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的行動力無疑是一流的,拿到了斐潛的鐵牌之後,立刻推行了起來……
在這個漢天子已經被幾百年間不斷的神話的時候,由漢天子名義頒發出來的憑據,無疑是神聖又具備極高的信譽度的。
尤其是那鐵牌之上,活生生的刻畫出的圖案,對於那些目不識丁的農戶來說,更顯得擁有極大的誘惑力。
普通百姓追求的是什麼?
一切的一切,都在鐵牌上的圖案之中完全體現了出來。
這夢寐以求的東西,祖祖輩輩卻為之付出一生都沒辦法獲得的,現在隻需要搬家到六百裡之外的關中,就將變為現實!
漢代的攤到基層農民身上的賦稅役製度其實非常可怕的。通常一個普通的自耕農,需要向漢代國家繳納三個方麵錢糧:
一個是稅,這個不算高,漢初定的是十五稅一,景帝之後定到了三十稅一,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土地都是國家的,種地產出了就要交稅,但是這個稅確實不高……
二是算賦,與輕租稅不同的是,算賦一直都在不斷的加重。所有民眾隻要是15歲到56歲,都必須繳納“賦錢”,每人120錢為一“算”,作為治庫兵車馬之費。如商人、奴牌要倍算;女於年1530歲不嫁,五算。
不過不要以為年齡小就不用交錢,民眾從7歲開始至14歲,每人每年20錢……
三是徭役,最普通的就是戍邊役,也就是一年當中必須有三天去邊境上免費戍邊。
如果對於本身就居住在國境線邊上的人口來說,這一項徭役不算什麼事情,但是隻要想象一下一個遠在荊襄的農民讓其自帶糧食武器,自負路費,到並州,甚至是幽州,涼州去戍邊三日再回來……
所以基本上是不現實的,因此就出現了代戍的“過更”錢,一年300文……
另外還有臨時的“軍調”、“口斂”等等,所以實際上,自耕農想要從自己的土地上通過努力勞動,去獲取整個家庭在收支上的平衡是非常難的。
晁錯《論貴粟疏》:“……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勤苦如此,尚複被水旱之災……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因此實際上,漢代到了末期土地大量被兼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生活在底層的自耕農,或許無奈,或許主動變成了豪強的附庸,導致原本能夠收取的賦稅進一步的減少,就不得不再次加賦,就更導致了剩餘的農民破產,惡性循環……
所以現如今,在河洛地區,能保持自己生活的所謂五口之家的自耕農,已經為數不多了,大部分都是附庸在鄉間豪強,地方士族其下,變成了隱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