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艘船揚帆搖櫓,集中航行在淇水河道,揮旗並呼向前。
船隻與水麵貼合,小船載粟米豆料,大船載槍、矛、箭矢軍械。
從兗州行至河內郡在汲縣十五裡外的渡口,讓河岸邊的軍吏揮旗攔下。
負責運送糧秣的崔琰有些疑惑,想開口詢問。
隻聽見岸邊傳來熟悉的聲音,呼喊道:“季珪,我奉使君令來此告知,載運糧草器械的漕船無需再向前,汲縣破城在即,船隊歇息半日,然後再直送汲縣郊外。”
崔琰行至船頭,微眯凝視岸邊看究竟何人在說話,原來是孫公祐啊。
雖說兩人皆在東郡的關太守曹署為掾吏,相知已久為故交,但也不能以私廢公。
崔琰大聲問道:“公祐可有攜帶印封文牘,若無文牘遞來對印,請恕不能聽從。”
“有,自然有。”孫乾趕緊從馬背行囊裡掏出一卷文牘,高高舉起。
崔琰遂使人放下小船,前往岸邊將印封的竹簡帶上來,拿出船艙的印泥板仔細對照。
檢查了數遍,確認沒有絲毫不對的地方,接著下令揮旗令船隊靠岸。
“季珪,我就猜你來的迅速,收到使君傳令後,我一路沿河畔駕馬,就怕沒攔住你。”孫乾笑著指崔琰說道。
崔琰清秀的臉頓時苦笑,拱手歉意道:“公祐見諒,琰承蒙使君看重,肩負大軍糧草運輸重任,兢兢業業不敢有半分疏忽。”
孫乾不在意地擺了擺手。
以使君的印綬為信,任誰都會這般謹慎,他又並非心胸狹隘之人,對此毫不介懷。
歇息半日,船隊再度起航,孫乾一行隨著前往指路,汲縣郊外一二裡處有使君規劃好的地點。
漕船到達後,靠岸邊駐停。
崔琰讓人搬運糧草和軍械,拿出文冊與孫乾等眾軍吏站在岸邊一一核對鉤稽。
水運速度快,運送的民夫和輔卒吃的都是攜帶的乾糧,粟米小麥則沒有損耗。
“小麥、稗米、粲米與苜蓿稈、豆類、芻稾、茭草,共計有九萬六千三百一十斛。”
“箭矢八萬三千支、修繕好的皮甲和紮甲五百二十三副、弓弩千七百張、刀刃三千四百把、槍矛二千一百杆。”
“其餘雜物,草藥、帛布、麻布、袍服各一船。”
崔琰邊鉤稽,邊對孫乾說道。
後勤運輸可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負責運輸的主官要麼不遇事,遇見了便是大事。
運送軍械和糧草,最怕通航河段多有淺灘與礁險,崔琰寧願把沉重的器械放在前邊抵禦風險,也好過把裝載糧秣的船艘擺前麵。
他深知青、兗二州最缺的是粟米,不是軍械。
見物資儘數交付給孫乾及岸邊搬運的輔卒,州掾吏荀攸也趕來核對完一番,崔琰這才鬆了一口氣。
然後對兩人拱手道:“荀君、公祐,琰還有重任在身,就此告辭了。”
漕船卸完糧草和軍械,他就要空船順河而下,返回濟陰和山陽郡,等待重新運輸下一批糧食。
自打他負責運送以來,不得不感歎還是水運便捷,無怪使君到處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