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奧匈帝國愣是無視了這些寶貴的資源,在其上麵種上了果樹和莊稼,如果不是石油噴出來汙染太嚴重,估計他們還想在裡麵養魚。
弗蘭茨不會假裝看不到這些,所以他在加利西亞買下了大片的土地。不過加利西亞的資源這麼好,為什麼不直接把工廠全轉移過去?
這主要是出於安全角度考慮,加利西亞除了要麵對明麵上的普魯士和俄國,還要時刻小心匈牙利從背後插上一刀,更不要說三天兩頭就來搞事的波蘭人了。
如果按照曆史上的做法無非是兩種,一種全產業向當地集中然後大力發展,但是奧地利帝國的那些窮鄉僻壤怎麼辦?國家安全怎麼解決?
另一種則是抽離式發展,儘可能地消耗其資源,然後將其用作農業區和與大國的緩衝帶。
曆史上奧匈帝國選擇了後一種,不過那是由於諸多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是經濟迎來了黃金發展期。
從1870年到191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大約增長1.76%。與英國(1%)、法國(1.06%)和德國(1.51%)等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增幅相當快。
如果僅計算開戰前的二十年(平均每年2.8%),那更是用一騎絕塵來形容也不為過。
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把國家打沒了,加利西亞作為主要戰場之一更是幾乎被打成了一片白地。
如果改選第一種,那麼奧地利這個主體民族嚴重不足的帝國,如何解決內部問題?
無論是享有特權的匈牙利人,還是捷克人和意大利人,他們都對這個國家虎視眈眈,所有人都想從奧地利身上撕下一塊肉來,用更大的特權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
如果將產業轉移到加利西亞,無非是讓波西米亞的悲劇重演而已。非但得不到感激,反而會製造一個新的利益集團,然後繼續無休止地循環而已。
這兩種結果都並非是弗蘭茨想要的,他寧可發展慢一些,也不想讓那可笑的輪回繼續。
巴爾乾地區的崇山峻嶺確實不利於發展,但那些天險同時也將敵人攔在了外麵。
隻要能解決認同問題,是很容易得到當地人的忠誠的。到那個時候這些地方就會成為奧地利帝國的堅實後盾。
同時帝國的全麵發展也不容易讓捷克人和意大利人飄起來,不過還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維也納必須成為全奧地利帝國的心臟,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個主心骨。
二,匈牙利的特權必須被取消,因為一個壞偶像可以影響很多人。
隻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相對平等的環境,雖然比起讓人民沉浸於勝利和美酒中,弗蘭茨更希望沒有戰爭。
但是有一些沉屙舊病並不是能用錢和語言來解決的,必須要剜肉刮骨才能去腐生肌。
在絕對的利益麵前,任何道理都會顯得空洞無物。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