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或者說利益。
雖然這個詞有些爛大街,但是對於任何封建王朝來說,其實都不過時。
而且利益是多方麵的,體現在國家經濟上就越發的明顯。
漢天子劉協想要辦慶典,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慶典,都是需要花錢的。那麼這些錢又是怎麼而來?
天上不可能掉錢下來,這些錢當然是從土地裡麵刨出來的,畢竟漢代直至後續的封建王朝,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之內,都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經濟體係。
劉協覺得慶典的錢花得值,一方麵是可以展現大漢當下依舊還有實力,亦或是表示大漢已經從董卓之亂的窘迫之中恢複了出來,另外一方麵不花錢辦慶典,又怎麼能吸引更多的士族鄉紳聚集到許縣來,又怎麼有理由展開自己的計劃呢?
因此劉協很執著的要辦這個獻捷慶典,甚至不惜暫時隱忍一些讓他不舒服的問題。
但是這樣的隱忍,辦了這個獻捷慶典之後,就能達成了劉協的目標了?
王昶有個預感,覺得這一次的慶典估計有些變化……
在禮官出現了小紕漏之後,似乎一切又重新回歸了正常。
天子劉協按部就班的讓黃門宦官宣讀了嘉獎封賞,對於曹純夏侯尚等幽北將士,進行了表彰,並且給與了升職和獎金,這也是應有之意。
隨後夏侯尚代表受賞的將校,叩謝並表忠心,這些流程也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反正這些都是已經事前就安排好的,不管是黃門宦官宣讀的表彰,還是夏侯尚的回稟謝恩,都是事前確定好的內容,真要是連這個都能出錯,那就真的是丟人現眼了。
換源a,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
而獻捷之後,就是農業大典。
農業大典自然就不是在崇德門前展開了,而是移步到了祭祀天地的北郊壇。
若是在雒陽,祭祀壇應該是有兩處,一處是祭祀天神的南郊壇,一處則是祭祀土地的北郊壇。祭祀祖先在宗廟,祭天享祖在明堂,此外與祭祀有關的,還有靈台和辟雍。
隻不過在許縣,像是明堂什麼的,自然都是沒有,就連天地祭祀都合並在了一起,隻有一個北郊壇。
畢竟許縣也是劉協來了之後,這些設施才陸續修建的,所以大家也都能理解。
所謂大家,就是包括天子劉協,文武百官,還有特邀來參加農業大典的地方鄉老,各地鄉紳士族,還有一些農工學士,工匠代表等等。
農工學士和工匠代表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隻是帶了眼睛耳朵,沒有嘴巴的。
發言權在官吏手中,這些人隻是表示一個見證而已。
當然這些人也沒想到,他們來見證的不僅是一個大典,而且還是一場笑話。
在笑話最開始的時候,呃,農業大典最開始的時候,一切都很正常。
現是劉曄代表天子,對於董遇的巡風錄進行了講解,特彆是對關中農業和山東的區彆,進行重點闡述。
對於這些內容,山東的這些士族鄉紳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一邊聽,一邊低聲交頭接耳。
劉協瞄了瞄曹操,目光之中隱隱有探尋之意。
王昶覺察到的在崇德門上出現的禮官流程紕漏,劉協也同樣感受到了,但是隨後又顯得正常了起來,使得劉協也不太能夠確定是什麼問題……
眼下農業大典之中,似乎曹操也沒有什麼表示,這讓劉協心中既感覺到了不安,又似乎有些竊喜。
難不成,自己的謀劃就能成了?
曹操自然是也注意到了劉協的小動作,但是他不動聲色。
對於劉協的心思,其實曹操心知肚明。
或者說,任何封建王朝之中,皇帝都防著權臣,同樣權臣也是會防著皇帝。
誰控製誰,誰強誰弱,就是看各自的手段而已。
很明顯,在這個方麵上,劉協還是稚嫩了一些。
曹操想要告訴劉協,天子不是那麼好當的。
身為天子,心中應該裝著天下,而不僅僅是有『裝』著。
至於曹操所謂的展示野心麼,可能略有一點,但是當下有關中斐潛壓製著,曹操還不至於真做出如此的愚蠢行為來,因此曹操更重要的是要向劉協表示,沒有老夫,你啥玩意也不是。
這一點,農業大典的後續環節之中,就暴露了出來……
農業大典上,原本是劉協想要正式向外展示的一個大好日子,為此他準備了許多,不僅是下令召集了眾多的農業方麵的官吏,還邀請了潁川左近的一些鄉老參加大典。
這些鄉老在麵對天子劉協的時候,自然是各個都神態恭敬,沒有絲毫的輕視和傲慢。
這種來自於民間鄉老的恭敬,使得劉協心中感慨良多,並且也感覺到了一絲的榮耀,畢竟自從董卓之亂後,他似乎就沒能感受到幾次來自於鄉野之中對於他的崇拜和尊重了。
雖然說當下這種恭敬,和當年大漢強盛時期的恭敬,自然不能相比,但是也至少讓劉協獲得了一些自信,也頗為感慨。
隻不過劉協的這個自信和感慨,很快就遭受了打擊……
當劉曄表示,要根據董遇的巡風錄,對於山東的農業進行提升和改良的時候,也就是劉協暗中謀劃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的時候,就出現了他無法控製的問題。
就在眾鄉老表示天子賢明,猶如堯舜之詞的時候,才剛剛舉孝廉不久的,郎中劉放慨然而出,表示比修訂農業書典更重要的事情,是先解決編戶不足的問題!
郎中劉放此言,頓時引起一陣騷亂!
隱戶!
這幾乎等同於是鄉紳士族大戶的兜襠布!
沒想到劉放竟然動手去掀!
劉放認為,此次董遇之巡風錄,雖然說很好,但是實際上對於田畝收獲並不能起到最為直接的作用,大漢農業最為關鍵的問題不是在改良器具上,而是在各地鄉紳士族隱瞞的戶籍上!
戶籍數目嚴重不足,占據原本人口少則二三成,多則五六成,甚至有七八成的人口全數成為了各地鄉紳士族大戶的隱戶。這些隱戶使得朝廷的賦稅根本落不到實處,即便是改良了農業器具,亦或是進行農業科技的發展,也根本無濟於事,對於大漢朝廷來說,隻有先解決了隱戶的問題才能真正的獲得農業上的發展。
正好大典之上,各地鄉老都來了,那麼就表個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