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融合了世界,是變成了怪物,失去了人形。”江華固執地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的不完美。而那些追求外神力量的人已經成為了一團肉泥,已經徹底失去了人的資格。
和世界融合,可謂是莊子的齊物論了,天地一指,萬物一馬,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自己和萬物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彆。
莊子認為天地很大,但和手指麵一樣,萬物的道理很複雜,但都可以找到相同的點,就和相馬一樣,就算馬有成千上萬的數量,但相馬的方式可以運用在所有馬匹身上。
說起馬,還有白馬非馬。就是說馬有白馬、黃馬、黑馬,所以如果你一定要白馬,那就不能隻說馬,以此推導出白馬不是馬。
馬是一個內涵小,延展大的概念。
白馬是一個內涵大,延展小得概念。兩個概念確實不一樣,所以這點上白馬確實不是馬,但如果隻是說物種的話,白馬也是一種馬,馬包含所有馬的物種,所以白馬又是馬。
至於什麼時候白馬非馬,什麼時候白馬是馬。辯論的時候,白馬非馬。交路費的時候,白馬、黑馬都得交錢,這個時候白馬又是馬了。
還有雞三足,飛矢不動,火不熱等等都是古人遇到的現象和理解的差異。
雞三足,是說雞都有三隻腳,可雞明明隻有兩隻腳,第三隻腳在哪?在文字上,在人類給雞的定義上。
飛矢不動,是認為射出的箭不是連續的,是一個個不動的瞬間連接在一起。
火不熱,是說火的溫度對火本身來說根本沒有任何的傷害,是人覺得火熱,而不是火自己熱。火自己一點也不熱,隻是人類畏懼火的熱。
這就是發現了自然現象和人類歸納上出現了分歧。人類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歸納自然,就會添加人類自己的感想,就無法回歸到物體的本質。
比如火不熱,是人類覺得熱,人類無法看透火的本質,畏懼火焰,那不是火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古人的知識累積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經發現人類對世界的理解不精準,而這些不準確的理解又導致了各種紛爭。
於是出現了名與實之爭,在古代這也是重要的課題,也就是人類定義的概念和物質的本質。
儒家提出實名論,就是討論概念和現實的差距。
人類定義的概念基於人類自己的理解,肯定是有局限性的。概念和事實之間有巨大差距。
再比如說莊子說過一根木棍每天取一半,一萬年也取不完,一半的一半還是一半……
西方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說人和蝸牛賽跑,蝸牛在人前麵一百米的地方,人的速度是蝸牛的10倍。人類向前追趕蝸牛,人類走100米,蝸牛前進十米。人類走十米,蝸牛前進一米,人類走一米,蝸牛前進10厘米……
總之人類總是在蝸牛後麵,就算速度是蝸牛十倍也追不上。
理論和現實當然不同,人類的步距差不多有1米了,蝸牛走1厘米,輕鬆超越。而木棍也不可能一直取一半,到了誇克的長度就無法切開了,因為誇克禁閉。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