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因為秦國暗諜的行動與燕王的小心思,原本趨於平穩的戰局又掀起了新的波瀾。
連夜追擊並扣下燕軍,分兵討伐燕國逼迫燕王繼續支持合縱,合縱聯軍的北線和中線交換統帥等等一些列的事情,雖然被做得隱秘而迅捷……
但俗話說得好,這世上從來都沒有不透風的牆。
尤其是前兩件事,數萬人的動靜壓根沒辦法做到保密。
因此,李牧分兵後不久,一直在跟他對峙的王翦就收到了消息。
北線秦軍大營。
王翦得到情報之後立刻召集了軍中高級將領議事。
“李牧真的帶人離開了?”
王翦的副將強自按捺著激動,顫抖著聲音問道。
這不怪他定力不行,實在是因為從戰爭開始一直到現在,他們都太憋屈了。
毫不誇張的講,在這個時期要說挑選出一支最強的軍隊,那一定是秦軍。
雖然說,趙國的邊軍,韓國的弩兵,魏國的武卒、包括楚國的三大軍團都是世人口中稱頌的雄兵。但是跟秦軍比起來,他們身上都欠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東西。
這個東西隻有不斷地用勝利去澆灌才有可能誕生,那就是必勝的信念。
這東西跟一般的自信不同。
名將手下的軍隊都是自信的,不會覺得自己比彆人差,也不會覺得自家將軍不如其他將軍。
但是!
哪怕是讓李牧麾下的邊軍士卒來說,也沒有幾個人會信誓旦旦毫不猶疑地說,他覺得這一次戰爭能贏。
嘴上喊著必勝,和心裡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最終一定會勝利,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自信和必勝,更是天差地彆。
因為戰爭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影響到勝敗的因素極為龐雜,遠不是一位名將,一支銳卒就能完全左右的。
真正必勝的信念那是真的需要打遍天下無敵手之後才有可能培養出來的。
比如說,漢朝時期,漢人對待周邊蠻夷戎狄的態度。
哪怕是漢末,國家分裂成十幾個諸侯,但無論是誰,依舊能按著周圍的異族隨便打。
一漢當五胡,這就是真正的自信,必勝的信念。
第(1/3)頁
第(2/3)頁
這東西是怎麼來的呢?
漢初可沒有出現過這種口號。
就是從武帝起,漢朝數百年來對於周邊異族的不斷勝利,甚至是越來越輕鬆的勝利才培養出來的這種思想與氣質。
如今的秦國也一樣。
秦國最開始的崛起是因為變法,而不是因為國內的武器裝備製造水平,或者兵法研究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式的增長。
軍功授爵在正麵戰場上的唯一作用隻是激勵士氣,加強將領和士卒們立功的渴望。
雖然這種渴望會讓秦軍士卒的戰鬥欲望變得很可怕,但保家衛國所激發的力量也未必就比它小多少。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秦國軍隊並不比會彆的國家強到哪裡去,尤其是在他們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
但因為有巴蜀糧倉保障後勤的緣故,秦軍敗少勝多。
數十年來,秦國大大小小經曆了幾百場戰事,其中大部分都是勝利了,就算沒取得完全的勝利,至少也沒有吃虧,無非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罷了。
因此,一股可怕的信念被醞釀得越來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