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二人相視大笑。王鎮惡即領兵五萬起行,入於秦境。
義熙十三年八月辛醜,劉裕抵達潼關,任命朱超石為河東太守,令與振武將軍徐猗之共同引兵,去河北與薛帛三將彙合,進攻蒲阪。
九月,前鋒王鎮惡、檀道濟軍進入秦境,所向皆捷。
秦將王苟生以漆丘降於王鎮惡,徐州刺史姚掌以項城降於檀道濟。後秦新蔡太守董遵堅守不降,檀道濟攻克新蔡,將董遵斬殺,旋即攻克許昌,俘獲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
與此同時,建武將軍沈林子軍自汴水進入黃河,襄邑董神虎率領一千餘人響應晉軍。沈林子隨即攻克倉垣,秦兗州刺史韋華降服。
王仲德引軍入河,將逼滑台,魏兗州刺史尉建棄城北渡。王仲德遂入滑城,曉諭軍民:晉軍並無攻魏之意,欲將絹帛向魏國借道伐秦,不料太守不禁嚇,誰知竟至棄城而走。
魏王拓跋嗣聞知此語,隻恨得將銀牙咬碎,遂遣叔孫建、公孫表引兵渡河,擒斬尉建於城外,然後遣使入城,責問晉軍無故爭城之因。
王仲德使人至魏軍大營解釋:晉太尉劉裕因洛陽乃晉室舊都,不得不取;司馬休之等乃晉國之叛,不得不伐。為掃清山陵,今暫借貴國空城以歇兵馬,其後則完璧歸魏。
叔孫建還報魏主,拓跋嗣方始心安,乃令罷兵。
晉軍已抵許昌,秦東平公姚紹遂向後秦主姚泓獻策:晉軍已逼安定,孤遠難救,宜遷其鎮戶東歸長安,則我可得精兵十萬。即令夏、晉兩國同時進攻,亦不至有亡國之禍。
左仆射梁喜卻道:安定守將齊公姚恢素有威名,且與赫連勃勃已結深仇,必然死守。若放棄安定,夏人必然進逼郿縣,寇我京畿。況關中兵足以抗擊晉軍,何必顧此而失彼哉!
秦主姚泓遂納梁喜之策,決定東西兩麵作戰,既保西北安定,防止胡夏進擊;亦據守長安、洛陽、潼關、武關關隘,阻止晉軍西進。
十月,晉軍進占陽城、滎陽,王鎮惡、檀道濟兩軍會師於成皋。後秦洛陽守將征南將軍姚洸見晉軍逼近,派人至長安求救。
秦主姚泓聞報,急命越騎校尉閻生、武衛將軍姚益南增援洛陽;複令並州牧姚懿自蒲阪進屯陝津,以為聲援。
姚洸問計於群僚:晉軍兵臨城下,朝廷援軍未到,如其奈何!
寧朔將軍趙玄獻計:劉裕雖眾,將軍隻宜固守金墉,晉必不敢越我而西。
姚洸聞言,複問帳下諸將。司馬姚禹及主簿閻恢、楊虔已暗中與檀道濟相通,遂一起出班,極力反對趙玄建議,慫恿姚洸分兵防守各地。
姚洸中計,遂分兵屯守各處隘口,派趙玄引兵一千前往防守柏穀塢,以廣武將軍石無諱東至鞏城防守。繼之成皋、虎牢皆降晉軍,王鎮惡、檀道濟、沈林子由成皋順利西進。
秦將石無諱進至石關,得悉晉軍已至,不敢交戰,退兵洛陽。
趙玄與晉軍戰於柏穀塢,眾寡懸殊,遂力戰而死,司馬蹇鑒與其同死戰陣之中。
十月二十日,檀道濟引軍逼近洛陽,姚禹、閻恢、楊虔等聞趙玄戰敗,越城出降。姚洸見不能守,遂率百官出城,自縛歸降於晉營。
檀道濟獲秦人四千餘眾,釋而遣之,於是夷夏感悅,歸者日眾。
此時閻生及姚益南正率部趕赴洛陽途中,得知洛陽失守,不敢再向前進。秦主姚泓聞洛陽已失,急遣平原公姚璞與姚和都兵出長安,迎擊晉軍。
正在此時,秦國後院起火,隴西又亂。
當初吏部郎懿橫曾密奏秦帝姚泓:齊公姚恢素有忠勳,今守安定以對夏王赫連勃勃。陛下登基後未加殊賞,反而置其於死地;安定人以孤危之城被夏寇所逼,思東遷者十有**。若陛下棄之不顧,是自遺其禍也。若一旦齊公擁眾以向京師,得不為社稷之憂乎!陛下宜征齊公回京,以慰其心,且我可得其眾以抵晉師,請陛下三思。
姚泓忌憚姚恢威德服眾,恐其回京危及自己帝位,固執不聽。
字幕:姚恢乃南安赤亭羌人,姚興從子。多有戰功,獲封齊公。
當初姚弼奪嫡謀叛,曾表請加刑姚恢。至姚泓繼立,姚恢自請出鎮嶺北,不複乾預朝權。尋受命往擊安定太守呂超,破城擒之,其後羈押良久乃誅,由是被姚泓所疑,不複信任。
此時劉裕西征兩京,赫連勃勃趁機攻伐雍州,拚力攻打。
齊公姚恢見朝廷既不令撤兵,亦不發兵來援,於是大怒,乃率安定鎮戶三萬餘叛秦,自稱大都督、建義大將軍,自北雍州直趨長安。
至此京畿大震,姚泓急抽調東方防備晉軍之兵萬餘,使東平公姚紹為征西大將軍,前往迎擊安定叛軍。經過一場激戰,姚恢大敗,終被擊殺。
王鎮惡見後秦內亂大起,又聞報潼關守軍薄弱,便與眾將商議,當機立斷,不待劉裕大軍到達,分兵兩路西進。一路由王鎮惡率軍前至澠池,進抵潼關;另一路由檀道濟、沈林子部自陝縣北渡黃河,向蒲阪進攻。
分兵已畢,兩路儘發。王鎮惡軍戰無不勝,不逾半月便攻破虎牢關及桓穀塢。遂派部將毛德祖進攻秦弘農太守尹雅,於蠡吾城將其生擒,因而進占澠池。
王鎮惡率軍入城,下令紮住三軍,自服乘輿往拜故主李方家,各敘契闊之情,贈李方妻金寶無數,並召郡守征拜李方為澠池縣令,以話符前言。
然後領兵繼進,星夜趕赴潼關而來。
檀道濟率部向西渡河,後秦河北太守薛帛逃往河東。檀道濟複攻蒲阪,被守將後秦並州刺史尹昭擊退;命彆將再攻匈奴堡,又被秦將輔國將軍姚城都擊敗。
此時秦主姚泓以東平公姚紹為太宰、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改封魯公,率武衛將軍姚鸞等步騎五萬防守潼關,又命姚驢兒率部增援蒲阪。
檀道濟屢戰不利,問計於眾將。
沈林子進言:蒲阪城池堅固,兵力眾多,難以攻取。將軍不如南下,與王鎮惡合軍攻打潼關,潼關既破,尹昭不攻自潰矣。
檀道濟然之,引軍南下潼關。姚紹率兵出戰,檀道濟、沈林子敗之,斬俘秦軍千餘人。
姚紹退兵定城,憑險據守,告訴眾將:檀道濟兵少勢弱,孤軍深入,隻能堅守潼關,以待後援。我若分兵斷其糧道,當可坐擒敵將。
於是便派將軍姚鸞截斷大路,以阻止晉軍糧運。未料被沈林子兵至潼關,乘夜偷襲姚鸞軍營,殺姚鸞及秦軍數千人。
姚紹聞報大驚,又派姚讚屯兵河上,欲斷晉軍水運。
沈林子再率軍進擊,姚讚兵敗逃回定城,秦將薛帛舉河曲之眾降晉。
其後不久,晉軍給養不繼,全軍頓兵堅城,不得前進,部將紛紛提議撤軍東歸。
沈林子按劍怒道:今許洛已定,關右將平,事之成敗,係於前鋒。且我大軍尚遠,想要撤軍,亦難保全。諸公若非欲退兵,我則單獨率部西向,以完劉公將命!
諸將遂各鎮定,王鎮惡並派使馳告劉裕。使者來見劉裕,說明前鋒兵頓潼關,營中缺糧,急需救援。劉裕因魏兵正於黃河北岸並進,威脅重大,拒絕增援。
使者還報潼關,王鎮惡於是親至弘農,動員民眾捐獻軍糧,方解缺糧之危。
四月,姚紹再命長史姚治、寧朔將軍安鸞、護軍姚墨蠡、河東太守唐小方率二千兵再斷晉軍糧道,反被沈林子擊敗。姚治等諸將均被斬首,全軍幾乎喪儘。
姚紹聞報悲憤已極,發病嘔血而死。東平公姚讚接領其位,與晉軍雙方相持。
鏡頭轉換,按下王鎮惡相持潼關,再說太尉劉裕。
劉裕親率軍於義熙十三年正月離開彭城,自淮泗進入清河。三月初八,以左將軍向彌率部屯於聊城黃河渡口碻璈,自率大軍進入黃河西進。
將欲溯河西上,不由頗費躊躇。因河西之地即入北魏國境,若要強行進軍,則必與北魏結仇,致使兩麵對敵。
劉裕計議一番,乃使人持親筆手書,往見魏主拓跋嗣,求借道河西,以伐秦國長安。
字幕: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字木末,代郡平城鮮卑族人,魏道武帝拓跋珪長子。
拓跋嗣生於雲中宮,聰明睿智,寬厚弘毅。天興六年拜為相國、車騎大將軍,封齊王,天賜六年冊立為太子。得知生母劉氏被賜死後,因悲傷不已遊行出宮。聞其父道武帝拓跋珪遇弑,帶兵入宮,誅滅清河王拓跋紹,奪位登基,年號永興。
劉裕率軍伐秦之時,已是拓跋嗣在位第八年,數年來與北方柔然部族一直戰事不斷,屢占上風,勝多敗少。
拓跋嗣得劉裕借道之書,遂聚文武商議。
眾卿鹹以為不可,七嘴八舌道:函穀天險,晉軍何能西入?其揚言伐秦是假,其實欲伐魏也。陛下宜先發兵阻住河西上流,勿令晉軍西入,方保我國境安全。
忽一位大臣出班,乃吏部尚書崔浩,抗言說道:此非上策。司馬休之擾其荊州,劉裕切齒已久。今秦主姚興死而諸子劣,劉裕故乘其危亡而伐之,非是圖我。我若塞其西路,劉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則姚泓無事,而我替其受敵。我發軍赴南則北寇進擊,救北則東州複危。未若假之水道,縱劉裕西入,然後興兵塞其東歸之路,所謂卞莊刺虎,兩得之勢也。若使劉裕得勝,必感我假道之惠德,若使秦國姚氏得勝,我阻其後路,亦不失救鄰之名。
眾卿齊道:若使劉裕奪得關中,我當如何?
崔浩:縱使劉裕奪得關中,因遠離建康懸僻難守,終是為我做嫁衣裳也。今不勞兵馬,坐觀成敗,關兩虎而收長久之利,此乃上策也。夫為國之計,擇利而為之,豈酬一女子之惠哉?假令國家棄恒山以南,劉裕必不能發吳越之兵,與官軍爭奪河北之地,居然可知。
諸大臣又道:劉裕西入函穀,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泓軍必不出關助我。劉裕揚言西行,意在北進,其勢然也。依臣等之料,還是休使其入河西。
拓跋嗣恐中劉裕之計,終不聽崔浩,而依眾臣。遂以司徒長孫嵩督山東諸軍事,遣振威將軍娥潔、冀州刺史阿薄乾,率步騎五萬出屯黃河北岸畔城,置百丈繩阻斷黃河。還以數千騎兵,緣黃河北岸隨劉裕軍西行,不時襲擾。
魏軍奉命,為防晉軍於黃河北岸登陸,沿黃河北岸跟隨劉裕軍西行,凡漂流至北岸晉軍人員,均被魏軍擒殺。
劉裕數次派兵上岸攻擊,但每剛登岸,魏軍便逃,待晉軍下船,複又回來。
為擊敗魏軍襲擾,劉裕命數千勇士,車百乘,由白直隊首領虎衛將軍丁旿和寧朔將軍朱超石率領,攜帶強弓利箭登上黃河北岸,結成卻月大陣。兩頭抱河,每車置五十軍士於其中,俟賊至則射之,又使人豎起長白旄,以為疑仗。
大陣既成,魏軍不解其意,遠觀不發。
劉裕召朱超石令道:卿齎大弩百張,一車再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車轅之上。若敵兵四至,見白旄既舉,便以兵赴之,弩弓齊發。
朱超石領命而去,依計而行。
魏將長孫嵩見晉兵排兵列陣,以為其果欲登岸來伐本國,於是率騎兵三萬前來進攻,進入營陣,四麵圍打晉軍。
晉軍拚力死戰,初以平素所用弓箭射殺魏軍,雖能殺敵,不能勝眾。
長孫嵩見敵勢甚弱,遂大驅軍馬四麵俱至,勢不可當。
劉裕下令擊鼓,白直隊中豎起白旄,左右晃動。朱超石遠遠看到,急命車轅上二十軍眾力引強弩,以長矛為箭,對準魏軍力射,至一矛皆能洞穿三四人。
不到片刻,魏軍死傷甚眾,死屍堆積遍地,根本無力與抗,遂大潰。朱超石令止箭,引眾飛馳上前,陣斬魏將阿薄乾,魏兵全麵敗退。
朱超石率寧朔將軍胡藩、寧遠將軍劉榮祖追殺,又斬俘千餘人。劉裕因此得以渡過河西之地,進克蒲阪,而西入攻秦。
長孫嵩大敗而還,來見魏主,具說失利大敗之事。
拓跋嗣後悔不迭道:是我不納崔尚書之言,方有此大誤也。
於是親向崔浩謝過,並賜以錢帛為酬。自此晉魏不和,為此後爭戰攻伐埋下伏筆。
鏡頭閃回,敘述崔浩來曆。
字幕:崔浩,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人。出身高門士族,以才學稱著於世。曾祖崔悅為後趙石虎司徒右長史,祖父崔潛為後燕黃門侍郎,父崔宏為北魏吏部尚書。
崔浩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二十歲時為直郎,天興中期任給事秘書,轉著作郎。
魏道武帝拓跋圭見崔浩擅長書法,常使其侍於左右。明元帝拓跋嗣初即位,拜崔浩為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常為明元帝講授經書。
每當去郊外祭祀天地,崔氏父子都乘坐軒軺車,時人羨慕不已。
閃回結束,書歸正本。
劉裕大勝魏軍西去,不顧後路。齊郡太守王懿以其地降魏,上疏言稱劉裕引軍在洛,宜發兵絕其歸路,可不戰而克。
魏帝以為善策,於是請問崔浩:劉裕前軍已至潼關。以卿觀之,其事可得濟否?
崔浩答道:姚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其子姚泓又犯其老子之病,以致眾叛親離。劉裕乘其危而伐之,且兵精將勇,以臣觀之,克之必矣。
魏明元帝:卿言極善。然則依卿之見,劉裕武功,與慕容垂相比而何?
崔浩答道:劉裕勝於慕容多矣。慕容垂承父祖世君之資,生便尊貴,同類歸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倚仗,便足立功。劉裕則出身寒微,不階尺土之資,不因一卒之用,奮臂大呼而夷滅桓玄之亂,又北擒慕容超,南摧盧循等輩,僭晉陵遲,遂執國命。今劉裕若平姚泓而還,必篡其主,其勢然也。然秦地戎夷混並,虎狼之國,劉裕即使留兵亦不能守之。風俗不同,人情難變,欲行荊揚之化於三秦之地,譬如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走,不可得也。若留眾守之,必資於寇。今以秦之難製,一二年間豈劉裕所能哉?陛下且可治戎束甲,息民備境,以待其歸,秦地亦當終為我國所有,可坐而守也。
魏帝又問:劉裕已入函穀關,有進無退。我若南襲彭城、壽春,劉裕何能自立?
崔浩答道:西北二寇未殄,陛下不可親禦六師。秦國兵眾雖盛,而將無韓信、白起;長孫嵩有治國之用,無進取之能,非劉裕敵手也。臣謂待之不晚,陛下冷眼觀之即可。
明元帝笑道:如卿所說,天下人物皆為卿量審已定矣。
崔浩答道:臣嘗私論近世人物,不敢不奏上聞。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
明元帝大悅,賜以縹醪酒十觚,水精戎鹽一兩:卿言若此鹽酒,朕故與卿同其旨也。
雖然認為崔浩之諫乃金玉良言,猶命長孫嵩、叔孫建各簡精兵,俟劉裕兵西入函穀不歸,便南侵彭城。
四月中旬,劉裕進至洛陽,為防止魏軍襲擊,停軍兩月以部署後軍防衛。七月,劉裕至陝,使部將沈田子、傅弘之進入武關,後秦守將逃走。
沈田子進占青泥,秦主姚泓命給事黃門侍郎姚和都屯兵嶢柳阻擊。
八月,劉裕大軍進至閿鄉,屯於潼關之東。王鎮惡與沈林子前來參見,皆喜極而泣,至此前鋒大軍得資軍糧,軍威大振。
劉裕顧慮沈田子軍力薄弱,便派沈林子率軍前往支援,牽製秦軍側翼。沈林子未至之時,沈田子正欲準備攻擊嶢柳。姚泓本欲率軍迎擊劉裕軍於潼關定城,但顧慮沈田子突襲側背,於是決定先率軍消滅沈田子軍,然後傾全國之兵,迎擊劉裕主力。(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