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位烏瓦洛夫伯爵,出身於俄國聖彼得堡的皇家近衛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近衛謝苗諾夫斯基團,它和近衛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團(簡稱普團)一樣,都是在1691年,由彼得大帝親自成立的。
來到塞羅茨克要塞時,烏瓦洛夫伯爵已經被授予了中將軍銜,其家族在聖彼得堡,也算一個勢力龐大的豪門望族。
否則,行事一貫謹慎的皇太子亞曆山大,是不會冒著得罪喜怒無常的父親的極大風險,主動向自己的母親,皇後伊麗莎白求情。
畢竟,烏瓦洛夫伯爵和他所在的家族,以及相關的各種旁係,一直都屬於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忠臣,曾在女沙皇的病床前,發誓要永遠效忠後者親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亞曆山大。
在安德魯進駐華沙瓦津基宮的時候,他接見了一名俄國外交官,對方是已投靠俄羅斯的,波蘭親王恰爾托雷斯基派來的。
此人名義上是俄國外交部的特使,但實際是代表俄國皇太子,向法軍最高統帥請求,在法國-軍隊大舉圍攻塞羅茨克要塞的時候,希望能保全要塞指揮官,烏瓦洛夫伯爵的性命。
直到此時,安德魯這才回憶起來,這個烏瓦洛夫及其家族,曾在另一時空的1801年,刺殺沙皇保羅一世的宮廷政變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如果保羅一世依然是安德魯的“老大哥”,俄法兩國依然是去年那種睦鄰友好的狀態,他當然會全力阻止那一場悲劇的發生。
然而,保羅一世顯然對於日益強大的法國,有了強烈的忌憚,甚至還主動乾涉到普魯士王位繼承權,公然反對魯爾大公奧古斯特染指普魯士國王的寶座,這就是令安德魯有點惱羞成怒了。
在認真評估了保羅一世統治的俄國,以及亞曆山大執掌的俄國,自己可以私下的操作空間,以及各種利弊得失後,安德魯最終還是接受了俄國皇儲,亞曆山大的私下請求,放過那個烏瓦洛夫伯爵,以便於對方糾集反對派,繼續執行刺殺保羅一世的陰謀。
為此,安德魯忽然致信前線作戰的貝西埃爾,要求他借助勝利者臼炮的強大攻擊力,對塞羅茨克要塞進行持續轟炸的同時,暫時不要實施大規模的地麵進攻,而是等到自己來到戰場。
事實上,在烏瓦洛夫組織的第三次的突襲行動失敗後,貝西埃爾曾給予這位俄國指揮官兩封勸降信,同意在書麵上保障所有戰俘的人生與財產的安全,但無一例外的遭遇烏瓦洛夫的斷然拒絕。
第(1/3)頁
第(2/3)頁
9月10日,在安德魯抵達前線的當晚,他就指定了一名法軍參謀,帶著俄國皇儲的親筆信,去勸降塞羅茨克要塞的俄軍指揮官。
在看到亞曆山大的親筆信之後,烏瓦洛夫隨即就放棄了抵抗,他在下令打出白旗的同時,也表示願意將“完整的塞羅茨克要塞”交還給法國人。沒錯,俄軍隻會向更強大的法軍投降。
此刻,身為法軍最高統帥的安德魯,也在近衛第一軍的軍事公告上,高度讚揚了烏瓦洛夫將軍的英勇頑強,並特許這些俄國戰俘攜帶武器,自行返回到俄國駐守的布列斯特要塞。
對此,作為最高統帥副官出生的貝西埃爾,深知安德魯的脾性,壓根就不打算多問,就認真執行了這份和平協定。
那是安德魯決定賣給亞曆山大一個人情,能夠讓烏瓦洛夫可以挺起胸膛,帶著一絲若隱若現的榮耀,順利回到聖彼得堡。
毫無疑問,一名普通的俄國將軍能夠敗給“歐洲當下最偉大的征服者”,根本就不是一件令其家族與個人感到羞辱的事情。
更彆說,安德魯還在法國的軍報上,公開頌揚了烏瓦洛夫及其部下英勇頑強的精神,甚至還高度讚譽這一支俄國-軍隊,是他在戰場上見過的最為強勁的對手,的確值得法國的尊敬。
……
位於馬祖裡湖區韋納河畔的奧爾什丁(德語:阿倫施泰因),地處一片湖泊眾多的森林與草原地帶,僅在市界以內就有二十多個大小湖泊,大部分的湖泊麵積都大於1公頃。
10月上旬,在貝西埃爾近衛第一軍的護送下,安德魯統帥在奧爾什丁附近,與索漢的普魯士方麵軍,馬塞納的波蘭方麵軍會師了。
依照統帥部的命令,上述兩個方麵軍和總預備隊的司令部,以及的一半的主力部隊都在奧爾什丁,接受聯軍最高統帥安德魯的檢閱。
在此刻的法國人,還有他們的軍事盟友們,波蘭人,荷蘭人,德意誌人,瑞士人,意大利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斯洛克人,他們在各自的隊伍裡奮力的踮起腳,爭相親眼目睹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法蘭西最高統帥兼第一執政官,安德魯-弗蘭克。
第(2/3)頁
第(3/3)頁
十餘萬聯軍士兵的確看到了那位法蘭西的執政官,在那霧氣迷蒙,清風習習的早晨。他紋絲不動的屹立在不遠處的陡峭河岸。
在安德魯的身後,是法軍統帥部、總參謀部、兩個方麵軍的高級將官,以及垂手挺立,光芒四射的近衛騎兵隊。
在下麵一馬平川上隆重列隊行進的部隊,一見到身穿上校常禮服和沒有任何飾物的兩角帽的安德魯,便發出萬眾一心的歡呼聲。聲震長空,猶如禮炮齊鳴。
隨著貝西埃爾將軍的一聲令下,在下麵哢哢嚓嚓走過的,有法國團、荷蘭團、德國團、波蘭團、瑞士團、意大利團……眾目睽睽注視著一位高大挺拔的,猶如一顆大山毛櫸樹的聯軍最高統帥。
此刻,已晉升為波蘭上校的卡洛兒,正目不轉睛地盯著安德魯。他感覺生活的偉大理想真正地實現了。
作為曾經逃亡法國的波蘭難民的卡洛兒,他知道安德魯履行了曾對波蘭流亡者的諾言,帶領他們返回華沙,重建波蘭,擊敗俄國。
為了最後的諾言,安德魯統帥集結了二十多萬,來自歐洲十多個國家的軍隊,帶領他們一道出征。
在這裡,安德魯準備把全歐洲已被法國士兵解放的公民們,同熱愛“自由、民主與博愛”的革-命者,緊密連結在一起…….
/body/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