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他會成為掌教。
正直、坦蕩又懂得靈活變通。
笑鬨過後,言歸正傳。
玄明繼續道:
“三日後,讓人來藏經閣。”
“貧道會謄寫出陰陽築基篇。”
玄虛起身。
其餘道人亦起身。
個個麵色嚴肅,稽首行禮。
“多謝師兄慷慨。”
“吾等代求真觀上下多謝師兄。”
右上首,玄明起身還禮:“貧道為求真觀一員,自當為觀中出力。”
“況且,老道與求真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休戚與共,求真觀好了,貧道也能受益,不用為俗事煩憂,無需為資源發愁。”
“歸根結底,也是為了自身道途。”
他坦率直言,道心澄明。
毫不掩飾自身公心與私心。
這份氣魄與胸襟,令眾道心生敬佩。
易地而處,換作是他們,可沒這麼大魄力與決心,能這麼快拿出陰陽法。
更彆說,大方直言自身目的。
玄明師兄當真磊落啊。
正因如此,眾道敬意不在是礙於身份而流於表麵,多了幾分真心實意。
更多是衝玄明,而非師兄。
“天道至公,人心有私。”
“若是論心,普天之下皆無完人,吾輩中人論跡不論心。”
“師兄願意交出上乘築基法門,有大功於求真觀,此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身為掌教,玄虛代眾道表態。
他賞罰分明,更開口道:“師兄放心,貧道必不會讓你吃虧。”
其他道人附和:“理當如此。”
———
藏經閣內。
玄明輕捋胡須。
對玄虛的上道,他很滿意。
這五載他雖宅居藏經閣,可並非與世隔絕,偶爾玄虛與玄陽會來看他。
幾次接觸下來。
加上守閣道士八卦。
對玄虛性子,玄明摸清幾分。
知曉就算自己不張嘴,這個掌教師弟也會有所表示。
恩威並施,寬嚴並濟,才是禦下之道,觀中上下才會敬服。
此間事了,眾道閒聊。
言談間跟玄明少了幾分生疏,多了幾分親近。
藏經閣內,氛圍其樂融融。
藏經閣外,大小道士同樣在談論。
今日玄明入道破境的異象,不少人親眼目睹,為此議論紛紛。
有些說師伯大器晚成,老而彌堅;有些說師伯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有些說師伯祖是在藏經閣潛心修行五載,關鍵時刻吃了上代掌教遺留的靈丹妙藥,才一飛衝天,一鳴驚人。
可無論哪種猜測,玄明都暫時成為求真觀焦點,眾道提起他,都由衷敬畏。
原欽佩其毅力者更敬。
原看不起他者既敬且畏。
玄明上交上乘築基法之事,沒在觀中傳開,上層三緘其口。
這是玄明跟他們商量的結果。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求真觀隻是一個小道脈,在沒足夠實力前,上乘築基法越少人知曉越好。
好在!
觀中知曉築基法差彆的其他道人少之又少,都是各道人親傳大弟子,最少都年過而立,知曉輕重。
在被掌教與師長告誡後,他們更守口如瓶。
至於玄明入道破境之事,則被解釋為他打磨五載,修煉了觀中中乘築基法,吃了上代掌教所留靈丹所致,並有意宣傳。
目的就是為了降低影響,免得惹來各方窺探。
這也是玄明與眾道商議的結果。
力小當低調,道弱當穩健。
在玄明踏入第三境、沒有足夠自保之力前,謹慎為上,免得被宵小之輩趁虛而入。
這並不丟臉,反而是道人從心的生存哲學,是曲直有道。
藏經閣,問道院。
此地在藏經閣內,是玄明住處,地方不大,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百年老鬆、青石小路、石凳石椅、流水潺潺、蓮池三尺、茅屋三間、蒲團、檀香、書架、經卷、茶盤……
求真觀位於深山,本就清淨。
此處卻是靜中取靜,於清淨處再開清淨,方寸之地,即是桃源。
送走眾道後,玄明返回住處,坐在蒼勁老鬆下,思緒翻湧。
交出上乘築基法,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
此方世界太危險。
是修行大世。
俗世劍仙禦劍千裡,道門真人馮虛禦風,佛門羅漢步步生蓮,深山老妖殺生害命……
他與求真觀各取所需,互利互惠,才能相互成就。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玄明才不像某些穿越者,隻取不出,看似得利,實則修身不修心,到頭一場空。
雖說聖父心態萬萬要不得,但可作為修道者,格局要大,心胸要寬。
腹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
唯如此,心中方可無愧,念頭才能通達,道有所成。
更彆說,他修道方式特殊,更需要求真觀壯大,念及於此,玄明心神入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