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李青鬆都仍舊隻有那唯二的兩艘登陸飛船具備往返洛神星與深空號飛船的能力。
原本是隻有一艘的,不過發展到後期,那被拆卸的第一艘登陸飛船的零部件用不到了,於是它便又被組裝了起來,便有了兩艘。
為了確保自己不丟失這唯二的太空航行載具,李青鬆已經儘可能減少了它們的飛行次數,能不動用的就不動用,儘可能延長它們的壽命。
但就算如此,到了今天,它們也已經垂垂老矣,隻能勉強飛行了。
李青鬆在許久之前便一直計劃著發展屬於自己的航天能力,但限於基礎科技和工業力量不足,始終未能成行。此刻,基地規模和科技基礎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終於可以開始著手進行了。
在一處提前選定的空地上,大量的克隆體投入進去,沒多久,一座航天科技研究基地便已經建成。
第一次推進試驗隨之開始。
因為洛神星那與地球截然不同的環境,在洛神星上發展的航天科技注定是和地球不同的。
在地球上,要送飛船或者衛星進入太空離不了火箭。
因為火箭無法製造的太大,飛船或者衛星便也無法太大。
但在這裡,李青鬆可以直接省去火箭這一步驟,直接去製造可以從星球地表直接起飛進入太空,然後從太空直接返航的飛行載具。
同時,在地球上,飛機和飛船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一種隻能在大氣層之中飛行,一種隻能在太空飛行。
但在洛神星上,飛機和飛船則無法劃分的那麼清楚。
這兩種東西大概可以算是一種——反正都是依靠燃料燃燒生成高壓氣體噴出來,由此獲得前進動力。
動力高一些,可以掙脫洛神星引力場的,便是飛船。動力低一點,無法掙脫的,便是飛機。
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樣的。
於是,航天基地一處巨大的廠房之中,大量的甲烷和液氧被輸送到了發動機之中,點火之後,熾熱的氣體便從尾部噴射出來,巨大的動能立刻作用到了試驗台上。
這種發動機的技術起源於李青鬆早就掌握的內燃機技術。區彆僅有一個:內燃機燃燒甲烷和液氧,是用來推動活塞的,而這裡,它們燃燒生成的高壓氣體會被直接噴射出去。
做功方式雖然不同,但燃燒過程都是一樣的。
強勁的噴射持續了幾分鐘時間。看著屏幕之中的讀數,李青鬆皺了皺眉。
動力太低了,這種動力可不足以推動一艘飛船脫離星球引力場。甚至於推動一架飛機飛起來都做不到。
“必須要提升燃燒效率和規模才行。”
李青鬆暗暗想著:“可是這樣一來,溫度就會太高。我現在耐熱材料的性能恐怕頂不住。”
這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
人類世界當然有先進耐熱材料的配方,但深空號飛船的知識庫之中沒有。
深空號飛船上倒是有高性能耐熱材料,但李青鬆看過了,技術含量太高,自己造不出來。
“還是要尋找一種技術含量較低,我現在能造,但又能滿足現在需求的材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