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政之所以能成功,就不得不感歎一下日本森嚴的等級製度了。
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普通民眾,是沒有姓氏的,姓氏是貴族的特權。
日本古代的“姓”是賜予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
除氏、姓以外,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的新姓。
由於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有了許多分支。這些分支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從本家分出的支。
例如,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後,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
在古代日本,姓氏便是等級,便是社會政治地位,一個人的出生也就決定了今後他在社會中的地位,也就是上升通道已經關閉了。
在這種狀況下,院廳的出現讓那些渴望上升的中小貴族們看到了希望,藤原氏的始祖中臣鐮足也是因為有功被天皇賜姓才有了今天,我等依附上皇,立下功勞,得以賜姓,未嘗不是第二個藤原氏!
於是一個新的利益集團形成了,使得白河上皇有了對抗藤原氏的資本。
有了與藤原氏抗衡資本的白河上皇與藤原氏展開了明爭暗鬥,終於在1099年,隨著關白藤原師通的去世,天河法皇(1096年出家做了法皇)終於取得了上風,並且巧妙地利用了藤原氏內部矛盾,將藤原師通長子藤原忠實擔任關白的時間拖延到了1106年,中間有了近7年的空白期。
不過藤原氏也不是沒有反擊之力,離間了堀河天皇與白河法皇的父子感情,成功扳回一局,雙方呈僵持狀態。
白河法皇與堀河天皇的關係破裂是在寬治五年(1091年),當時的堀河天皇已經是13歲了,到了開枝散葉的年紀了。
日本皇室自詡是神的後代,為了保持血統純正,至今還保持著近親結婚的傳統。
白河上皇為了有效控製堀河天皇,把自己的妹妹篤子送到宮內,讓13歲的堀河天皇娶了32歲的親姑媽。
對於娶親姑媽為妻,堀河天皇是不反對的,這是日本皇室為了保持血統純正的傳統,但是這個32歲就有點膈應了。
古人壽命不長,在中國古代,年過三十就已經可以自稱老夫了。一個32歲的女性,基本上已經是奶奶級了,13歲要娶個32歲的奶奶級的,就是普通人都不乾啊,更何況是天皇!
其實這件事還真不能怪白河上皇,歸根到底還是日本皇室的繼承製度。
日本皇室規定了所有皇室身份都是男係繼承的,因此女性皇室成員(內親王、女王)嫁給平民之後即脫離皇籍,成為平民。除非女性皇族成員嫁給男性皇族成員,女性皇室成員的後代才會是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