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的六月八日,全國各地的街市張燈結彩,人人皆有滿麵春風。
為慶祝我國加入南極條約的盛事,東浦鎮車水馬龍,舞龍舞獅的隊伍巡了一遍又一遍,四周群眾的喝彩聲不斷。
穿越人山人海,我終於在長街尾一間不起眼的裁縫鋪子前尋到本期的受訪者。
鋪子裡戴老花眼鏡的白頭老嫗枯瘦的手正在櫃桌上摸索,動作十分遲鈍。
作為《民眾日報》的記者,我的任務是專訪這位非遺傳承人,她的名字叫餘阿九,最擅巧手製新袍,她的製作工藝精妙絕倫,隻是逐漸沒落。
“阿婆,您好啊!”我趕忙跨門而進,把剪子遞到她手中。
“謝謝。”餘阿九臉龐笑意嫣然,“訂做旗袍嗎姑娘,喜歡什麼樣式的?”
“我是來采訪您的,阿婆。”我俯在她耳邊聲漸高。
“好。姑娘,你跟我來吧。”她愣住,點了點頭,轉身走入最裡間的庫房。
“小心腳下。”我攙扶著她的手,身後緊跟著的攝影師則準備攝像。
再次挪動本該散落在曆史塵埃的陳舊物件,餘阿九告訴我,從不敢想能活到一百零一歲的高齡。
“你等我找找,姑娘。”滿頭銀發的餘阿九顫顫巍巍地遍櫃查閱,時光輪轉,仿若當初的一瞬。
內櫃保存的全部都是百年舊物,那些隱藏在時空深處的故事,早已經無跡可尋。
“你過來看,你們是想問周先生是吧?”餘阿九淡然地抽出一張報紙,我大致掃閱,
報紙頂標上印有: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內容我知道,是魯迅先生發表的故鄉一文。
“姑娘,你大致有什麼要問的?”長達六十年,塵封的報紙重見天日,餘阿九忽然老淚縱橫,“我都還記得。”
“阿婆,您彆哭,先坐下來。”我輕聲勸慰,老人才稍稍止住哭泣。
她開始講訴當年的往事,這也是我采訪她的緣由:了解時代苦難,讓遮蓋的曆史重見天日。
時光容易把人拋,來時的路消散,隻有記憶如故。
在無儘的回想中,從前的過往如溪水緩緩流淌。
“你先等我一下。”角落處,簡易的供案一塵不染,餘阿九默默地點上香燭,怔忪良久。
我耐心等待著,總算等到她起身朝我走來。
“我還是給你先講講阿土吧,我老了,好多事情都不記得啦,但是他的事情,我總不會忘的。”餘阿九靦腆地笑了笑,
“說來,我倆和周先生打小便認識。”
故事從她口中娓娓道來,我忽然意識到,阿土此人,不僅是餘阿九南轅北轍的故知,還是她一生都未曾忘記的朱砂痣。
餘阿九的心充滿前生的回憶與悲戚。想到深埋心底的前塵過往,她蒼老的手逐漸無力,眼睛竟已緩緩合上。
或許她的靈魂還在踟躇,長達一世紀,久彆重逢,她的阿土是否還能認出她?
我的內心突然哀慟長嘯,思緒隨著故事緩慢飄向遠道。
仿佛也看見了餘阿九記憶裡的海邊少年眸光明亮,我想,大概她最終可以了卻那個夢。
我隻能深深祈禱阿婆能實現畢生夙願,而她的故事我則會一字不落地轉述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