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思考再三,想不到辯駁的例子,麵對袁樹不留情麵的攻擊,雖有不甘,也隻能深吸一口氣,點了點頭。
“我沒有辯駁的辦法,這是因為我學識淺薄的原因,並非是禮製的問題。”
圍觀群眾一片嘩然。
楊彪這話是在為自己挽尊,但也是認輸的意思。
自己說不過袁樹,那就是輸了,至於到底是楊彪說的對還是袁樹說的對……他們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決定權。
楊彪由此意識到了袁樹的難纏,更發現自己還是低估了袁樹的知識儲備與思維能力,於是抖擻精神,又一次拍馬來戰。
這一次的辯論議題是——卿大夫是否可以世襲其位?
楊彪當然是站在今文學派的立場上,表示卿大夫不得世襲其位。
他本以為袁樹會和他辯論,但是沒想到袁樹居然點頭認同了他的看法,表示這一議題可以就此略過。
圍觀群眾感到驚訝,馬融也覺得有點意外。
雖然袁樹出身自今文經典閥閱之家,但是在這裡,他是馬融的弟子,代表的是古文經學派,楊彪站在今文學派的立場上提出論據,你袁樹應該引用左氏論據反駁他啊。
古文學派認為卿大夫中優秀有德行的人是可以世襲其位的。
結果袁樹直接表示自己認同今文學派的這一看法,連楊彪都有點不會了。
“卿大夫當然不可世襲其位,朝廷官職無論如何都不能世襲,能世襲者,唯爵位矣,察舉推行已久,驟然改變,則天下之眾不得進身為官、吏,時間越久,憤恨越深,憤恨越深,則大漢危矣。”
袁樹拋下這麼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他不會因為學派、意氣之爭而忽視實際情況,在他這裡,真理才是排第一的。
他的這個態度讓楊彪很是意外。
由此,心中竟然生出了一絲絲對袁樹的好感。
馬融看著場麵有些尷尬,發言表態,讓他們開始下一議題,現在的這個,就不要再說了。
於是,這一輪結果不作數,馬融親自選題,以【立國之嗣君】為題,讓兩人辯論。
這個議題也是相當有爭議且很有辯論價值的議題。
嗣君選擇的問題貫穿中國古代曆史上下五千年,大家都在想方設法打補丁完善這一製度,但是這一製度始終無法完善,總是會鬨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而這一次,是袁樹首先進攻。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雲,有嫡立嫡,若王後無嫡,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製也。”
左傳的意思其實和後來曆朝曆代通行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基本原則相似,不過提出了更多的補丁。
比如如果沒有嫡子,那麼庶子中年齡如果相近,就看誰的品德好,要是連品德都差不多,那麼就要請出最後的方法——占卜。
總而言之,君主不能因為私下裡的偏愛而立嗣君,在立嗣君的這件事情上,眾望才是最根本的。
這是大家都認可的規則。
而楊彪顯然對這一看法很是不滿。
“左傳言之鑿鑿,然君主若賢,群臣百姓心悅從之,王意便是民意,如何能使王不立愛也?”
楊彪就是從一個相對現實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在立嗣君的事情上,君主往往有很大的自主權,雖然會受到群臣一定的限製,但是這種限製究竟有沒有用,還要分時候。
如果是很有能力、威望的君王,那麼群臣習慣聽從他的號令,不會與他作對,又如何能阻攔他立自己喜愛的兒子為嗣君呢?
說白了,今文學派在限製君權這方麵是有傳統的,自春秋戰國至秦漢,君主的權力其實在不斷地增強,而且這種增強更多來自製度層麵。
這就很可怕了。
一旦形成製度,就意味著皇帝可以理所當然的掌握重大權力,很多事情上都可以乾綱獨斷,而不需要聽從臣屬的建議,臣屬隻能成為應聲蟲,而無法和古代賢臣那樣成為重要輔佐。
今文學派意識到了這種趨勢,所以才在西漢後期提出了天囚理論,試圖限製皇帝的權力,然後被皇帝一刀剁掉了命根子,就此失去了進取意誌。
雖然整個學派是日漸衰頹,但是楊彪作為這個體係當中頂層的存在,還是持有基本上的對君權進行限製、不能讓君主為所欲為的態度。
所以他認為古文學派秉持的這一係列看法過於理想,沒有考慮到實際問題。
這一問題的最大變數就是來自於皇帝,而非品德、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