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是指主動進擊對手,是交手的基本類型之一。
進攻是消滅對手的主要手段,對交手的起始、發展和結局,都具有重大影響。
正因如此,很多時候有些人會有一些片麵的認識,認為進攻是積極的,而防禦是消極的,要想取得勝利,往往更加關注的是進攻而容易忽視防禦的重要性。
不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其目的都是為了戰勝對方。
實戰中往往是“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與守是辯證的統一,進攻是防禦的轉機,防禦是準備進攻的手段,兩者都是為了在交手中取勝。
古今中外的交手中,由於過於注重進攻而忽視防守,在優勢情況下大意輸掉並不鮮見。
在己方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不能一味退卻,被動防守,而應采取積極防禦的態度,主動尋找戰機,以攻為守,奪取防禦戰的勝利
在己方處於優勢的情況下,適當的守勢有時要比一味進攻取得的戰果更大,它可以保全自己,並以較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用小的代價去換取大的利益,或者用較小的付出換取更大的回報,此為以小易大!
用小的代價去換取大的利益,或者用較小的付出換取更大的回報。
但是,如果這種交換隻是單方麵的占有和掠奪,那麼這種行為就是不可持續的,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和不滿。
適度露出破綻喚出對手的底牌,是可取的!不能逾矩!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
此乃擊西實東,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製勝的一種戰術。
“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以歙而應之以張,將欲西而示之以東……”
所以,用兵之道,示以柔而迎之以剛強,表示軟弱而坐上強,為的用款而應之以張,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
所謂鬥力,即攻守兼備,把握時機,避實就虛、出其不意、出奇製勝。
鬥力,本就指戰鬥力,踏入鬥力,已經算得上入格了!
實力的體現從七品便開始嶄露頭角,天差地彆,八品九品實力確實相差無幾,沒有多大區彆。
能達到七品之人,五一不是與靈氣契合度達到一個境界,靈器願意接納你。
很多人終身不能踏入七品,天賦有限,被靈氣淘汰了,不被選擇,隻能在八品境界停留。
想到這,李懷禎回憶起攻城戰的情景——攻城
一方推著衝車,拚命地攻擊著對方的城門,而守城方也拚命地派兵抵住城門,並用銅鐵將城門加固,用儘各種方法防止敵人入城。一旦城門被攻破,城池一般也就陷落了。
古代戰爭中,城門的確是城池防禦薄弱的地方。不管是用雲梯攻城,還是用樓車攻城,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開啟城門。
很多人會感到奇怪:既然城門是敵方進攻的突破口,守軍為何不直接將城門堵死?
許多人之所以會問這種問題,是因為不了解到底什麼是古代守城戰,也不懂究極守城到底是怎麼守城的。
必須認識到一點,那就是城牆不僅具有防禦功能,同時也具有反擊的功能。
守城戰中,守城一方絕不隻是站在城牆上對著敵軍猛射,而是手持銳利的兵器,時刻等在城牆邊,隻等將官一聲令下,就會從城門中殺出,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或許有人會問,有城牆作為依靠,為何還要殺出城,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但是事實上是不殺出城,那才真是自討苦吃。對於缺乏反擊能力的守城方,攻城者至少有一萬種方法玩死他們。
若守城方沒有反擊能力,戰爭主動權就會掌握在敵軍手中,敵方便會用各種方式攻破城池。
為了提升反擊能力,守城方不僅不能封住城,而且還應該開啟更多城門,讓敵軍搞不清守軍會從哪道城門中殺出來。
若守城方真的堵死城門,那攻城方可就真樂壞了。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對於任何人,進行殘酷的攻城戰本來就是下下之策。城池之所以必須攻破,正是為了防止守軍從城中殺出,威脅己方的後路。
若守軍自己把城門封死,也就斷絕了他們出城反擊的能力。
於是,攻城方隻需用少數部隊困住城池,主力就可以去攻打其他地方,那樣的話城池也就形同虛設了。
在敵人的圍攻下,守城方既殺不出去,己方的支援物資也很難從城門中運進來,那樣做可真就是坐以待斃了。
所以,守城戰的正確方式就是背城而戰。
守軍在城牆弓箭手的掩護下,對敵軍血戰,而城內預備隊時刻準備出擊,支援自己的袍澤。若守城方隻知在城頭射箭,甚至腦殘到把城門堵死,那城池被破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說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進攻是作戰的最高原則,是獲得勝利的唯一途徑,一切不以進攻為最終目的的防禦都是無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