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話劇和電影中間,有十五分鐘的休息時間,既讓觀眾緩緩情緒、上上廁所,也讓劇社收拾一下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
等觀眾都重新落座了,舞台上的幕布前已經落下一塊巨大的銀幕。燈光旋即暗下,電影的音樂聲響起。
平心而論,《少年如你》確實是一部好電影。但是有《窩頭會館》珠玉在前,觀眾的情緒已經被宣泄過一次了;
加上戲劇的現場衝擊力又天然比電影更強,所以《少年如你》放映完後,並沒有出現山呼海嘯般的掌聲。
不過總體來說,也算十分熱烈了。畢竟電影的題材和校園生活結合得比較緊密,燕大的學霸們雖然普遍缺乏被霸淩的生**驗,但是與同齡人還是能共情的。
《少年如你》劇組,還有林兆華導演,都被請到了舞台上。
最中間的幾個位置,坐著張潮、張艾佳和林兆華,就連電影主演周訊、張震都要靠邊坐。誰讓這是他的主場。
在談完了創作觀念以後,本來窩在角落裡的於華被學生們發現,大家起著哄拱他發言。
於華接過話筒,隻問了一個問題:“《窩頭會館》,什麼時候來燕師大演一場?”
劇院的氣氛頓時就歡樂起來。這次“演&映聯排”活動,一直持續到6點半,才在大家戀戀不舍的挽留中落下了帷幕。
張潮也真正成了燕大裡的名人。
之前大部分同學也就是聽說學校裡多了這麼一號人,特招啊、出書啊、首富啊,都屬於校園傳說一類。
現在終於對他的才華有了一個具體的認識。
第二天張潮去食堂打飯,終於又感受到當初長福三中裡的注目禮;平時上課,也不時有人拿著他出版的來讓他簽名。
不過還好,不到一個星期就是勞動節假期了。
2005年的五一要放7天假,是名副其實的長假,而不是“小長假”。
《少年如你》劇組本來要抓著張潮跑路演。但是張潮4月30日晚上,就和自己的老師於華,以及“作家研究生班”的同學們,登上飛機,一路潤去了羊城。
花城社邀請他這個“金牌作家”以及其他不夠“金牌”的作家,來羊城采風。
各種采風活動本來就屬於各個出版社給關係好的作家發的福利,拉攏關係,搜集寫作素材是次要的,旅遊是主要。
花城社的蕭建國和朱妍玲,都感覺到自從去年的滬上書展以後,張潮明顯對他們冷淡了許多。
為了與張潮“重燃愛火”,這次花城社下了血本,不僅邀請了整個“作家研究生班”的學生和老師於華,而且在行程中安排了1天的港島遊。
這樣整個采風團的規模,就來到了近30人。
除了幾個要回家的同學以外,其他人基本都來了。張潮看他們這麼大的誠意,也隻能跟著來了。
采風第1天,主要是遊覽羊城市內的名勝古跡和革命遺址。作為近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城市,羊城的各種名人故居和歐式老建築,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第1天晚上,花城社還專門安排大家去看了《少年如你》。張潮也不得不在一個半月時間裡,第三次看了這部電影。
不過令他感到高興的是,羊城影院裡《少年如你》的上座情況非常不錯,晚上7點半的黃金場次,影廳基本都坐滿了。
從入場的人流看,《少年如你》的票房,明顯要比同期上映的凱奇《國家寶藏》更為火爆。
觀影這也以青少年為主,不少都是一群同學成群結隊地來,也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
張潮鬆了一口氣,這個檔期選擇果然沒錯。
第2天,大家一早就被叫醒了——今天要坐通關巴士,前往港島。這也是行程當中,大家最期待的一個。
不過張潮卻沒有跟去,他不僅前幾個月剛去過,上一世在深城更沒少去,而且也沒有幫親友采購奶粉、美妝、數碼產品、保健藥……的任務,自然更想在酒店裡多睡一會兒。
為了避免花城社的人囉嗦,他就沒把通行證帶來。
等到所有人走後,張潮一個回籠覺睡到10點鐘才起床洗漱,然後穿著大短褲、屐著人字拖,打了個車,去泮溪吃早茶。
點了一籠蝦餃、一籠鳳爪、一例燒鵝,又點了羅漢果茶,張潮開始享受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早晨。
在這裡,沒有人認識他。他也不需要寫、寫劇本,不需要審核稿件,不需要和或近或疏的人們溝通和應酬,甚至不需要說話,點菜都隻要在菜單上勾兩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