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鬆心中一動,科研基地材料大樓之中立刻補充進了一千名克隆體。
未經任何提前訓練與學習,這新補充進來的一千名克隆體立刻便適應了科研基地的工作節奏,沒有任何障礙的融入到了現有的研發工作之中。
除了這一千名上手實操的克隆體之外,李青鬆還額外調集了約等同於3000人份額的“腦力”,投入到了對現有試驗數據的分析和未來嘗試的思考之中。
有許多工作雖然離不了人,但其實是不怎麼耗費腦力的。
就像是一名開挖掘機的克隆體,操縱一台挖掘機才能耗費多少腦力?
於是大量的腦力就空閒了下來。
閒著也是閒著,不如拿去思考材料學問題。
於是李青鬆的基地之中便有了這樣的奇景:
彆看一名克隆體是在操縱挖掘機,但同時他也在思考著最前沿、最先進的材料學問題;
彆看一名克隆體正在喂豬,但他同時也在思考著材料學問題;
哪怕是一名正在開著火車的克隆體,看起來正全神貫注的進行著火車的操縱,但其實他同樣也在思考材料學問題。
並且,如果遇到了突發情況需要全力應對,他立刻便可以停止對於材料學問題的思考,對應的思考份額或許瞬間就轉移到了另一個位於一千公裡之外,正在捆鋼筋的建築工克隆體腦袋裡。
采取這種模式,李青鬆實現了所有可控製克隆體的腦力的完全利用,絲毫不會浪費。
這種模式,李青鬆之前就已經做的很熟練了。不過此刻驟然調集一千名克隆體參與實操,額外3000份腦力參與思考,如此之大的規模,還是第一次。
實在是這個問題較為重要,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解決。
數千顆具備幾乎所有學科知識作為儲備的大腦同時對一個問題進行思考,突破很快便出現了。
添加一定比例的鎳、鎢金屬,再采取某種特殊的金屬處理工藝之後,符合李青鬆要求的耐熱金屬終於製造完成,然後快速安裝在了試驗設備上。
推進實驗再一次開始。
這一次,從發動機尾部噴射出的火焰更加明亮,更為猛烈,顯然它們的溫度和壓力都更高了。
看著屏幕之中的數據,李青鬆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一下,動力終於達標了。
製造飛行器最大的問題便在於發動機。發動機技術突破了,鐵殼子的製造更沒難度。
於是很快,一個整體呈現出半球狀,下方平麵與後方各裝備了兩個噴射口的古怪飛行器便出現在了李青鬆麵前。
“點火!”
伴隨著李青鬆的一聲命令,飛行器之中負責操縱的克隆體立刻按下了對應的按鈕。
下一刻,熾熱的火焰便從飛行器底部噴射出來,推動著這個高度達到了四米,直徑八米的半球狀飛行器緩緩升空,最終來到了距離地麵十幾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