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在國內賣好,完全就是正策保護下的孩子。
你就不說其它的,燃油車有購置稅,新能源車沒有。
僅這一條,多少人在選車的時候都選擇了新能源。
更不要說其它的那些補貼,可以說上麵為了扶持新能源的發展。
那是每年至少要犧牲大幾千億稅收的。
這種情況下跑贏那些所謂的合資車,並不是新能源真的有多好,僅僅隻是因為它享受了太多優惠正策罷了。
去了海外就不同了。
那才是真正的參與全球競爭,跟那些百年車企同步pk。
沒有了所謂的愛國情懷,還能在銷量上麵跟特斯拉保持一致。
甚至超越豐田本田,那才叫真正的優秀。
陳平生一直以來的目標都是如此,所以他從不在國內搞什麼吹噓大會,更不會刻意宣傳自己的那點成績。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
因為他知道,現在的這一切遠遠還不夠。
本來他也打算晚兩年再開始全球化的,但今年特斯拉的股價漲幅,讓他準備將這個計劃提前了。
而且最關鍵的還是,固態電池那邊已經有了核心突破。
預計最多再有三到五年,一定能實現大麵積生產。
並將這種技術徹底商業化。
這才是他想要擴張海外超級工廠的底氣跟原因。
關鍵還是特斯拉漲得太猛了,讓他完全有錢實現自己的想法。
特斯拉在進入國內之前,那都是半死不活,搖搖欲墜的那一種。
還是魔都超級工廠竣工之後,才徹底將它帶飛。
可見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到底有多殘酷。
他這確定出海戰略,等於是給了所有人一層巨大的壓力。
騰飛新能源想要在國內當第一,那絕對隻是時間問題。
海外就不同了,硬拚刺刀才能贏。
陳平生安排張啟明去談海外建廠事宜,他以前就是寶馬的高級副總裁。
這事由他去做最合適,而第一座超級工廠的選址肯定要安排在發達國家。
選到北美無疑是最合適的。
隻等那邊確定好之後,他大概會投資一百五十億到兩百億之間。
海外工廠跟國內工廠最大不同,那就是人工貴,不加班。
稍微讓他們加加班,立馬就能抬出工會跟你談判。
國內很多老板過去之後,還在想方設法的用國內這套。
結果就是被罰得懷疑人生。
要說國內最大的產業鏈優勢,那就是人工費低。
低到什麼程度呢?
同樣的上班時間,我們這邊的人隻有彆人一小半的工資。
早期這麼發展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畢竟太多人要吃飯,有一份工作不容易。
現在就不同了,想要參與全球競爭,如果還是用人工費低這一點優勢。
那會遭到大部分地方的排斥。
原因很簡單,同樣的一個工人,你一天上班12個小時隻拿六千工資。
彆人上班八個小時都要拿一萬以上。
成本這塊那肯定拚不過你,甚至可以說差距巨大。
既然大家不在一個成本上麵競爭,那就反傾銷好了。
啥意思呢?
直接禁止你那些低價貨流入它們國家,用各種各樣的正策來保護本土企業。
造車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去了海外,那就隻能遵守彆人的遊戲規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