等上船。

眾軍雖然不明其意,亦皆應諾而行。

蒯恩率軍在前,王鎮惡緊隨其後,令在岸上每對一船豎旗六麵,旗下放置一鼓,各留三個軍士,告曰:爾等估計我將到城下便戒嚴,擂鼓搖旗,令敵軍謂後麵還有大軍之狀。

安排妥當,率軍直指江陵城。又對前軍說道:若有問者,但雲是劉兗州兵至。

眾軍從命而行。沿途津戍及百姓聽說劉藩來至,均未懷疑。

蒯恩率軍前行,離城不到五六裡時,遇上劉毅部將朱顯之帶十數騎兵出江津來迎。

朱顯之迎著來軍,見雖是劉藩旗號,但不見其本人,於是問道:爾等何人,敢私入軍事訊地!劉兗州何在?

士兵依照王鎮惡所教回答:我等乃先頭部隊,劉兗州在後麵中軍,距此約有五裡。

朱顯之大疑喝道:前軍止住!休往前行,待某去見劉藩將軍。

遂馳馬來至後軍,不見劉籓;卻見軍隊嚴甲整兵,不由心中愈疑。

正在這時,忽然望見江津水寨大營船艦被燒,煙火衝天,鼓聲甚盛。又聞江中有數百人齊聲喝道:大軍速進!

遙望江心,見有無數大船溯流而上,岸上旌旗搖動,鼓聲大舉。

朱顯之見此,便知來者不是劉藩,便急馳入城回報劉毅,並急令諸軍關閉各城門。

此時蒯恩已率前鋒突進江陵城,後續士兵也攀城而入。由於城門未及關閉,故順利打開江陵大城東門。其時大城共有八支劉毅軍隊,已經做好戒備。

蒯恩進入東門,折回向北而擊射堂,複攻金城東門。王鎮惡此時亦入大城東門,便率本部近萬軍士,將五千軍直擊金城西門,分軍五千攻金城南門。

金城者,乃大城之內城也。

劉毅金城內東從舊將有六隊千餘人,西將直吏快手有二千餘人。於是兩軍混戰,從巳時直戰至申時,西邊直吏快手軍皆已退散或歸降。

王鎮惡入城,令軍士趁風放火,焚燒大城南、東二門。又遣人送詔書及赦文與劉毅,令其罷兵投降。

劉毅焚其詔文不視,與司馬毛惰之等督促士卒力戰。金城中士兵不信劉裕親自到來,俱各固守內城,抵死不降。

王鎮惡軍中有江陵人王桓,率十餘人奮勇向前,個個以一敵十。申時左右,王桓在金城東門北三十步牆上鑿洞而入。王鎮惡揮軍緊隨其後相繼而入,與劉毅軍短兵相接。

劉毅部下士兵大都是北府軍舊人,與王鎮惡所領之軍皆為父兄子弟,或中表親戚。王鎮惡便令士兵一邊進擊,一邊大聲呼道:太尉劉裕將軍親提三十萬大軍,戰船五千隻,自後即刻便至。爾等皆太尉舊部之兵,何必抗拒朝廷,自取滅門之罪?

劉毅部眾得知是劉裕親自率兵而來,各無鬥誌,於是潰散逃走。

一更時分,前陣散潰,劉毅帳前勇將趙蔡陣亡。但劉毅親兵仍閉東、西二門抵抗。王鎮惡恐其作困獸之鬥,徒增士兵傷亡,遂令網開南門一麵。

劉毅恐其南門有埋伏,於三更時率三百餘人由北門突圍。因事發突然,當時座騎還在城外,於是便使朱顯之去其子劉肅民處取馬。

劉肅民聞說討馬,卻不願給。朱顯之怒道:敵人要取你父性命,公子卻吝惜一匹戰馬,是欲自逃耶!你父若死,公子能逃走何處?

於是奪過劉肅民戰馬而歸,交給劉毅乘騎,保其出於內城。

不料劉毅剛出北門,便遇見王鎮惡軍馬擁入,突圍不成。劉毅遂撥轉馬頭,又馳至蒯恩軍攻防之處突圍。

蒯恩部兵作戰一天,疲憊不堪,遂被劉毅從大城東門逃出,單人獨騎投奔牛牧佛寺。

當初劉毅率兵圍攻江陵,桓蔚戰敗之時,也是投奔到牛牧佛寺,寺僧釋昌將桓蔚藏之;劉毅因在寺中搜出桓蔚,便以窩藏要犯之罪將釋昌和尚殺死。

及至今日劉毅也逃到此地,寺僧認得,急關廟門拒之道:昔日亡師收容桓蔚,被劉將軍所殺,今日實不敢收容外人也。



最新小说: 心動筆談 超市通古今:我囤貨富養流放權臣 投喂流放罪臣後,她被迫現形了 蜀漢之莊稼漢 棄婿歸來 穿越明末:我從陝西鬨革命 女配重生隻會讓劇情更沙雕 漫威:從地獄廚房開始的中餐廳 反派的花式洗白史 箏簫誤:重生之錯惹清冷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