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興四年。
三月中。
北方,北方,北方。
天空昏暗,一切似乎都顛倒著。
鼓動的風呼嘯而過,如同刀子一般切割著世間的一切生靈,即便是岩石和泥土也不放過,被席卷起來的沙塵漫天,能見度已經不足百歩。
在漫天的風沙之中,三匹戰馬沒命的往南狂奔。
『天黑之前,必須趕到石頭嶴!』
『快!快!再快一點!』
『就在我們後麵,快趕上來了!』
追趕著三名騎兵的,不是敵人,更甚敵人。
戰馬之上的人嘶吼著,和天地抗爭,也是在和命運爭奪。他們都知道,再這樣的天氣之下,如果不能在夜晚來臨之前,躲進避風的石頭嶴之處,那麼等待他們的下場便隻有一個!
見過連人帶牲畜都被凍死的冰雕麼?
知道人被凍死的時候是會微笑的麼?
三人碰到一群牧人。
一群被凍死在半路上的牧人。
那恐怕是那些牧人剛收拾了帳篷,準備遷徙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的小部落,然後半路之上便是突然遭遇了風雪。
暴風雪。
三月裡的暴風雪。
這群牧人沒有任何防備,畢竟有誰能想到三月裡麵竟然還有暴風雪?
然後就沒有了然後……
他們必須要將這個可怕的消息帶回去,這是他們的責任,也是他們的使命。他們是漢人在最北的觸角,是最北方的警戒哨。而在他們的身後,是翻滾著的黑雲,是呼嘯而來的魔鬼。
瑞雪,兆豐年,但是如果是三月還下雪,那就不是什麼瑞雪了……
向南,向南,向南!
『快!再快一些!必須報給驃騎將軍……』
……─=≡Σ–つ……
正常來說,到了陽春三月,冬日的寒冷漸去,萬物複蘇,應該是雨水漸漸多起來,然後可以看到樹上蛻出的嫩芽,繁盛的花朵,但是現在……
清晨起來,斐潛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又是無雨。
已經是一月無雨了。
雖然說關中之地,因為水利設備完善,一時之間還沒有顯現出什麼乾旱的跡象,但是這不是什麼好現象。
斐潛匆匆用了早脯,然後便和同樣有些憂心忡忡的龐統和荀攸,到了城牆之上,登高遠望。
位於三輔的長安,似乎依舊喧囂,但也不失肅穆和莊嚴,然而當下,除了這些之外,似乎又多了幾分的彆樣的氣息。
有一些事情,不是想要躲避就能躲避得掉的,不是想要不發生,就不會發生的。
就像是氣候。
這個時間,應該是春風送暖,百花爭豔,但是現在麼,當斐潛雙手按在城垛之上的時候,卻依舊感覺到了從磚石之中蔓延出來的冰寒。
視線遠處,並沒有看見什麼異樣,但是現在斐潛看不見,不代表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變化。
『昨日得報,平陽桃山,桃花繽紛如雨落,三月竟無新芽萌……』斐潛緩緩的說道,『大寒之期,已然不遠矣……』
『大寒之期……』龐統重複道,神情凝重。
大寒之期。這是斐潛給龐統等人解釋的小冰河氣候的名稱,否則斐潛還需要再解釋一下什麼是『冰河』,為什麼『小』等等,還不如這樣直接明了。
普通人,或許覺得桃花繽紛落,看起來似乎淒慘美麗,並不會聯想到一些什麼,但是斐潛不一樣,他一直都在警惕著這個氣候,一直都在防備著。
斐潛站在城門樓之處,望著北方,似乎能透過蒼穹,看見那陰沉的天邊翻滾著的黑灰色的雲層,在不斷堆積著,然後一陣陣的寒風,就像是在尖叫著,狂笑著,奮力將堆積在極寒之地的那些雲層推動南下……
一旦這一條黑龍翻滾起來,或許隻要幾天的功夫,就可能會從漠北席卷到關中……
或是,更快。
『帝乙繼位,其災頻發……時至帝辛,更有「天毒降災荒殷邦」之語……』斐潛看著遠方,說道,『是故,上詬天侮鬼,下殃之萬民。為上者,當不得不慎也……陰山禦寒之物,可曾備齊?』
陰山一帶,如果說小冰河來臨,那麼就是最早受到打擊的地區,而這一段時間以來,斐潛在開發陰山之時,也沒有忘記準備迎接這一頭『凶猛黑龍』的突襲。
龐統點頭,然後將預備的物資數量上報給斐潛。
小冰河其實早有征兆。
一般來說,在正式小冰河開場的時候,就像是戲曲舞台一樣,不可能一上來就是主角亮相,而是先有一些開場節目,比如乾旱,暴雨。
早在中平年間,就有全國性的乾旱,當然,最終這種嚴重程度的乾旱,也造成了全國性的災難,黃巾之亂隨之爆發。而後,夏季莫名其妙的暴雨。冬季的延長,春天的倒春寒……
所以斐潛才舉帝乙、帝辛的例子。
而這些先期而來的旱災、洪災,蝗災,僅僅都是配角。
曆史上,小冰河時期,大概有四個,分彆是殷商末年,東漢末年,唐朝末年,明代末年。當然,因為曆史史料存留不易的原因,殷商就不說了,東漢和唐朝小冰河時期的一些記載和史料,都不如明末的詳細,所以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明末才是真的小冰河,而漢末和唐末並沒有。
小冰河並不是隻來一年,也不是一次性用品,而是會反反複複,不斷折磨這一片土地上的人,冬季寒冷就不提了,春季氣溫延遲回升,然後夏季暴雨,秋季接上乾旱,成片成片的農作物因為不適應氣候的轉變,便是大規模的死亡,導致農牧雙絕,為了搶奪越來越稀缺的資源,人類就開始相互殘殺,大浩劫自然產生了。
傳統觀點當中,認為一個王朝的覆滅,往往都是皇帝和大臣們的責任,是政治的昏庸腐敗,上層政治集團的集體不作為,禍亂朝政,最終使得一個王朝走上了亡國的不歸路。
但是這種觀念,並不全麵。
有一個東西,遠比政治,經濟,甚至軍隊還要更可怕,那就是氣候,而氣候這種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即便是現代人都無法抗衡,更不用說在古代了。
華夏曆來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民以食為天,農業的穩定就是國家的穩定,而農業的穩定在於氣候穩定。進入太興年間以來,氣溫持續降低,倒春寒時有發生,眼前這一次,顯得更加的明顯且恐怖。
正常來說三月份,原本應該是萬物春光明媚,開始迅速生長的時候,結果在陰山之地,依舊是寒風淩冽,宛如冬日纏綿不去,企圖重新降臨世間一般。
現在蔓延到了平陽。
如果完全不管,聽之任之,那麼如此之下,便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大規模的莊禾因此而死亡,而旋即而來的便是因為植被死亡導致的水土流失,自然旱災就更頻繁,再加上因為秋天乾旱衍生出來的蝗蟲進一步加深了植被的破壞,最終便是陷入了一個巨大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