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以後的西漢帝國與漢和帝之前的東漢帝國一直在全麵或者大部分地區實行鹽鐵專賣,隻有少數時刻做出修正,發展出了官營、私營並存的局麵。
漢章帝時,為解決政府用度艱難,恢複了鹽鐵專營,到漢和帝執政時,地方勢力抬頭,便又取消了鹽鐵專營政策,變回官營、私營並存的雙軌製。
自那以後,東漢帝國的鹽鐵政策延續至今,雙軌製並行。
一方麵在地方設鹽官、鐵官專門向私營鹽鐵者征稅,一方麵也依舊保存著專門為官方服務生產的官營鹽鐵場所。
事實上,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戰國時中原地區已經具備生產鋼製兵器的能力,西漢和東漢都有生產高強度鋼製兵器的能力,隻不過無法普及和大量生產。
帝國擁有數量、規模都相當龐大的煉鐵煉鋼作坊,有大量的煉鐵爐。
全功率開動之後能日產一噸鋼鐵的特大作坊有六個,其他中型煉鐵作坊有八十二個。
據估算,極盛時期,帝國年鋼鐵產量可達一萬七千八百八十五噸,這一數字對於漢代極盛時期五千餘萬的人口來說,是綽綽有餘的。
然而縱觀西漢、東漢,農民缺少農具使用的記載比比皆是,甚至發展到了需要用木頭、石頭甚至是雙手去耕作土地的地步。
這裡頭,當然就是實際操作的緣由了。
理論生產數字是理論生產數字,實際操作不一樣,且不論純粹的生產環節能否開足馬力全速生產,生產出來的不良品率又有多少,單說在國家層麵上的征稅操作就讓優質農具普及成為天方夜譚。
未執行鹽鐵官營政策時期,也就是西漢早期,本地商戶在本地采鐵礦、製作鐵製用具並且出售各自需要向帝國政府繳納百分之二十的稅。
如果不僅僅在本地售賣,而要售賣到其他郡國,又需要在各地關口繳納關稅,且每出一關就要重複收稅,稅率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五十不等。
這就意味著對消費終端的農民來說,購買本地鐵製農具,起碼需要承擔百分之四十的溢價,而購買外地生產的鐵製農具,則需要承擔至少百分之五十的溢價。
這是一筆多大的開銷?
可即使如此重稅,也堪稱文景之治了,因為它起碼允許鋼鐵生產為市場服務,有一定市場屬性,還存在自由競爭的空間,農民購買得到的農具至少還能說得過去。
漢武帝之後,時而嚴苛時而寬鬆的鹽鐵官營、雙軌製政策則大大破壞了這一市場屬性,使得農民不僅要承擔昂貴的價格,還要被迫接受低下的質量。
未經充分鍛打的鑄鐵農具很難承受高強度的物理碰撞,很容易碎裂崩毀。
農民攢了很久的錢,好不容易購買了新的農具,結果沒用幾下就壞了……
這找誰說理去?
雙軌製度下,雖然私營商戶有了一定的生產自主性,但是官營鹽鐵單位的官僚屬性往往使得它運轉艱難,官府上下的貪腐往往會讓生產單位難以完成朝廷指標,因此,就必須指使私營商戶代替生產、滿足朝廷所需。
強製命令下,私營鋼鐵商戶也不得不為朝廷的需求而服務,否則隻交稅一條,就能被官府卡死。
時至今日,雖然雙軌製已經運行很久,但私營的鋼鐵商戶仍然時不時的會受到官方的強製任務攤派。
為朝廷和軍隊生產他們需要的鐵器是主要任務,能夠為農民生產農具的時間和資源都相當有限。
擁有資源的生產者們不管是從時間、意願還是資源上,都不具備為農民提供充足農具的可能性,這也就難怪袁樹走訪各地,大家最普遍提出的問題就是農具匱乏的問題。
這不是個彆現象,而是普遍現象。
所以袁樹就特彆憤怒。
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們這幫蟲豸連農具都不給人家提供,還真打算讓人家用雙手刨土完成農業生產?
就你們這副德行還好意思問農民征稅?
連飯都不配吃!
吔屎拉你們!
我呸!
呸歸呸,袁樹還沒有改變這一切的能力,所以隻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尋求改良的方法。
於是馬融又遭殃了。
馬氏家族擁有龐大的土地田產,自然也具備自主生產鐵製農具的能力,不僅對內部提供,也會向外部發售,在本地有不錯的銷路,賺的是盆滿缽滿。
袁樹盯上了這一塊的生產力,找到馬融,希望馬融可以動用馬氏家族的生產能力,為他們提供一批結實耐用的鐵製農具,好讓周邊地區的自耕農能夠在天氣嚴寒之時出動翻土,增加來年糧食的產量。
“農民缺乏農具已經是普遍現象,沒有足夠多和耐用的農具,不僅在春耕時效率低下,在冬季也無法翻土凍死害蟲,整體生產十分萎靡,產量連年下降,若能有充足農具,必將改善這一現象。”
袁樹向馬融提出懇求:“願老師提供農具上的幫助,弟子可以用籌集來的善款購買,不會讓馬氏受到損失。”
躺在軟墊上的馬融精神頭不是很好,但還是撐著精神坐了起來,看著袁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