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不是關鍵,誦讀調整的是你身心與浩然正氣的契合,關鍵是你要找到那個契合點”作為外行的公孫弘指導道“隻要尋到了這個契合你身體的點,你就能隨時去摘取所需。”
“公孫先生說的有理!”
張學舟想了想通過口腔發聲帶來的特殊所用,不免也是第一次放棄了誦讀而換成默念,尋求這其中的共通性。
“止住了口舌是一個改變,你心中應該依舊有默念浩然正氣篇的內容,這沒有脫離修行框架的範疇,更無須說去脫離浩然正氣引發真正的天人感應”公孫弘道“你隻有在放下浩然正氣表麵上的內容,而後在心中做到心之所動,浩然正氣自然而來,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一法通!”
“次卿,你這個要求有些高!”
董仲舒認同公孫弘的建議,但他覺得公孫弘要求太高了。
如果按公孫弘的方式授學,他這個儒家經文傳承應該就算是絕種了。
實際上而言,董仲舒覺得沒有天資者可以通過誦讀等方式不斷靠向天人感應,哪怕沒有天資也有勤奮苦學向上的修行。
儒家的兼容並包是真正的兼容並包,而不僅僅指向一些特定的修行天才。
董仲舒覺得自己的人才標準算是較為中庸化,也就是社會中大部分的人都滿足修行的條件,隻是想突破向上進入一定程度才顯得困難。
而這其中又有部分內容是平庸者和高手的區彆。
浩然正氣篇是其中一種,而天人感應則是難度最高的篇章,甚至是屬於董仲舒都沒能大成的內容。
董仲舒覺得自己將來必然對天人感應篇做修正,尋求更好踏入的方法。
如張學舟這樣其實已經算是儒文經典中定義的高手,而要做到天人感應就是大高手級彆,再上升到公孫弘所提及的這種程度,董仲舒覺得那算是絕世高手才有可能。
公孫弘的標準太高,也隻適合絕世高手又或大氣運者修行,這對張學舟這種普通高手而言難度不言而喻。
“仲舒,與其迷霧一團,何不直接指引修行的最高方向”公孫弘道“哪怕是當下難於做到,但修行者至少會朝著這個方向前行,最終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要這麼說也是沒錯的!”
董仲舒最終沒有再去反駁公孫弘。
儒家就是各有各的理,他不尋求說服每一個人,也能接受其他人客觀存在的理。
董仲舒不能說公孫弘這種方式是錯誤的,他隻是覺得對張學舟而言難度太高,難於匹配到張學舟的真實水準,也不屬於因材施教。
“我出去走走!”
看著張學舟在烈日下站了一個時辰,連浩然正氣都沒牽引下來,董仲舒不免也噓唏了一口氣。
“出去走走也好”董仲舒同意道“江都王當下已經在安排車隊前往長安城,你也能去看看自己那輛借用的馬車,多多指引一下你那兩個仆從,他們對官方這些事情完全不通,不要入了長安城不知道辦事!”
“好!”
張學舟點點頭。
他本想去水域試試看看能不能多一些好運氣,但這數天安排下來,也確實到了江都王安排朝貢入長安的時間。
有容氏和張長弓就夾雜在江都使團的車隊中。
跟隨諸侯王使團的行程安全度尚好說,如何將這些錢財運送到張學舟在長安城的宅子,又如何去正確使用這些錢財,這確實需要叮囑一番。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