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這篇文章盛讚了張潮推出《青春派》雜誌時,創新性引入了有彆於傳統雜誌的運營思維,又創造了一個期刊銷售的傳奇。
【《青春派》在形式上極儘創新之能事的同時,內容上卻保持了的純粹性。】
【重視雜誌的“外在美”,不是向市場獻媚,而是引導更多青少年讀者走進殿堂。】
【張潮,毫無疑問是當年文壇青年一代的領軍人物!】
這算是官方給蓋章認證了?
張潮下課就給趙常田打了個電話。電話那頭,趙常田的聲音喜氣洋洋的:“張潮,《青春派》創刊號已經賣了40萬份了。”
張潮現在不太關心銷量,而是問道:“《人民日報》今天寫我的那篇文章,您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趙常田一愣,道:“什麼文章?”
張潮把事情一說,趙常田也深感意外,通常這種文章事先都要和本人通氣。他答應張潮,幫他打聽一下。
《青春派》的出現,給小四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
小四的《島嶼》並不算常規期刊,更像是打著雜誌名義出版的文集,一年都出不了兩期。
《島嶼》最大的意義在於給後麵他要推出的雜誌和作者定調!
就好像大部分汽車品牌,真正賺錢的,都是走量的平價、廉價車型,但他們哪怕虧本,也還是要推出一兩款高端車型,在其上集中品牌的所有技術資源和宣傳資源。
但是《青春派》卻改變了國內青春主流市場的生態。張潮正在用一種很新穎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重塑著青少年讀者的口味。
那就是小四一直追求卻不可得的“高級感”!
就好像80年代,大字不認識幾個的盲流青年,也要在襯衫的胸袋上彆一支鋼筆一樣。
花5塊9買一本《青春派》,貼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封麵,既可以在朋友間開開心心地傳閱,甚至可以大大方方地放在桌麵上,不擔心被父母罵。
這都是拜張潮這個主編所致。沒有韓涵的叛逆姿態,也不像小四一眼非主流,一路走來整體上都是陽光正麵的有為青年形象。
這種認識,在《人民日報》正麵報道了張潮以後,達到了頂峰。
所以這種“高級感”,不是小四用慣用的套路——淒美而扭曲的愛情故事、大量奢侈品的名詞堆砌、華麗浮誇的修辭,能夠模仿得來的。
小四意識到自己不改變,就會被這個市場拋棄。
原先聚攏在他旗下的青年作家們,也出現了人心不穩的跡象。他們本來就不是牢固的協議關係,隻是鬆散的聯盟,看在小四能包裝他們的份上才願意給他供稿的。
現在看來,張潮好像是更好的選擇?
但是小四是什麼人?原時空中80後作家群裡,論起市場嗅覺、商業頭腦和執行力,他排第二絕對沒有人敢把自己排第一。
他很快找到手下的大將洛洛等人,交代道:“《最》係列雜誌的內容、風格要大改!我們現在開始做新的企劃,之前的全部推翻!”
然後又交代道:“給《青春派》供稿的作者,每一個都給我挖出來,全部聯係過去,問他們願不願意給我們供稿。
張潮給他們的稿費是多少,我們可以翻倍。”
張潮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小四視為此生最大的敵人,他此刻正開車飛馳在五環路上。
今天下午隻有一節課,3點半就下課了。張潮原本打算去一趟潘家園那邊,和馬伯慵確定一下《青春派》第二期的稿件,順便再碼點《大醫》。
但是車打著火以後,張潮還是很誠實地把方向盤往天通苑的方向擰。
張潮腦海裡又劃過昨晚的畫麵:
漆黑的房間裡,雪白的肌膚如綢緞,隨著潮水的漲落,一會兒披拂在客廳的沙發上,一會兒又搖曳在臥室的床邊。窗戶不時被晚歸的車燈點亮,驚鴻一瞥中,不是迷醉的眼神,就是嫣紅的嘴唇。
一開始時聲音極小,就好像有人在敞開的窗戶前觀賞凝遠的暮色時發出的輕歎;但不久以後,漸漸就清亮而高亢,驚破了遮月的雲,卻羞得星星藏了起來。
“這該死的墮落的年輕的身體!”張潮罵了自己一句,順便把油門又踩深了一點。
不過半個小時,張潮就按響了宋嘉房間的門鈴。她似乎早知道他要來,絲毫沒有訝異,任由這個小她幾歲的弟弟將她攔腰抱起……
第二天,天通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