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美泉宮。
弗蘭茨看著書桌上的報告愣愣出神,他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但似乎還不夠。
此時的英國無愧於世界頭號強國的稱號煤炭開采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4400萬噸,而第二列強法國的煤炭產量僅為420萬噸,整個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誌地區為400萬噸。
曆史上的奧地利帝國產量不過80萬噸,不過此時在弗蘭茨的改革和開發之下奧地利帝國的煤炭產量達到了2000萬噸是曆史同期的25倍。
這一時期的技術進步是很容易產生巨變的,1836年英國的煤炭開采量僅為3200萬噸,用了十年時間便增加了一千萬噸。
奧地利帝國和英國還有些不同,從零開始加上技術進步帶來的影響尤為震撼。
但是前者的資源上限太低,哪怕是到了一戰時期也僅有4900萬噸,而隔壁的德國則有2.7億噸。
不過奧地利帝國的資源勝在品種齊全,尤其是此時還占有意大利地區,除了橡膠以外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農業上也有此時歐洲最大的生絲生產基地。
此時歐洲最大生絲生產基地是威尼斯,第二大是法國的裡昂,沒錯!就是那個經常起義的地方。
由於幾次大規模起義,再加上天災**,奧地利的生絲產業賺得盆滿缽滿。
為啥英國人不從東方運生絲來衝擊市場呢?因為當時各國的貿易壁壘都很厚,而且各國都有商人每年固定去東方采買,但當時那個海上運輸的速度和時效性都很低。
所以當天災突然發生的時候物價飛漲是幾乎無法避免的。
這個時候肯定有人會拿現代商業上的安全倉來說事,但實際上這玩意太貴,而且隨年景變化相當大,除非是有錢沒處花了
另外此時世界上最大的生絲出口國是清國、法國、奧地利。日本要在明治維新,尤其是1871年之後才開始急速擴張的,而印度則是從1882年那場生絲大戰之後才重新崛起的。
此外其他國家的煤炭產量,俄國20萬噸,西班牙僅為6萬噸,美國500萬噸,墨西哥27萬噸,巴西的煤產量不足0.1萬噸。
此時英國的生鐵產量為200萬噸,法國為五十萬噸,俄國為20萬噸,普魯士生鐵產量為19萬噸,西班牙由於戰亂不止和先天不足生鐵產量不足一萬噸(盧森堡2萬噸)。
曆史同期的奧地利帝國生鐵產量為十五萬噸,此時由於技術革新可以達到驚人的一百二十萬噸。
這主要是被資源限製,奧地利地區的鐵礦石不足。所以弗蘭茨先後拿下了西波斯尼亞和阿爾巴尼亞,這兩塊煤鐵資源豐富的地區。
黑山其實也有煤鐵資源,不過體量太小,大概是西波斯尼亞煤炭總量的40分之一,與阿爾巴尼亞北部山區煤炭總量差不多,但是鐵礦總數隻有其三十分之一。
其實奧地利帝國倒不是真的沒有煤鐵資源,而是傳統思想和各地區、民族、勢力劃分的問題。
由於一係列複雜的曆史及社會因素促使奧地利帝國在發展時相當偏向波西米亞地區,但實際上加利西亞的資源配置比波西米亞高得多。
加利西亞的煤炭儲量相當於奧地利帝國其他地區煤炭儲量的總和,擁有歐洲第二大鐵礦和一大批儲量巨大的鐵礦總量相當於西波斯尼亞地區的二十倍,是奧地利帝國其他地區總合的兩倍,同時還擁有當時歐洲大陸上第一大的油田(實際上最大的是羅馬尼亞的1857年,但沒有加利西亞開采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