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農村人最重要的一項技能,是打墼。
墼子,就是土坯。
在解放初期,農村很少有蓋得起磚瓦房的,基本上還是以草頂土房子為主。所以墼子是農村最重要的建築材料,砌牆、蓋房、箍窯、盤炕、泥灶台都要用它。
做墼子的地方,不在院子裡,而是在屯子東頭的土窯那兒。
現在是冬天,做完了墼子不好曬乾,放在土窯裡麵,燒柴火烘一晚上,第二天就乾硬乾硬的,直接就能用來盤炕。
牛百歲把黃土堆成小堆,中間挖個坑,加上草木灰和乾草碎,再添上水,脫了鞋就進去踩,幾個老頭也把鞋踢到旁邊,跟著進去踩泥。
留一個拿了鐵鍬守在一旁查漏補缺,水多了添土,土多了加水。
幾個老頭在泥裡麵一邊踩,一邊唱起了打夯歌。
牛百歲開了個頭,唱道:“鄉親們呐,加把勁啊!”
旁邊老頭接著下一句:“加把勁呀!喲嗬嗨!”
“咱們幾個一起踩呀!”
“一起踩呀!喲嗬嗨!”
“邊邊角角都踩到呀!”
“都踩到呀!喲嗬嗨!”
“小心踩到你的腳呀!”
“小心點啊踩不到呀!”
“……”
踩的人開心,唱的人起勁,在一旁鏟土的林川也笑著笑著,紅了眼眶。
回到這個年代,他明顯地感覺到,每個人都有一股子很特彆的精氣神。
雖然生活艱苦,但人人心裡有勁兒。
黃泥攪和得差不多了,老頭們開始打墼。
打墼的工具就是模具和杵子。模具是四根長木條組成的方形木框,四個角用榫卯結構套在一起,可以打開一邊的木條。杵子用來夯實墼子,通常是一根木棍鑲嵌在一塊方方正正的石頭上,像是一柄石錘。
老輩子打墼有個口頭禪,叫“三鍁九杵子,二十四個腳底子”。
找個平整的地方擺上模具,在裡麵添上三鍁濕土,然後右腳從前往後,在濕土中間踩出一條渠,接著人站上去,把兩邊的土往中間踩,邊踩還要邊撥拉。然後用杵子杵平整,腳跟在模具四角跺一跺,打開模具,墼子就做成了。
做完墼子,老頭們累得夠嗆。
大老遠的,周來順推著一個小車,晃晃悠悠往這裡趕。
小車上放了個大盆,裡麵還是熱騰騰的骨頭湯。
王紅英又去隔壁拿肉換了點苞米麵,貼了香噴噴的餅子。
一口餅子一口熱湯,湯裡還有燉的爛爛糊糊的野豬肉,這樣的待遇上哪找?
就算老頭們的親兒子親閨女,也沒有這麼孝順過。
林川跟著幾個大爺,一起吃餅喝湯。
也就這麼一天的功夫,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