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隨著廣雅書局叢書在世麵上是片紙難求,價值瘋漲,廣雅的書籍中極難修複的扉頁和襯頁,也就是‘萬年紅’這種神奇的‘防蠹紙’,就引發了行業內的關注。”
“根據我們的研究,萬年紅紙的工序的精華之處應當就在選紙和調配紅丹粉這兩個方麵。
“選紙山貝紙和本槽紙最佳,二者都是竹草紙,產於廣東,山貝紙色黃,本槽紙色白,廣東廣雅書局‘外聚珍本’叢書,多用這兩種紙印刷。因為皮性好,宜書畫,因此還有一個大用處,就是製作扇麵,明代以後的扇麵用紙也多是這兩種紙張。”
“而每一代的山貝紙和本槽紙,又有細微的差彆,主要還是在於竹草配比。早期紙的紙麻的含量,要比晚期的高。”
“而單粉的調配工藝就非常複雜了,主要成分我們都知道,就是砒霜,成分是pb3o4,在空氣中穩定,不溶於水,色紅、有毒、防蠹,再加以白礬、澱粉、皮膠、香料如冰片、龍麝,以澱粉調和而成。”
“剩下的就是調膠的煮膠、和礬、加礬、過濾、配粉、拌料、刷紙、晾紙諸多工序,這些工藝大致從明代就開始成熟了。”
“知道了製作的工序,那麼鑒定這是那個時代的萬年紅也就清楚了。”
“首先就是用紙,早期的萬年紅和晚期的萬年紅,用的山貝和本槽,其竹草的配比是不同的,大致就是早期紙中草的用量,會比晚期紙為高。”
“其次就是丹粉材料的來源,早期上品的丹粉,是用的滇料,後期多用化工合成,其中純度和雜質含量是不相同的。”
“白礬也是如此,明代好礬產於太原,萬年紅所用為太原礬,而後期有了提純技術,就多用粵省自產的礬料了。”
“第三就是所有這些東西需要以澱粉調配,早期的萬年紅使用的是糯米粉,晚期的使用的是番薯粉,這是區分各個時期萬年紅的最重要區彆。”
經過這番講解之後,袁老師才說道:“這個紙不管是選紙還是用料,雜質含量都略高,顏色看上去較清紙更深,那是因為這種紙陳化之後天然加深的緣故。”
“實際上,如果都是新紙的話,這個紙應當比清紙的顏色更淡一些才對。”
“所以這是明紙?”周至感覺今天算是大開眼界,原來小小一個扉頁用紙,都有如此多的學問和考究。
“是的,這批萬年紅,確是明紙無疑。”
“那我就有個問題了。”周至說道:“如果我們已經有了長足的技術進步,能夠研究通透萬年紅明紙的配方,並且將之完美地複製了出來……那也不能拿來修複明代書籍啊?”
“因為缺少了袁老師你說的長達數百年的自然陳化,這會導致新舊紙張的成色差異啊!”
“所以這就是古紙珍貴之處啊!”袁老師似乎對周至現在才想明白這個問題有些無語:“要修複古籍珍本,最好的修複方案,當然是能夠用與之同時代的古材料來予以修複,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啊。”
“至於說完美的新複製品,那也不是完全沒用,可以放在襯心,底背這些外表上看不見,卻又實實在在需要相同屬性的材料來修複的部位上,也可以利用工藝還原出文物在當時嶄新的風貌。”
“比如青銅古劍,在它們那個時代可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而是如黃金般耀眼奪目,完美的複製品,也能給人另一種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