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袁樹一起參加助農行動的一千餘馬氏門生、弟子很快就決定加入一心會。
馬氏高足許德、陳磊、吳尚在考慮過後,也選擇加入一心會。
從外地而來一起跟隨袁樹參加助農行動的學者、學子二百餘人也決定加入一心會。
折騰了二十多天,一心會組織正式搭建完成,一個由袁樹負責領導的士人組織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在茂陵縣成立了。
袁樹安排人手雕刻了一批木牌,木牌正麵雕刻有【一心】二字,背麵雕刻有會員的名、字、籍貫,人手一枚,以此作為一心會成員的認證。
然後,在延熹九年七月初一的一心會組織成立大會上,袁樹一邊講學,一邊宣布了一心會之後的行動規劃。
即將助農行動進行到底,幫助農民在夏收、秋收的環節中收獲更多的糧食,獲得更多的收入,增加儲蓄,以熬過接下來的寒冬,避免挨餓。
並且考慮到之前的糧食危機中安陵、平陵等地發生的糧價飛漲、人員傷亡事件,袁樹表示,要將一心會的理念和實際行動貫徹下去,不能局限於茂陵一地,其他地方也要付諸實踐。
“一心為國、一心為民、一心為公、一心為道,這不是拿出來當擺設的,而是每個一心會成員都要牢記在心的,良知在心,信念在心,勇氣也當由心中迸發,一切,都在吾心中。
吾等會員,當以心中良知、信念、勇氣為根本,互幫互助,互相監督、責善,互相扶持,走上聖賢之路,並最終抵達聖賢的終點,成為真正的聖賢,此為一心會的最高理念!”
袁樹的發言得到了一心會成員們的熱烈稱讚。
於是接下來的日子裡,袁樹就更加忙碌了起來。
因為他不僅要負責一心會的管理事務,還要肩負起馬氏高足的責任、代表馬融外出講學。
除此之外,還要抽出時間為《孟子》作注解,為致良知學派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讓東漢版“心學”學派得以誕生。
好在他有盧植和十三太保等得力幫手,所以才不至於手忙腳亂、進退失據。
饒是如此,他也不得不過上了“三更眠、五更起”的九九六式的生活,以維持目前這個來之不易的局麵。
一心會的建立在一開始就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雖然很多外部人士都不是很清楚一心會到底是要乾什麼的,但是他們知道這個組織是袁樹創立的,和袁氏家族有關係,對未來的前途有幫助,所以想要加入的人很多。
其中有很多人完全沒有聽過袁樹講學,沒有參與助農行動,一副投機者的嘴臉,讓袁樹感到厭惡。
於是袁樹要求人事部主任魏甲、副主任竇雲、俞疇三人嚴格把關,審問其申請加入緣由,若沒有對致良知之學有基礎的了解,沒有參加過助農行動,一概不得加入。
而庶務部和後勤部也不是沒有事情做,他們要繼續幫助自耕農們完成農業生產,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在農具、耕牛、水利工程方麵加以關注。
此外,庶務部主任趙俊還向袁樹提出建議,認為一心會可以自己籌辦一個農具建造作坊,而不必到處購買。
到處購買一來需要很多錢,二來也不好把控質量。
他認為很多農具製造者都沒有把農具生產放在心上,即使是袁樹從馬融、袁逢那邊得到的農具援助之中也有差不多兩成的不良品,一用就壞。
所以他真切地認為,一心會如果要把助農貫徹到底,就必須要擁有自己的農具生產能力,生產優質、充足的農具給農民使用。
趙俊的建議得到了後勤部主任蘇初和副主任馬然的支持,他們也認為這很有必要。
並且他們發揮他們的特長,在此基礎之上建議乾脆成立一個在官方有備案的農具生產商鋪,以此實現合法、規模化的生產。
他們覺得這樣搞雖然有點困難,但是袁樹個人擁有超強的政治人脈和門路,隻要拜托他父親袁逢稍微打點一下,名正言順的搞一個農具生產作坊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有了采礦資格和生產資格,日後助農行動就簡單多了。
甭管官方怎麼說,他們不會少了官府該有的稅收就是了。
這一建議讓袁樹很是心動,於是他認可了這一建議,派人給袁逢送信,請求這方麵的政治幫助。
兩漢時期對於鋼鐵生產的管束時而嚴厲時而寬鬆。
西漢時期,產鐵郡縣設置大鐵官,隸屬中央大司農,由中央直接負責任免,不產鐵的郡縣也設小鐵官,隸屬郡縣,由郡縣長官負責任免。
而到了東漢,大鐵官和小鐵官都隸屬於地方郡縣,由郡縣長官負責任免,也就是說到了東漢,鋼鐵資源的掌控從中央下放到地方,中央隻管稅收,不管其他,生產事務一概交由地方處置。
所以地方郡縣長官在鋼鐵產業方麵就有了絕對的主導權。
袁逢擔任京兆尹的京兆地區設大鐵官,主管鐵礦的開采和鐵製品的具體生產,具體權力也掌握在袁逢的手裡。
所以得知袁樹想要以“一心會”的名義辦設一個鋼鐵企業,從采礦到生產搞一個一條龍服務,他覺得還挺有意思。
當然他覺得有興趣的點不在於搞鋼鐵生產,而是在於袁樹拉起來的這個名為一心會的組織。
組織綱領什麼的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這個組織的成型。
這個組織正式存在了,還有一千多會員,大家都是因為相信、踐行了袁樹的致良知之學從而被納入了一心會,成為了一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