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啟奏陛下,臣出去轉了一圈,方知道世事虛實。陛下可知,如今地方官員行事,多有懈怠,百姓之苦,常被忽視。臣見諸多郡縣,雖表麵太平,然百姓有苦難言。”
“臣認為,當務之急,是建立嚴格的官員績效考核體係。過往政績考核,多依賴傳統指標,如稅收、治安,此二者固為重要,然僅以此評判官員之功過,遠遠不足。陛下,地方官員或為求稅收之豐,過度盤剝百姓;或為保治安之名,濫用刑罰,百姓苦不堪言。
“故需引入百姓滿意度調查。從各郡縣隨機抽取百姓代表,評價當地官員施政情況。百姓乃國之根本,其生活之優劣,最能體現官員之功過。此結果作為官員晉升、降職或獎懲之關鍵依據,如此,方能促使官員真正關注民生,不敢懈怠,儘心竭力施政,提高行政效率。”
“同時,設立專門的官員培訓機構,實乃必要之舉。陛下,如今官員,或因循守舊,或才學不足,麵對新政,常不知所措。定期選拔有潛力之官員進行培訓,內容涵蓋行政管理、律法、經濟等。行政管理可使官員明了如何有效治理地方,律法能讓官員公正執法,經濟之學則助官員發展地方民生。通過培訓提升其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培訓後考核,成績優異者優先晉升,為大秦培養高素質官員隊伍,以保我大秦之昌盛……”
易華偉拱手而立,看向帝坐之上的胡亥繼續道:
“新納入帝國之西羌、東胡、匈奴等地,應據其民族特點、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狀況,行靈活地方行政製度。少數民族聚居區,可適當保留部落管理模式,但需派大秦官員監督指導,保中央政令暢行。”
“且加強郡縣間作交流,建立互助機製。經濟發達郡縣對口支援落後郡縣,於農業技術、手工業生產、商業貿易等方麵幫扶,促各地區均衡發展……”
伴隨著易華偉洋洋灑灑長篇大論下來,胡亥聽得連連哈欠,卻不得不強打精神,等待易華偉步入主題。
易華偉環視群臣,而後朝著胡亥一拜,朗聲道:“陛下,自始皇十一年令王老將軍攻閼與伊始,我大秦無歲不興兵東征,至今已近四十載。每歲皆有戰事,將士們奮勇殺敵、斬首奪城,立功者眾,皆需受賞。關中之地,無主之田數年前便已分儘,就連邊邊角角的林澤,也多有開辟,用以安置從五國遷來的豪貴。自滅魏之戰後,關中士卒獲賞之田,便開始向邊郡延伸了。”
胡亥微微皺眉,群臣也交頭接耳,神色各異。
易華偉繼續說道:
“山東各郡情形更甚。潁川、三川、河東、河內、南陽等郡,本就人稠地狹。如今,這些地方籍貫的兵卒,新得之田甚至需從太原、雁門、上穀等地開辟。”
說到此處,易華偉稍作停頓,目光掃向眾人,隻見有的大臣微微點頭,有的則若有所思。
“大秦四十八郡,每郡有近百萬人口,然田地不過一千萬畝出頭,早已無多餘之田。”
易華偉一邊說著,一邊攤開雙手,表情凝重。
胡亥坐直了身子,看著易華偉問道:“那如今該如何是好?”
群臣中傳出一陣低聲議論,有的貴族大臣微微變色,卻也不敢言語。
“且秦國之軍功爵製度,在吞並六國之時,亦在消耗秦自身之土地,猶如一個無底之壑。雖每年皆有新開墾之土地,然新興之軍功地主更多,需求遠大於供應。如此一來,原本土地便緊張之中原,愈發捉襟見肘,甚至多地出現縣中無地賞有功將士之窘況。”
易華偉搖頭歎息:
“信,乃國之根本。許諾之土地若不能兌現,軍功爵、名田宅這兩個強國之基,恐將崩塌。當下,有三個辦法。”
“有何辦法?”
胡亥身子前傾,群臣也都豎起耳朵。
“其一,加大對內郡之開發。將苑囿林地、山澤獵場儘皆化為耕地,令有功將士於原籍開荒。過去十餘年,始皇陛下亦是如此行事,屢次重申商鞅之墾草開荒之令,命各縣繼續開墾。隻可惜,墾荒多集中於平原,山地森林之大量土地暫時無法利用,隻能勉強維持田畝之供需平衡。”
胡亥點頭,群臣中有人附和。
第(1/3)頁
第(2/3)頁
“然,這種情況,隨著西征之勝利,已被徹底打破。且不說李信等將領增地數頃、數十頃。僅參戰之三十萬人,每人平均一級爵位嘉獎,便需三千萬畝土地!”
易華偉提高了聲音,神色嚴肅。
胡亥麵露驚色,群臣也紛紛咋舌。
“僅靠開荒已難以為繼。為安撫有功將士,隻能另尋他法。”
“第二個辦法,在原五國故地之郡大力打擊貴族豪貴,奪其土地,讓秦軍將士移民占有,但始皇陛下此前未曾如此行事,臣亦不敢擅作主張。始皇陛下雖遷部份豪貴至關中以便監控,然並未奪其土地,而是默認了秦軍進入前之土地占有情況。令各地百姓將自身所擁有之土地向縣令、嗇夫申報,即自實田。除那些反抗大軍之豪貴土地收為公田外,其餘百姓民田,官府並未侵奪……”
胡亥微微點頭。
大秦吞並六國之初,若在矛盾尖銳之五國故地行此奪田之舉,無異於火上澆油。百姓雖可坐視國家社稷更替、王侯倒台,但若是動其土地,便會視大秦為仇敵。哪怕是平日老實巴交之農夫,亦會扛著農具反抗。
“第三個辦法,開疆辟土,於蠻夷戎狄之土地上開辟新郡縣、新田地,以此作為對將士之封賞…”
“哼!”
一位武將冷哼一聲:“那西域偏遠之地,如何能與中原相比,這豈是封賞,分明是貶斥!”
其他武將也紛紛附和,群情激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