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爭要求知己知彼呢?
因為每一位名將的作戰風格都是不同的,了解敵將的風格才能對敵軍的動向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以此定計才有可能占據上風。
而臨陣換將最大的好處就是會造成作戰風格的突兀轉變,可以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畢竟人的思維是有慣性的。
舉個例子,假設你已經習慣了對手偏向與保守的作戰風格,那麼很多時候或許在策略的選擇上就會偏向大膽一些,心想反正把握不足的時候敵人不會有什麼大動作。
但如果突然之間敵將換成了一位勇猛精進善於弄險的人,把你的小小試探當成了挑釁,傾巢而出展開決戰,這個時候你也得懵逼不是?
這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效果。
至於自己能不能儘快掌握趙軍,兩次救趙並旅居趙國十多年的信陵君表示那都是灑灑水啦。
他現在已經迫不及待要去北線跟王翦過過招了。
……
第(2/3)頁
第(3/3)頁
……
李牧那邊的回信也很快,不過內容卻有些出乎信陵君的預料。
隻見信中寫道,他覺得換將這個策略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北線,信陵君或許可以幫助燕趙聯軍打破僵局。
不過趙國征伐燕國這等小事還不需要他親自回去主持,趙國自有人可以處理。
“龐煖……”
信陵君若有所思,“龐恭的後裔麼?”
單說龐恭可能並不出名沒人知道,但說起他的先輩龐涓,知名度就高了許多。
龐涓代表的是魏國從盛極一時稱霸中原到一蹶不振的那段曆史。
馬陵之戰對於魏國的打擊並不亞於長平之於趙國。
那一戰中,龐涓第二次敗於同門孫臏之手,還徹底葬送了魏國仗之稱霸天下的強兵魏武卒。
從那以後,魏國元氣大傷、霸業不複,齊國則接過了權柄,開始了稱霸東方的時代。
作為戰敗的罪魁禍首,龐涓本人戰死後,他的家人在魏國的處境也不怎麼樣,雖然沒有遭到迫害,但想要重新取得信任卻是難上加難,後來乾脆遷往趙國去了。
“也罷,既然李牧對他有信心,那我就看看他繼承了乃祖的幾分本事吧!”
信陵君點點頭,然後開始著手布置自己與李牧交換戰線的事宜。
其實相比於才乾突出已經展露出名將之姿的秦軍北線主將王翦,能力稍顯平庸的中線主將蒙武才是一個更好的突破口。
但問題是李牧並不是信陵君,他在趙國軍隊中威望如日中天不假,卻不代表韓軍和魏軍會承認他的能力,百分之百地服從他的指揮。
因此想要真正打出臨陣換將的效果來,還需要進行一番周密的布置才行。
/63/63440/18757489.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