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目問得很細,牽涉到禮儀、法令、辦學、農耕、選材、漕運、百姓生計等各個方麵。
秦楓仿佛能看到一個眉頭深鎖的老朱同誌,在深宮中慢慢踱步,將這些心中的困惑,詢問這些年輕的學子,希冀能得到答案,找準方向。
嗬。
果然是老朱出的題目,這些題目的立意,就挺朱裡朱氣的。
其實在秦楓看來,這……還是一道廢題。
因為老朱這個人,固然是雄才大略,勤奮肯乾,但他潛意識裡,大約是比較自負,也很期待一種穩定的狀態,這很可能因為童年經曆造成的影響。
在朱元璋看來,穩定壓倒一切,最好是他現在就把所有的條條款款都定下來,子孫後代照著執行就好了,這樣避免麻煩,避免混亂,大明就可以長治久安。
可是……這卻是個錯誤的想法。
時代是變化的,形式是變化的,百姓心思是變化的,國家發展是變化的。
唯一不變的,隻有變化!
所以,要用不變的政策,來永遠約束層出不窮的變化,便是朱元璋執政的不妥之處。
這道題,徐鼎臣的答案,依然是中規中矩。
對於朱元璋提出的問題,這孩子也是實誠人,條分縷析,逐一作答,甚至在作答中,還不忘誇一下皇帝,好家夥,情緒價值拉滿了屬於是。
秦楓就覺得有趣,他知道徐鼎臣的性格,若是他對皇帝不滿,那麼無論如何是寫不出這樣違心的話。
看來,老朱同誌在他心裡,也是個很不錯的皇帝呢。
秦楓知道這是什麼緣故。
其實,老百姓尋常是見不到皇帝的,稍偏遠一點的地方,連皇帝這個概念,都是模糊的。
道理很簡單,你一個升鬥小民,九五至尊長什麼樣子,做什麼事情,跟你有關係麼?
對老百姓來說,他能見到的,接觸到的那一級官員的樣子,就是朝廷的樣子,就是聖上的樣子。
徐鼎臣見到的縣令,是秦楓。
所以,能任用這樣縣令的皇帝,自然是個好皇帝。
更何況,他還因為姐姐之死,經曆了秦楓頭頂大誥告狀的事情。那次,皇帝也同樣是站在了貧苦百姓的一邊,把當朝丞相胡惟庸,給直接打落塵埃,全家都做了刀下鬼。
說實話,那一次,秦楓都準備回老家了,但莫名其妙地,位列當朝丞相的胡惟庸,竟然輸給了自己。
這直接導致大名鼎鼎的明初四大案之首,胡惟庸案,已經不可能再發生了。
什麼緣故?
真的隻是自己這個區區的七品縣令,頭頂大誥告狀麼?
秦楓也不大理解,隻能將其歸於聖上對胡惟庸早就心存不滿,而且這個時空跟他熟悉的那個七百年後,並不完全一致,這樣的改變,以前也發生過不少,連蒙元殘餘勢力還有倭島,都被橫掃了,何況一個胡惟庸呢。
但秦楓不知道的是,這些改變的源頭,都是他自己!
正是因為他的心聲頻繁影響了朱元璋的決定,才有了一係列的變化,將這個新生的大明,引導向了另一條方向,更好更強盛的方向。
這個大明,再也不會二百八十九年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