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格萊德,皇家第一紙製品工廠。
這裡可是弗蘭茨打輿論戰時最堅實的後盾,同時也算是奧地利帝國給這個城市的禮物。
由於皇家造紙廠的存在,周圍發展出大量相關產業,從而創造出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當地人也因此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弗蘭茨之所以會選這裡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便利的交通、廉價的原料、也不是當地的廉價勞動力,而是這裡距離維也納足夠遠,又是多瑙河的下遊。
實際上這個時代向外國出口紙張的國家很少,因為所有國家的造紙能力都很低,幾乎無法滿足自己國內的需求。
但同時又呈現出一個怪現象,那就是市場的購買**也很低。哪怕是此時世界上紙產量最高的國家——英國,他們也很少會對外出口紙張。
曆史上1844年英國的紙產量為20萬噸,出口量僅為1萬噸,法國紙產量為11萬噸,美國為1.1萬噸,普魯士為0.6萬噸,偌大的奧地利帝國則隻有可憐的0.4萬噸。
其實這種曆史現象是工藝不同造成的,歐洲傳統的造紙業還使用的是圓網造紙機,而英、法都已經采取了更加先進的長網造紙機,美國則是由於造紙業剛剛起步。
長網造紙本身就比圓網造紙更適合大規模生產,但是真正讓造紙業大規模發展的還是化學製漿技術的發展。
弗蘭茨不清楚這項技術的具體流程,但卻知道需要用到燒堿(氫氧化鈉)。實際上這種製漿方法的學名叫燒堿法製漿。
工藝過程與現代常見的硫酸鹽法基本相同,但使用燒堿溶液進行蒸煮,並且在堿回收係統中以碳酸鈉或燒堿來補充生產過程中堿的損失。
本法常用以蒸煮闊葉木和非木材植物纖維原料,所得紙漿的質量接近硫酸鹽漿,不過對於此時的造紙業來說還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曆史上這種方法要在1851年由英國人發明,不過有弗蘭茨的財力和“預言術”支持,隨便幾個名不見經傳的化學家就將其鼓搗出來了。
畢竟連燒堿和蒸煮器都準備好了,這幫人要再弄不出來,那簡直就連豬都不如了。
由於長網造紙機和燒堿製漿法的應用,此時奧地利帝國紙產量已經達到13萬噸,超越法國成為了世界第二,歐陸第一。
奧地利的紙張此時不但能自給自足還能拿來搶占國際市場,其中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便是俄國和奧斯曼。
弗蘭茨其實挺喜歡從俄國和奧斯曼低價進口木材,再把紙張高價賣給他們賺取利潤的感覺。
畢竟這樣不光能收回成本,還能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實際上還給他們的不隻有紙張,還有大量的廢水,雖然有些壞,但是還有點爽。
維也納,美泉宮。
此外弗蘭茨還做了一下市場調研,發現市場上紙製品的需求單一,70%的紙張被用於報紙和書籍印刷。
政府辦公用紙隻占總需求量的2%,剩下的則是賬簿用紙、教育用紙、書信用紙、以及其他用途(衛生紙,包裝紙...)。
雖然弗蘭茨僅僅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卻把神樂和阿佳妮震驚壞了。
尤其是神樂的嘴巴似乎能塞進一個雞蛋,弗蘭茨便剝了一個塞了進去,燙得前者手舞足蹈直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