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嘉慶甲戌年起,農民起義便沒有斷絕過。年豐則少靖,歲歉則橫行。
然而洪仁坤卻覺得熱血澎湃,他知道時勢造英雄。那值此天下大亂未亂之際,洪仁坤讀到了這篇《勸世良言,他在想是不是這就是天意,就像當年大良師張角山中采藥時意外撿到《太平要術一樣?
然後洪仁坤開始了他的“傳教”之旅
洪教主先是發明了三大戒律,即不拜事邪神,不行惡事,恪守天條。又發明了一條禱語“洗除罪惡,去舊從新”,後來又演化出更簡單更直接的版本“殺清妖,上天堂”。
在洪仁坤不懈的努力之下,終於讓同村的人都以為他瘋了。
不過洪教主最後還是發展了兩個他的信徒,一個叫洪仁玕,一個叫馮雲山,後來都成為了大平天國的“中流砥柱”。
1842年《海國圖誌前五十卷出版,作者魏源大聲疾呼“欲製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譯者,翻夷書。”,並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
隻不過這本書在大清沒造成什麼影響,反而是遠渡重洋來到日本之後,立刻被當地的漢學家們奉為圭臬。
甚至高杉晉助東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尋找“nepece”,啊不,是《海國圖誌全本,按他自己的話說叫“以資興國之用”。
“夷之長技有三,一曰戰艦,二曰火器,三曰養兵練兵之法。”,其思想影響了之後日本近百年。
不過等《海國圖誌傳到還要八年之後,而曆史早已改變。
日本,長崎。
日本人確實很擅長學習和模彷,隻不過這次他們挑錯了目標。主張“和魂漢才”的政治家們選擇了大清,於是乎日本也開始了自閉之路。
經過兩百多年閉關鎖國,此時的長崎是日本唯一的對外窗口,而且往來的對象隻有荷蘭和大清兩國。
當然和愛新覺羅家族一樣,德川幕府也不是完全地閉目塞聽,至少高層對世界的了解並不少。
實際上閉關鎖國隻不過是愚民政策的一部分,目的是消弭國內人民的反抗意願。
幕府規定從長崎入港的商人們必須向管理外貿事務的長崎奉行報告海外消息。
奉行是當時日本的一種官職,比如蟲奉行寺社奉行、勘定奉行、町奉行、遠國奉行,這個官職可大可小,屬於臨時職役。
根據消息來源不同分為唐風說書和蘭風說書,除此之外還有翻譯官根據外國商人的口述或者是摘錄外國報紙上的新聞編輯而成的“彆風說書”。
在亞洲和歐洲先後爆發了兩場戰爭,關於這兩場戰爭的風說書如雨點般落下,對幕府當局的震撼也是無以複加的。
德川幕府老中水野忠邦立刻召開幕間會議,討論日本的存亡之道。
老中算是此時幕府的最高官職,是征夷大將軍直屬的官員負責統領全國政務
同時日本還收到了兩封國書,一封來自俄國,一封來自英國,目的隻有一個,要求幕府開放貿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