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這麼早就到家了?”
“座談會的飯我沒吃,直接打車回了。”
“你彆回了,被他們看到伱就跑不了。趕緊來你舅家!”
掛了電話,張潮趕忙利用熟悉地形之便,鑽小巷繞小路,一路到了登雲路另一邊的舅舅家。
父母早就在門口等著了,一見張潮就把他拉進了屋子裡。
放下包,張潮還處於發懵的狀態,問道:“這到底怎麼回事?”
張潮父親歎了口氣,答道:“還不是你那個小說《你的名字》搞出來的事!”
“?”
接著張潮父親解釋了半天,他才明白怎麼回事。
之前陸金波告訴他“《青年》賣瘋了”不是個修辭手法,而是對事實的描述。如果說《花城》因為《少年的巴比倫》而熱銷,隻是一場“美麗的誤會”——那麼《你的名字》對這個時代十六七歲到二十出頭的青少年來,就是一發入魂的精準狙擊。
這部小說從想象力、語言、情感、人物……包括那個讓人意猶未儘的圓滿結局,每一點都撓到了他們的癢處,每一點撓的力度都恰到好處。
這個時間段,青春愛情小說要麼是愛而不得的苦,要麼是“明媚憂傷”的澀,要麼就是齁得發膩的甜,而《你的名字》用一場屬於少年的盛大的奇幻冒險,為“怎樣才是完美的青春與愛情”做了一個明亮的注腳。
這段時間的《青年》脫銷的速度比3個月前的《花城》還要恐怖。
而7月20日《燕京卡通》以封麵推薦的形式開始了《你的名字》漫畫版的連載,一口氣就登了30頁。夏答秀美、清俊的畫風與《你的名字》相輔相成,同樣引發了熱銷。
在《你的名字》前,《燕京卡通》作為地域性極強的漫畫雜誌,很少能過長江。但是7月號發行3天以後,就接到了大量來自南方的增訂電話。
這些信息對張潮來說基本是被蒙在鼓裡的。因為這段時間他不是上課,就是寫作,為了提高效率,他不僅謝絕了所有采訪,而且刻意不去看、不去搜有關自己的信息,避免影響情緒。
“那之前小說也賣的好啊,怎麼沒這樣?”
“不知道哪個缺了大德的旅行社,發現你小說裡很多場景就是用的咱們家和附近的房子,就開始搞宣傳,把到咱們家參觀搭進長福旅遊產品裡做了其中一個項目。
這不是正放暑假嗎,你是不知道,多少學生跑過來看。好多還要敲敲門問你在不在家。我和你媽最近這段時間時不時就要過來你舅這邊避一避。”
張潮聽得頭都大了。
這時候母親走過來了,端著一盤剛切好的西瓜,說道:“我看啊,你這小說寫得越好,咱們家就越熱鬨。跑不掉的!”神色既憂愁,又驕傲。
張潮隻能先吃兩口西瓜解解心煩。
母親道:“你也彆著急,放完暑假就好了嘛。”
父親道:“你等著……”說完去了裡屋,不一會吃力地抱著大大一個紙箱出來。
“這是?”
“都是同事孩子買你的書、雜誌,拜托我讓你給簽下名。不多,就200來本,後麵還有一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