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訊息傳播速度的確很慢,但是架不住傳播消息的人多,且人群聚集的密度也不小。
馬融所在的地方,幾乎就是關中之地的學術聖地,聚集了人數最多的讀書人、消息靈通分子。
馬氏門生弟子約四千多人,袁樹講學的對象是五百人,所謂一傳十,十傳百,都不需要他們抵達十傳百的地步,一傳十就夠了,就能夠實現馬氏門生弟子的全覆蓋了。
所以隻是一個晚上,那五百人就基本上把袁樹講學的內容給傳播到了整個四千多人的群體之中,由此經過了一個晚上的討論、發酵,第二天上午就開始引發劇烈反響。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立誌、勤學、改過、責善。
袁樹從經典文章之中提煉、重組、總結的這些東西,和經典文章裡所說的基本要義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細細觀之,就能品出一絲不一樣的味道。
他說的一切都沒有超脫儒學的範疇,可組合在一起,就是能給人新奇的觀感。
而且這還不是空口白牙的大白話,人家還有方法論,還給出了實實在在的辦事方法,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無懈可擊。
這是一個新弟子第一次代表老師授課就能講出來的水平?
哦,是袁樹啊。
那就不奇怪了。
真要說大家夥兒有多少的炸裂般的震驚,倒也不至於,畢竟袁樹此前幾個月打了三百多場辯論而不敗的事情已經充分證明了他是個實實在在的神童,學術能力及其牛逼。
辯之力起碼有八段。
既然是神童,就不能等閒視之。
雖然事情本身離譜,但是一想到乾事情的人,大家總會莫名覺得有那麼一絲合理性。
饒是如此,辯經至少還在大家的日常生活範圍之內,而新的學說理論思想和方法論,就實在是有點出人意料了。
這個神童,未免太神。
但反過來說,如果不是太神,又如何擔得起神童二字呢?
馬氏弟子門生們一邊震撼,一邊又覺得可以理解,隻是又有點震撼,卻又覺得可以理解,這樣反複矛盾之下,袁樹的新理論也基本上人所共知了。
主要自東漢以來,儒家學說已經沉寂太久,已經太久沒有新的東西出來了——如果說讖緯、神鬼之說也能算是新東西,那廢話文學也能算是一種新文學了。
結果就在大家渾渾噩噩過日子、即將迎來東漢末年大災變的檔口,袁樹支楞起來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八字真言!
東西就在《孟子》這本書裡,不過《孟子》在東漢並非經典,隻有少數人關注,結果就被袁樹拿出來做成旗幟使勁兒搖擺。
說實在的,這年頭,袁樹的關注度都比《孟子》的關注度要大,所以要說是新東西,那確實,就是新東西。
關鍵袁樹不僅僅提出了新的理論,還一股腦兒的把實踐方法拿出來供大家評價、操作。
理論可以討論,辦事方法直接實踐就知道對不對了,一旦有錯,被貼臉嘲諷的可能性極大,造成大家信仰崩潰的可能性也很大。
王莽沒有操作之前,儒生們也不知道克己複禮是個完蛋玩意兒、孔老夫子堪稱孔大炮。
而袁樹居然如此光棍的把這一整套說了出來,這也就意味著,他是有備而來,並非臨時起意。
很有可能,他考慮這一套學說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甚至很有可能已經得到了馬融的首肯,否則,馬融不會這邊給了袁樹高足的身份,那邊就允許他代表自己外出講學。
人們在震撼和理解的情緒交織之中,逐漸出現了好奇、欣賞、崇拜、懷疑、質疑等等諸多情緒,袁樹的致良知之學得到了極大的討論熱度,斬獲極大流量。
堪稱關西之地的頭版頭條。
當下,整個馬氏弟子門生團體之中,僅有少數還對袁樹持負麵觀感,其中自然包括因為袁樹而受到懲戒的高足們。
自從被懲戒之後,六名高足各有各的想法和怨念。
不過相比較於潁川人陳修、郭啟以及北海人王駿的怒火中燒、極其不滿,汝南人許德、譙人陳磊和吳尚則稍微有些自我的反省,覺得自己做的確實有點不太地道。
老師讓他們禁足十日而不是像那群蠢貨一樣直接趕走,顯然也是對他們懷有期待,不想就此徹底失去他們。
所以在陳修力主向袁樹進行報複的時候,郭啟和王駿表示讚同,許德、陳磊和吳尚則表示他們不想報複。
“這件事情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先犯了錯,所以被老師懲戒,不單單是袁術的原因,要是為此報複,且不說老師怎麼看,袁氏家族又會怎麼看呢?”
譙人陳磊搖頭道:“汝南袁氏勢力太大,不過禁足十日,也不是什麼大事,犯不著與之為難,而且袁術才學突出,明顯不好對付,陳君,我就不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