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可汗都派使到唐朝請婚,唐太宗皆都不應。
西突厥由於內戰,原來臣服西域各國以及敕勒各部俱都叛離。原附東突厥部落亦紛紛叛離頡利可汗,而改投薛延陀部,並一致推舉薛延陀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應承。
其時唐太宗正計劃除掉頡利,故遣遊擊將軍喬師望齎持冊書,兼道往至薛延陀部牙帳,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賜給鼓纛。
夷男由此大悅,派使入貢,更將牙帳遷至鬱督軍山下。
由是名正言順,各部來歸,迅速占有大片土地,東到靺鞨,西到西突厥,南到大漠,北到俱倫水,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等部都歸屬之。
毗伽可汗派弟統特勒入貢唐朝,唐太宗賜給寶刀、寶鞭使歸,夷男對唐朝心悅誠服。
頡利可汗聞而大懼,急派使節至唐稱臣,並請賜婚,行子婿晚輩之禮。
貞觀三年冬,北部連遭風雪,罕見霜災橫掃諸州,糧食主產區都遭重創,大麵積饑荒席卷而來。全國人口最密集關中地區又遭旱災,沃野千裡顆粒無收。
divid="gc1"css="gntent1"script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catch(ex){}/script麵對天災接踵而來,朝野間便有許多人聯想到武德九年玄武門血案,由此紛紛傳言,說因李世民弑兄殺弟,才遭此天譴。
太宗李世民不為所動,乃對諸朝臣說道:此風雪既是自北而來,突厥受災較我中國尤為嚴重。此乃天助我平滅宿敵,何譴我李世民耶!
眾皆大悟,連聲讚歎。
十一月,頡利可汗遣將軍雅爾金、阿史那杜爾率軍進擾河西。唐肅州守將張士貴、甘州守將張寶相堅壁清野,終使突厥人無功而返。
消息傳至長安,將軍張公瑾上書天子,請伐突厥。
唐太宗覽奏稱善,對群臣道:當此決戰,非用戰神出馬不可!
乃命鬼穀掌門、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掛帥,拜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兵分六路北伐。中路軍以李靖親自統領,張公瑾為副;東路軍以英國公徐世積為將,率主力進攻東突厥腹地;西路軍以霍國公柴紹為將,順黃河前進。西北一路以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將,張寶相為副,兵出靈州;北路軍由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將,鎮守燕雲以防突厥軍東逃;東北一路以靈州都督薛萬淑為將,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
六路大軍總計十餘萬眾,皆受主帥李靖節度。安排已畢,祭旗誓師出發,分頭以進。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驍騎從馬邑出發,進屯惡陽嶺,乘夜襲占襄城。頡利可汗未料到唐軍突至,驚謂部將:唐兵若非傾國以來,李靖焉敢提領孤軍至此?其為先鋒,必有主力大軍緊隨其後。
乃不敢正麵迎戰,急命將牙帳撤至磧口。
李靖聞報笑道:頡利膽小如鼠,中我計矣。
隨即派出間諜,並突厥降將前往突厥腹地,離間部眾。頡利心腹大將康蘇密中其離間,遂挾隋煬帝皇後蕭氏及其孫楊政道,前至定襄投降李靖。
頡利可汗聞報康蘇密降唐,愈加不敢停留,繼續率部向陰山撤退。未料行至渾河之畔,正與唐西路軍元帥霍國公柴紹相遇,一場大戰,頡利再次敗逃。
頡利可汗此時大悔不應招惹大唐,仰天歎道:是某失其計較也。未料唐童李世民,比楊堅更為霸道;三原李靖,較當年楊素更為難惹。
一麵自怨自艾,一麵向陰山遁逃。
這一日傍晚時分,行至白道,北風吹麵如刀,天上彤雲密布,又飄下漫天飛雪。頡利可汗見風雪淩厲,難以行軍,便命三軍且尋背風之處安營。
安營未畢,忽聽四外炮響連天,號角長鳴,不知有多少唐兵,隨漫天風雪一同卷至。頡利可汗大驚,急問左右:此是何處軍馬,怎生到此?
不一刻哨馬來報:來者是徐世積所率通漠軍,兵出雲中,提前在此設伏。大汗快走!
言猶未了,徐茂功已率軍圍裹上來,突厥兵大敗。頡利可汗趁雪突圍,引殘部退屯鐵山,收集餘眾數萬。徐茂功也不窮追,儘得突厥散失戰馬,及牛羊輜重無數,奏凱以歸。
頡利可汗連敗三陣,哀歎道:我道隋亡之後,中原有名上將皆死,天下再無本人對手。唐朝何得如許多能征慣戰之將,迫我如此狼狽!
自覺不是唐軍對手,即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再到長安向唐太宗謝罪請降,表示願舉國內附。實際企圖待來春草青馬肥之時,再伺機東山再起。
唐太宗覽其降書,遂派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前去突厥撫慰,令李靖率兵接應。
第(2/3)頁
第(3/3)頁
轉眼冬去春來,雖草木未發,暴雪已停。李靖引兵至白道,與徐世積會合。
徐世積見到掌門恩師大喜,遂進言道:頡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若使其遠走沙漠,得到九姓鐵勒庇護,則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擊矣。今聞天子下詔,派唐儉與安修仁前往撫慰招降,則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我若隨後襲擊,平定賊寇必也。
李靖執握愛徒手腕笑道:賢弟此計,是當年韓信平滅田橫之策,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副將張公瑾進言道:此亦是韓信趁酈食其說齊之時,突襲臨淄之計也。若果如此,則使唐儉等人身陷險地,必遭突厥殺害。天子若因此而怒,我等豈非將功為罪?
徐茂功笑道:將軍勿憂。我已算過,唐儉吉星高照,自有脫身之計,必不當死。我等任務,隻需剿滅突厥則可。
李靖知其占卜之術天下無雙,聞言大喜,遂命三軍連夜出發,自統精騎在前,使徐世積統率大軍續後前進。蹚冒積雪至於陰山,路遇突厥營帳千餘,儘俘之以隨軍行。
二月初八日,探馬來報:前距頡利可汗牙帳,隻有十餘裡矣。
李靖聞報,止住大軍,乃派偏將蘇定方率二百騎兵為前鋒,叮囑如此如彼,因問:本帥使你建此蓋世奇功,未知你可有膽略,乾此大事?
蘇定方渾身血脈賁張,以手擊胸:恩師如此看重,若不能成功,枉為鬼穀門下弟子!
鏡頭閃回,敘述蘇定方來曆。
字幕:蘇定方本名蘇烈,字定方,以表字行世。冀州武邑縣人,遷居京兆郡始平縣。父親蘇邕,曾在隋大業末年率領鄉兵數千,為州郡出力,討伐賊寇。
蘇定方驍勇多力,膽氣超群。十五歲時便跟隨父親征戰,多次率先衝鋒陷陣。
蘇邕死後,信都郡守令蘇定方接替其父部眾。年齡及長,武藝愈加出眾,在郡南大破清河叛軍首領張金稱,將其斬殺,初始揚名河北。又在郡西打敗邯鄲叛首楊公卿,追逃二十餘裡,斬俘頗多。從此叛軍皆知蘇定方驍勇,再不敢靠近州縣邊境。
隋末天下大亂,蘇定方投奔竇建德。大將高雅賢頗為喜愛蘇定方,收其為養子。
竇建德敗亡後,蘇定方又隨高雅賢投奔劉黑闥,隨燕王一路攻城略地,多次立下戰功。其後義父高雅賢在洺水之戰中陣亡,繼而劉黑闥兵敗被殺,蘇定方於是歸隱故鄉。
秦王奪取皇位之後,聞幕府諸將皆說蘇定方之名,由是遣使齎厚禮往請出山。
蘇定方推卻不過,就此出仕唐朝,初任匡道府折衝將軍。
在此期間,李靖自江南回京,得見蘇定方大喜,便有青睞之意。蘇定方亦久聞三原李靖大名,相見數語,便大為折服,於是親至李府拜望,願奉事為師。李靖大喜,便收其為徒,使與鬼穀掌門傳人徐茂功相見,拜為師兄。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蘇定方既受恩師密計,遂引二百精騎以出。二百壯士遂在濃霧掩護下銜枚疾進,至頡利牙帳七裡之時,日光忽霽,濃霧散去,蘇定方及其騎兵遂被突厥哨兵發現。
哨兵急入牙帳報告,頡利可汗也不問來者眾寡人數,騎上千裡寶馬便往西逃。
蘇定方見己行藏已露,隻得改變師父所教之計,乾脆長驅直入,攻下頡利可汗牙帳,俘其部眾,隻走了可汗。李靖率大軍跟進,突厥軍潰散,被殲萬餘人,被俘男女十餘萬。
唐儉、安修仁果然早有預謀,未與突厥兵馬一處紮營,由此趁亂脫險而歸。
回至中軍,與李靖
相見,唐儉怨其隻顧建功,不顧自己與安修仁生死。李靖答道:此皆徐茂功計策,你找他去!
唐儉聞此,亦知徐茂公神算,百試百靈,隻得苦笑作罷。
頡利可汗率殘兵萬餘西奔,欲渡大漠,投奔吐穀渾國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國王麴文泰。然而行猶未遠,便被屯於道口通漢道行軍大總管李世積堵截。
毫無懸念,頡利可汗咬牙迎戰,再次大敗。
東突厥各酋長至此均無鬥誌,各率部眾歸降唐軍,李世積俘獲五萬餘人而回。
頡利倉皇向西逃竄,欲投奔靈州蘇尼失,行至半路,部將大多叛逃,其子疊羅施亦在風沙中走散,可汗身邊隻剩數十騎兵。
有道是屋漏偏逢連陰雨,正在淒惶之間,見迎頭一支人馬殺來,狹路相逢,避之不及,原來是李道宗所引大同軍,奉命在此攔截。
一番激戰之後,唐將張寶相縱馬上前,便將頡利可汗擒獲,部眾也都束手就擒。
頡利可汗既被李道宗所擒,沙缽羅設蘇尼失聞知,主動要求降唐。
東突厥自北齊後主天統元年,以金山為界與西突厥分裂建國,至此宣告亡國。共傳九任可汗,國祚六十二年,其地儘歸唐境。
畫外音:關於突厥族起源,有兩則曆史傳說。一說突厥本是匈奴旁支,後被鄰國所滅,部族皆被敵人所屠,隻餘一個十歲少年。敵兵見其年小,不忍殺死,便將其砍去雙腳,扔到荒草叢中。少年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便與母狼交合。敵國首領聞知,恐有後患,複派人將那突厥少年殺死。母狼逃跑,逃到高昌北邊山洞,產下十子,逐漸長大後各自成家,繁衍後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因阿爾泰山形似頭盔,稱作突厥,便為族號。
另外一說,謂突厥部落原在匈奴之北,首領有兄弟十七人,其中一名伊質泥師都,為母狼所生。泥師都娶有二妻,一妻孕生四男。長子納都六被推為部落首領,定國號突厥。納都六死後,其十位妻子各帶己子來到大樹之下,命所有孩子向樹上跳躍,誰跳躍最高,便為首領。納都六小妻所生阿史那年幼敏捷,跳躍最高,遂被推為首領。這一說法,也承認突厥族祖先乃為狼族。無獨有偶,傳說歐洲古羅馬城,亦為母狼所撫養兩兄弟建成。
東突厥汗國既亡,李靖率六軍還師,將頡利可汗押送長安,向天子獻俘。唐太宗駕坐順天樓上受獻,陳列儀仗侍衛,長安士民空巷以出,湧來觀看。
官吏押送頡利可汗前至樓下,拜倒在地。
唐太宗問道:你可知罪?
頡利答道:我雖戰敗被俘,但不知罪在何處。
太宗怒道:昔你父親國破,依賴隋朝得以存立。但當隋朝有難,你卻不助一兵一卒,以致隋朝覆滅,罪其一也;與我大唐為鄰,而屢次背信侵邊,罪其二也;連年征戰不止,致使部落生怨,罪其三也;掠我中國,踐我莊稼,罪其四也;許你和親,遷延逃走,罪其五也。以此五罪斬汝,並非不可,隻是渭上盟約未忘,故法外開恩,不予苛責。
頡利頓首,表示認罪。太宗怒息,於是歸還家屬,命其住在太仆,官家供應食用。
其後未久,思結俟斤率領四萬人來降;頡利可汗弟欲穀設逃奔高昌,後來亦降唐朝。伊吾城君長一向臣服突厥,亦將其七城入獻,太宗即以其地設置為西伊州。
當時突厥遭瘟疫死者眾多,長城以南屍骨堆積如山,唐太宗詔令祭奠埋葬。並將隋末淪落突厥漢人,贖回男女共八萬人,均命還其自由,複為平民。
東突厥既滅,突利可汗隨後歸降,被封北平君王。突厥大將執失思力、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等悉數歸降,都受到唐朝重用。
當時降唐突厥部眾多達十餘萬人,有司認為若都令定居長安及京畿這地,安置為難。
中書令溫彥博進言道:依臣之計,為體念上天好生之德,大唐天子悲懷天下之仁,當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
太宗準奏,便命將其安置北邊,東起幽州,西至靈州之間。在原突利可汗統治地區,設置順州、佑州、化州、長州四個都督府。分頡利可汗所屬為六州,左部設定襄都督府,右部置雲中都督府。任命突利為順州都督,治營州五柳戍。突厥酋長都被授予將軍之職,五品以上官員多達百餘,占同級京官半數。遷居京城長安者,將近萬戶。
貞觀三年春,有沙門僧人法雅散布妖言,獲罪被誅。司空裴寂因與法雅來往親密,常聽其布道,故被有司參奏彈劾,太宗詔命免官,並削其一半食邑,遣歸鄉裡為民。
時有狂人信行,客居汾陰,自稱善通陰陽,常對裴寂家僮說道:裴公有天子之分。
家僮將此事告訴家主,裴寂大驚,暗命家丁恭命將家僮殺死,恭命卻向朝廷告發。
唐太宗聞報大怒,對侍臣說道:裴寂官居三公,卻喜結交妖人;罷職之後,又向人稱我大唐之興是其所謀;妖人稱其有天子之分,卻匿而不奏,還要殺人滅口。有此四罪,皆當誅之。念其為先帝故人,隻命流放靜州可矣。
/body/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