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山本右京也沒有任何的猶豫,拿起千斤頂就等候在維修車位的前方,這也是他對於張一飛車技的信任。
等待過程中,山本右京還是沒忍住問了一句:“導師,真的確定換超軟胎嗎?”
“沒錯,就是超軟胎,賽道租用時間剩下不多,人手不夠就動作快一點。”
科塞爾催促了一句,絲毫沒有在意輪胎方麵的問題。
要知道正式1進站換胎,有著高達17人的技師團隊服務,每個輪胎都是三名技師協同合作,才能做到在短短2秒鐘時間內,換好四個輪胎讓車手出站繼續比賽。
而現在張一飛的團隊,加上山本右京這個本應該在策略組的數據分析師湊數,滿打滿算也隻有三個人,人數上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雖然試跑並不像是正式比賽那樣,講究一個爭分奪秒,但賽道租用時間依然是有限製的,接下來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科塞爾還想試驗一下,超軟胎在馬尼庫爾賽道上的磨損程度。
聽到導師這句話,山本右京的疑問隻能壓在心底了,超軟胎在目前的方程式賽事中,使用的頻率其實並不是很大,因為受限於橡膠工藝發展,超軟胎實在是太不耐磨了。
隻有在一些慢速多彎的賽道,需要極其強大的抓地力支持,才會使用到超軟胎這種輪胎類型。比如說1大獎賽裡麵的摩洛哥站、匈牙利站等等。
這些賽道都有自己顯著的特點,摩洛哥站是因為用現成的街道,路窄彎多速度不快,需要極其強大的抓地力,才能保證賽車的高速行駛。
匈牙利站就是另外一種特色,那就是路爛、路臟!當然,這種爛跟臟都是相對於其他賽道來說的,不是平常理解中的那種爛路。
第(2/3)頁
第(3/3)頁
馬尼庫爾賽道跟摩洛哥以及匈牙利的情況都不同,它依然是標準的方程式賽道,隻是設計上的中低速而已。並且慢速彎隻是占據了賽道的百分之七十,並不是全部。
超軟胎低速狀態下的磨損還能接受,一旦超過了200,磨損速度將會急速增加。
可能就隻跑了十來圈,輪胎就已經磨損很嚴重,並且因為輪胎高溫會導致橡膠顆粒化,將進一步降低賽車的抓地力。
就目前尼庫爾賽道的長度來說,半個小時賽程,應該是22圈到23圈上麵結束,具體多少圈是要看賽事組委會決定。
但無論是22圈、還是23圈,都已經過了超軟胎的抓地力峰值,甚至最後幾圈輪胎會出現磨平的風險。
在山本右京看來,張一飛的圈速成績已經足夠好了,導師要換上超軟胎,難道說他想在正賽中,用這種雙刃劍的方式再次挑戰嗎?
就在山本右京內心裡麵充滿疑問跟不解的時候,張一飛的賽車已經開進了維修通道。
耳旁聽著雷諾賽車的發動機轟鳴,感受著80速度朝自己“撞”過來的賽車,山本右京內心裡麵還是有點緊張的。
張一飛看到維修站這個架勢,瞬間也明白科塞爾沒打算用以前那種普通換胎方式,而是打算用1模式來換胎。
說實話,這種換胎方式張一飛之前也隻是在電視上看過,哪怕自己成為了方程式車手,都沒有享受過這種待遇。
他看著越來越近的車位,然後一腳急刹下去,雷諾賽車精準的停在車位上,距離站在前方的山本右京,距離可以用厘米來計算。
山本右京的動作很快,直接把千斤頂給鏟進賽車前部,然後把整輛車升高大概50。側邊的阿虎也是拿著氣動扳手,用最快的速度把輪胎卸下來,旁邊的誌哥默契配合,把新輪胎給裝上去,整個過程都不到五秒。
一個輪胎五秒,四個輪胎差不多就是二十秒,這對於1換輪胎兩秒左右的時間,十倍差距自然是非常驚人的。
但要知道,正式1技術團隊裡麵,一個輪胎需要三名技師配合換胎,阿虎跟誌哥隻有兩個人,還要不斷移動換四個,五秒時間已經算是很不錯的速度了。
就以他們目前的效率跟速度,立足於3或者3000車隊的技師團隊,已經沒有多大的問題。可以說這一段時間的進步,不隻是張一飛一個人。麵對“高壓”狀態,阿虎跟誌哥的進步速度同樣不慢!
換輪胎的過程中,張一飛自然也是看到了輪胎上麵的紅色超軟胎標誌,於是開口問道:“科塞爾,接下來用超軟胎嗎?”
“沒錯。”
科塞爾的回答依然簡潔乾脆,沒有給張一飛任何解釋。
“但是超軟胎的磨損非常快,馬尼庫爾賽道不適合吧?”
“適不適合要跑過才知道,準備出發吧。”
還是那句老話,衝出賽道也死不了,反正先試試再說。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