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杯酒釋兵權之後皇權高度集中的大宋來說,西北邊境聽調不聽宣的折家就是一個曆史遺留問題,而且由於大遼、西夏的存在,這個曆史遺留問題還得繼續遺留下去。
對待折家既要用又要防,那麼打壓楊家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這裡就要說一下楊家與折家的關係了。
在評書演義楊家將中,有一個以百歲高齡還率領十二楊家寡婦征西夏的佘太君,在曆史上確有其人,但是她不姓佘姓折,乃折家家主折德扆之女。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廣運六年),宋太宗征討北漢,楊業歸降大宋。
宋太宗為自己能得如此猛將也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軍隊回朝以後,任命楊業為鄭州防禦使。宋太宗又考慮到楊業對邊境的戰事很有經驗,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賞賜的財物非常豐厚。
這個時候,宋太宗也知道楊業娶的是折家嫡女,但也沒放在心上,這很正常嘛。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攻雁門。楊業領數千騎兵從西陘而出,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是為雁門關之戰。自此,楊業在遼軍中聲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見到楊業旗號,即刻逃遁。
太平興國四年,宋軍征遼失敗,助長了遼軍的氣焰,他們不斷地南侵,宋軍形勢非常被動。
而楊業在這種情況下,以數千人馬打出這樣一個成績,大宋軍民無不奔走相告。
一時間,楊無敵之名響徹神州大地。而坊間說書人也紛紛編出各種段子開講楊家將,將楊業以及他那七個兒子誇得猶如天神下凡。
其實雁門關之戰真正的大功臣是潘美,十萬遼軍進犯雁門關,當時鎮守代州的楊業隻有幾千兵馬,潘美才是這一戰的總指揮,若非潘美牽製了遼軍主力,光憑楊業那幾千人馬又如何能出奇製勝?
但是百姓可不管這些,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的是楊業,那麼他就是大英雄。
坊間說書人更是推波助瀾,你潘美如何調度布置我也不知道,就算知道了百姓也不愛聽,百姓愛聽的是楊業如何衝鋒陷陣與遼軍廝殺。百姓隻有聽爽了,我才有賞錢,才能養家糊口。
宋太宗在宮裡聽到楊業在坊間名聲居然如此之好,心中就不舒服了,彆的將領都在忙著撈錢自汙,你楊業一個降將要這麼好的名聲乾嘛?
但是宋太宗心裡不舒服歸不舒服,該賞賜的還是要賞賜的,不然以後就沒人幫自己乾活了,提拔楊業為雲州(大同)觀察使,仍兼代州刺史。
楊業是北漢降將,這麼一升官,在坊間的聲望又如此之好,朝中大臣和鎮戍邊疆的主將妒忌了,紛紛暗中上書誹謗楊業。
宋太宗見目地達到,故作大方,將奏折轉交給楊業,以示自己對其的信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主將,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