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兩裡之外,東府軍大軍正整軍列陣,準備進攻。
前日戰後,東府軍上下達成一致意見,要主動出擊,正麵擊潰對手,扭轉局麵。一天的準備之後,今日淩晨時分,東府軍開拔出城,抵進燕軍大營。
此戰既然決定要和燕軍決一死戰,自然不留後手,全軍出動。四萬餘東府軍馬步軍和騎兵傾巢而出,城中僅留乾餘兵馬和傷兵駐守。
對方警覺性甚高,兵馬出城之後不久,尚未全部抵達營前位置,便已經為燕軍所察覺。燕軍隨後出營列陣,速度之快超出了想象。
鑒於東府軍的數十門火炮尚未到位,李徽擔心對方會悍然發動進攻,於是思索之後便寫下戰書一封命人送交慕容垂。表麵上看,這是正麵約戰,其實是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讓慕容垂推遲進攻之舉。
李徽知道,慕容垂不是沒腦子的猛將,他善於抓住戰機發動進攻。若被他看出己方陣腳未穩,火炮尚未到位,則慕容垂可能會立刻發起攻擊。這種情況下,需要故弄玄虛,利用慕容垂愛動腦子的這一點,故意激將對手,反令對方生疑,從而爭取時間。
正因如此,才有戰書之中提及的一個時辰之約。
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博弈,為己方爭取火炮入場的時間是極為重要的。城中六十門火炮將是破擊燕軍的重器,也是實現之後作戰意圖的關鍵。所以必須要到位。
而笨重的火炮要運往戰場架設是需要時間的,大軍之所以率先出城,擺開架勢,便是為了能讓火炮後續入列架設。火炮不可能先行入場,沒有保護的炮隊會成為燕軍的首要襲擊目標,所以必須要後續在大軍的保護下入場才成。
在得到了慕容垂的回信之後,李徽大笑不已。慕容垂果然上當了。跟這種老江湖打交道,不花點心眼是不行的。不過李徽也明白,燕軍一方也需要時間安排兵馬,倒也不是一味的愚蠢。對方八九萬兵馬的調度,那是需要大量的時間的,這就叫做各取所需。
六十餘門火炮在大量士兵和畜力的運送之下抵達戰場。按照常理而言,火炮當布置在陣後位置,避免暴露在外。但是李徽下達的命令卻不同,他下令將火炮前出,運送到陣前位置開始布置。
這麼做看似有些瘋狂,但這正是因為這些火炮的射程絕大多數都是是七八百步的射程,少量重炮可及遠兩裡開外的緣故。要發揮這些火炮的性能,便必須要距離對方主陣足夠近,才能更好的殺傷敵人。
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利用這些火炮作為誘餌,逼得對方率先發起衝鋒。
雖說此次是正麵決戰,按照常規戰法而言,誰率先發起衝鋒的一方是占據優勢的。但是東府軍因為擁有強力的火器和狙擊手段,且人數占據劣勢。所以逼著對方率先進攻反而是最佳策略。這些火炮一旦開火,對方陣型遭受打擊之後,反而會迫使他們儘快發起進攻,以衝散對方陣型,避免被動挨打。
這便是遠程火器的另一優勢,一旦兩軍對壘,可令對方不得不采取主動進攻的態勢,避免被動挨炸的情形。
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雙方陣前兵馬不斷集結,不斷調動,大戰的氣氛越發濃厚,空氣中都彌漫著肅殺緊張的氣氛。
第(1/3)頁
第(2/3)頁
此刻若是俯瞰戰場,可見在距離臨沂城三裡之外的大片荒野之上,雙方兵馬相隔兩裡的距離,擺出綿延十幾裡,陣前寬度長達五裡的作戰陣型。
東府軍一方的陣型是方型大陣,最前方是弓箭手火銃手投擲手長槍手組成的前陣。值得一提的是,前陣中間有數百輛大車藏匿弓箭手之後,這些大車上裝滿泥石,所有大車的輪子都已經卸下,形成一道鬆散的工事牆體。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便是作為阻擋和工事之用。看上去像是補給車輛,實則是阻攔之物。在對方發起衝鋒之時,這些車體將是有效阻敵的人為地形的障礙。
前陣其後便是六十門火炮陣地。六十門火炮相隔二十步一字排開,綿延兩裡之寬,將正麵交戰的麵積覆蓋了一半有餘。
再往後便是步兵其他兵種的兵馬。盾兵,刀兵,斧兵,戈兵等各種兵種混合編隊隨時突前作戰。
在陣型的兩側側翼後方,是東府軍的兩支騎兵兵馬,各有六乾騎兵的兩支騎兵被擺在隊伍後方的意圖,顯然是不肯先以騎兵進攻的意思。
而燕軍一方,則是錐形進攻大陣型。近八萬兵馬分布在方圓七八裡的燕軍前營位置,前方三陣皆為騎兵,數量高達三萬餘騎。後方步兵逶迤隨之,鋪天蓋地。
從陣型上和兵種分布來看,燕軍顯然是進攻陣型。騎兵當先,步兵跟從,正是衝陣之姿。
此時此刻,兩軍集結的兵馬超過了十三萬之眾,遍布山野之間。這場大規模的正麵交戰的規模,雖兵馬數量比不過當年秦軍同北府軍的淮南大戰,但是其武器裝備,兵馬的戰鬥力以及戰場的密集度都已經超過了那次大戰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