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朱瞻埈將報紙都撕了,怎麼自己這個五弟人人誇。
兩人上前行禮,千戶拿著象山三個千戶所的資料給鄭和。
“鄭和大人,我這邊選出了一千人,三個衛所都有,我們三個千戶都想要隨您出征,但是象山這邊不能無人防守,所以選了兩位千戶隨您出征。”
商量出兵的人選和領兵的人,他們三個千戶自然都想隨著鄭和出征,畢竟能跟著鄭和去打一場回來,不說殺多少倭寇海盜,至少回來吹牛逼的本錢是有了。
咱也是跟著鄭和廝殺過倭寇的人,這事情至少象山縣的縣誌裡麵得寫吧,搞不好多殺點倭寇還能得賞留名。
陳知縣則是陪著朱瞻墡走一走。
陳佑山看著朱瞻墡身邊至少跟著一個侍女,一個太監還有兩個護衛,這排場可不是一般人,這位朱公子更加確定應該是五殿下了。
作為被外派曆練的官員,陳佑山迫不及待的找機會升官回京,如果沒有特殊的機會,他們這種沒什麼門路背景的人,得走好多年並且不能出錯誤才能升任回京。
十年寒窗誰不是為了高官厚祿,做人上人,出定國良策,寫詩文傳世。
但是要做這些,他得先回到京城。
現在麵前的是監國的五殿下,一個小孩子,心智遠超年齡,他得好好表現,這次表現的好了,讓五殿下記得自己,但凡五殿下美言幾句,頂過自己多年的努力。
他得好好表現自己。
“朱公子,此次肅清海盜倭寇,我雖文人,也願隨軍一起出征,但凡我大明男兒戍衛邊疆是為己任。”陳佑山義正言辭的說。
“陳知縣,你是進士第幾名?”
“一甲十二名。”
朱瞻墡點了點頭,排名倒是非常的不錯,這年代的科考,能考到這個名次,必然是聰明和勤奮缺一不可。
“陳知縣,象山的海防做的非常不錯,你做知縣想來下了不少功夫。”
陳佑山謙虛的說:“朱公子謬讚了。”
陳佑山是文人,但是昨日見到三個象山衛所的千戶對其極其尊重,想來手段,心機都不錯。
文人懂得馭兵,這樣的人很少。
“陳知縣,對大明的海防持什麼意見?是該退縮陸地還是搶占島嶼。”朱瞻墡問了問題。
陳佑山知道自己表現的機會到了。
小心翼翼的試探:“朱公子,可想聽實話。”
“說。”
“我認為應擴張海防,向著沿岸島嶼擴張。”他的想法和朝廷現行政策相悖,所以說的很小心,若是惹了眼前的朱公子不開心,反而起到反作用。
“哦~,你怎麼想的?”
陳佑山開始了自己的政論:“陸地防禦,大明有著物資人員優勢,確實可以更好,也更省力的抵禦倭寇海盜,但是也徹底的絕了海上貿易。”
“海上貿易?你的意思是要暢通海事?”
陳佑山點了點頭:“我朝絲綢茶葉陶瓷,在海外價格高昂,隻要暢通了海路,海事貿易可以給我朝帶來海量的財富,沿海居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好。”
朱瞻墡反問道:“難道這就可以解決走私的問題了嘛?”
“可以解決一大部分。”陳佑山沒想到眼前的少年說話如此成熟,那種上位者的威勢讓他覺得自己是在彙報工作,不過本來也就是。
“如何解決這些貿易可能會給海盜以及一些小國帶去物資的後果。”
“與收獲成果想比,此事危害甚小,海盜倭寇難成氣候,大明水軍足夠強大才是永劫海盜倭寇之法,要大海之上無人敢欺我大明子民。”
“可太祖說片板不下海。”
朱瞻墡的話讓陳佑山有些猶豫是否話說自己接下來的想法,整理了一下語言小聲的說:“朱公子,可知沿海走私之事?”
“不是很清楚。”
“大海沿岸現下走私嚴重,屢禁不止,我多次抓走私船隻,但是從來抓不絕,海事貿易宜疏不宜堵。”
朱瞻墡冷著臉問道:“你的意思是太祖的旨意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