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應龍說道:“愚弟知道,兵部譚部堂現在最大的事就是改革驛站遞傳。”
蘇峰哈哈一笑,“沒錯了。我國朝現在上下最忙的事就是改革。
張相在大刀闊斧改官製,改財稅。胡相在完善陸海軍改革。趙相在改革監察和司理。
譚部堂也在忙,忙著改革驛站遞傳,改各地衛所。”
“譚部堂的驛站遞傳改革,愚弟是知道的,順天府也出麵協調過京畿地麵上的驛站遞傳改革。
兵部這次改革,力度很大啊,可以說是改得麵目全非,要是在以前,都察院和清流們,肯定會跳出來指手畫腳。”
蘇峰嗬嗬一笑:“那是當然的。
那些清流正事做不了,指摘彆人錯處卻是一等一的能手。隻是朝堂上幾經風波,這些以務虛空諫為能的清流們,被橫掃一空。剩下的也多半不敢出聲了。”
事關朝堂黨爭,兩人點到為止,繼續說起兵部改革驛站遞傳之事。
“蘇兄,愚弟的順天府給兵部幫忙不多,也不知道譚部堂的改革到底是個什麼章程?你去幫忙這麼多日子,應該知道些,能不能指教下愚弟?”
蘇峰看了一眼潘應龍。
你以為人家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人家這就是勇於任事的能臣做事風格。
政事事事關心,哪怕不是本職政事,也會想法去了解清楚。
人家不是多管閒事,人家是胸懷大誌,腹有良謀,以安邦定國為己任。
“哈哈,潘兄客氣了,談不上什麼指教,我姑且說一說。”
潘應龍用公筷給蘇峰夾了些菜,又給他滿上一杯酒。
“蘇兄,不著急,我們慢慢聊,邊吃邊聊。”
難怪皇上如此器重他,懷才不傲,有誌不躁,三十歲出頭就有宰執之風。
朝廷有傳聞,湖廣總督王一鶚和順天府少尹潘應龍是皇上重點培養,好接胡宗憲和張居正兩位的任,未來的左右兩相。
果真不是空穴來風啊!
“酒逢知己千杯少,飯遇良友不餓肚啊。”蘇峰心裡結交之心更灼熱了,“潘老弟,我們邊吃邊聊。
在下台甫百成,潘老弟叫我一聲百成即可。”
“百成兄,你叫我鳳梧即可。”
“鳳梧,來,我們痛飲一杯。”
“好,百成兄,來,乾杯!”
兩人同飲一杯,關係無形中更近了一步。
又吃了兩口菜,蘇峰拿起手巾,把嘴巴輕輕地抹了抹,開口說起兵部的事。
“現在兵部有兩件大事,一是衛所,二是驛傳。
衛所部分官兵被鎮衛軍調走,部分歸為營衛軍,其餘的守著土地陸續改為農墾公司和農場牧場,大勢已定,沒有什麼波折。
驛傳改革,張相主持下最先是廢除驛符和勘合製,官吏出公差使用驛站,全部實際掛賬製,以身照、出差駕貼為憑證,畫押記賬,驛站每月上報到兵部車駕司,車駕司再轉給戶部。
戶部再與各部門對賬核銷。
製度是不錯,可是耗時久矣,前期全靠兵部車駕司墊付貼補。全國水陸驛站一千九百三十六個,兵部墊付也是墊付得十分辛苦。”
潘應龍點點頭,“國朝驛傳分驛站、急遞和轉運三部分。以驛站為骨架,急遞和轉運為血肉。
國朝初年,驛站以驛符為憑,不幾年驛製崩壞,公差官吏肆意使用驛站車馬、驛夫,無視國律限定。
非奉公差的官員,狐假虎威,也隨意使用驛站,到驛站隨意吃喝,還敲詐旅費。
驛站開支急劇增加。
嘉靖年整飭驛製,改驛符為勘合,注明使用驛站人員的姓名、職務、所去之處、往返日期、車馬數量等。
不想才幾年,兵部、巡、按濫發勘合,姓名等一乾內容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改寫。
勘合不僅可以官員任意使用,還以禮物贈與他人,一些官員借機利用勘合牟利。
到了嘉靖末年,驛製確實到了該改的地步。”
潘應龍起身給蘇峰倒酒,也給自己滿上。
蘇峰食指叩響,津津有味的聽著。
能臣就是這樣,肚子裡裝的全是國事政務,信手拈來。
潘應龍舉起酒杯,與蘇峰飲了半杯,吃了兩口菜,繼續往下說。
“嘉靖四十五年,張相上過一份奏章,內有他任山東巡撫時,勘查到的濟南府大驛譚城馬驛的開銷用度賬目。
譚城驛內有旱夫六十人,需銀子四百三十二兩;廚子六名,工錢為四十兩二錢;號衣,即驛站吏員的統一服裝,為三兩六錢。
配有四十五匹馬,每匹馬草料需耗三十兩銀子,則總計一千三百五十兩;還有供應銀二百四十餘兩。譚城驛合計一年要耗費銀兩千零六十五兩。
這些費用誰來承擔?濟南府的百姓們分攤。
濟南府有多少個驛站?
除了譚城馬驛,還有齊河縣的晏城馬驛,禹城縣的劉普馬驛,長河縣的東北置馬驛和崮山馬驛,肥城縣的五寧馬驛,章丘縣的龍山鎮馬驛、章丘馬驛、青陽店馬驛,鄒平縣的安寧村馬驛,長山縣的白山馬驛,齊東縣的趙奉馬驛。
合計十二個馬驛,其它十一家驛站都比譚城驛小,但每年耗費也不小,估算平均在一千五百兩銀子,濟南府一年驛站開支為一萬八千五百六十五兩。”
潘應龍嘴裡說著,右手食指沾著茶杯的水,在桌麵上寫寫畫畫,算出和數來。
蘇峰看著潘應龍不斷劃動的手指頭,目怔口呆,
此子恐怖如斯!
這麼多名字,這麼多數字,他都記在腦子裡,然後隨口一說就念了出來。
難怪他有宰相之姿,相比之下我這個鎮撫使還真是撞大運撞來的。
人跟人真是沒法比。
“這麼多銀子朝廷是不會出的,最後還是要落到濟南府百姓們的頭上。
張相叫兵部做了一個統計,隆慶三年,我朝所有驛站耗銀錢二百七十三萬餘兩。其中包括驛站修葺維護、日常開支、車馬購置飼養、驛夫報酬。
這筆帳,都一年了還掛在兵部賬上。當前隻有三分之一的中樞和地方衙門跟戶部核對賬目,認可他們官吏公差在驛站所耗費的錢糧。
還有三分之二在來回地扯皮,扯得好脾氣的譚公都發了火,拍著桌子說再不核對好,就直接從各衙門在戶部的賬戶上扣了。”
蘇峰笑了,“這些衙門推諉扯皮都習慣了,遇到什麼事,先丟到一邊三四個月,等上麵三催五催,這才拿起來,然後衙門各科之間來回地轉一圈,又是三四個月過去。
這幫孫子,我太熟悉了,都是這麼做事的。”
潘應龍也笑了,“百成兄說的沒錯。尤其是地方衙門,如此做事已經上百年了,積弊難改,朝廷三令五申是不行。
隻能一省一省的想辦法,現在風氣糾正得比較好的是江蘇、山西、陝西、遼寧、兩廣、湖廣、浙江和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