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是用一些“符合標準”的待業大學生,再加上一批“忠誠”的退伍軍官,這些人平時算是奧地利社會上比較沒用的一群人,但是放在基層卻正合適。
實際上除了他們以外,還有無數的教堂和教士在充當著潤滑劑。不要小看這群神棍的作用,他們在此時底層人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這個時代有很多人一輩子沒離開過村莊和田地,他們出生的時候要接受神職人員的洗禮,之後的婚禮、葬禮也都是神父們主持。
尤其是一些小地方的本堂神父,就好像是南方地區的祠堂族長一樣有權威性。
這些人待在一起組成的骨架,再加上完成了忠君愛國教育的民眾就可以形成一個個堅不可破的堡壘。
奧地利的基礎教育除了掃盲,便是提高民眾對國家的服從性也就是所謂的忠君愛國。
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普魯士早在威廉三世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忠君愛國教育,他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國民素質和建立國家意識。
畢竟當時的德意誌人,對於國家這個概念實在不強烈,比如奧地利的軍隊裡經常會有黑森人、巴伐利亞、薩克森人,甚至是漢諾威人。
德意誌諸邦混戰的時候,大家都是憑喜好隨便加入哪一國的軍隊。比如朱利葉斯·雅各布·馮·海瑙將軍實際上就是個黑森人,而薩克森的陸軍元帥則是個符騰堡人。
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三世決定結束這種亂象,他在大教育家洪堡的建議下開始對傳統宣戰,要求人民對國家忠誠,對君主尊重,所以普魯士人很少為其他國家而戰。
反觀曆史上奧地利人這點就做得很不好,甚至讓某個練如來逆掌的家夥被人誤會是德國人。
普魯士人的做法很多都流傳到現代,比如升旗儀式、唱國歌、弘揚本國曆史尤其是對奧地利的戰爭勝利。
此外,普魯士政府還在各學校設立了普魯士青年軍,旨在通過軍事訓練培養青年學生的紀律性和愛國主義精神。
普魯士的忠君愛國教育在普魯士國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提高了國家意識和公民素質,也為普魯士在歐洲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種教育體係後來也被其他國家效彷和引進,曆史上奧地利人也學過,但是沒學明白,反而弄得怨聲載道。
實際上奧地利帝國的情況要比普魯士複雜得多,前者的民族眾多,再加上高山河流將其分割成了一個個的地理單元,至少民族主義這個詞不能隨便亂用。
維係這個國家的隻有皇室和教會,不過弗蘭茨會想辦法將其納入統一的經濟體中。
畢竟隨著曆史的發展前麵兩種紐帶會越來越脆弱,而經濟鏈條會越來越緊密。
當然強弱隻是相對的,如果弗蘭茨能成為天降偉人,挽狂瀾於既倒完成中興大業,那麼皇室的紐帶就會成為整個國家的韁繩,完全控製帝國的方向。
忠君愛國這套其實已經被普魯士人玩得很明白了,弗蘭茨甚至想不到什麼好補充的。
唯一能借鑒的似乎隻有將世俗皇權和神權相結合的倒車,這種做法雖然能引來大批狂熱的支持者,但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而且弗蘭茨不確定自己會不會也迷失在個人崇拜的浪潮之中,畢竟曆史上不乏擁有鋼鐵意誌的猛男和遠見卓識的天才,但他們最終也難逃被捧殺的命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