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曆史上,隋朝統一天下,滅陳朝定江山的一戰是楊廣打的,雖然說他可能隻是名義上的總指揮,但這也是他能夠翻盤成為太子的基礎。
在這樣一場注定會載入史冊的戰爭中,跟著他建功立業的一大堆文臣武將毫無疑問會成為了他最堅定的支持者,就像跟著李世民打江山的文臣武將一樣,到了那時候就不單單是李世民想不想要當皇帝的問題了,後麵的人會不斷的擁護你去搶這個皇位。
在一定意義上楊廣和李世民的經曆確實非常的相似。
要說差彆的話就是,曆史上楊廣平定南朝的難度,比李世民平定隋末的難度要低些,但是在意義上其實功績更大,畢竟這是統一中原之功,統一了分裂三百年的華夏。
如此功績史書上卻隻有寥寥數語,倒是罕見。
要知道南北朝這期間,可是經曆了五胡亂華,衣冠南渡,真正意義上的天下大亂,禮樂崩壞,北方漢人在前期都快被殺絕了,靠著冉閔的殺胡令才回了一絲威風。
如此情況下,所以楊堅拿出了恢複中原的口號是在更高的層麵上降維打擊了所有的政權。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現在的中原已經動蕩的足夠久了,人們在戰亂中謀生期盼統一中原之心早有,更重要的是士大夫階級也有合天下之心,楊堅順應天下大勢喊出恢複漢室,便是最好的宣傳工具。
楊素怕這一戰交給楊勇來打,所以才那麼據理力爭,打了若敗了,大隋南北危機四伏,剛剛建立的政權很可能就會倒下,好不容易統一的北方又是一場混亂,打了若勝了,楊勇領兵,楊廣便翻不過身來了。
不管勝負的結果,他都不願意看到。
他站出來就是不想讓楊廣自己來說,但是皇帝點名楊廣,他倒是希望楊廣能夠說支持,至少不會觸皇帝眉頭。
聽聞楊廣說不可戰,楊堅便問:“為何不可戰。”
“兒臣的意見恐怕和諸位不同,還請父皇莫要怪罪。”
“你隻管說。”
“南朝現在朝堂大亂,雖然確實對於大隋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機會,但是父皇,我們此時出兵,會不會正好給了南朝一個一致對外的理由,反而促進了他們的朝堂在短時間內完成意見統一。”
眾人大愕,沒人想過這個問題。
但是他們似乎並不在乎:“他們一致對外又如何?人心不是一時就能齊的,哪有那麼容易。”
楊廣停在原地,楊堅瞧著他有話要說的樣子就說:“晉王,你有什麼話就儘管說。”
“父皇兒臣和南陳的這些人都沒什麼交集,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樣人,僅能通過剛才諸位的交談得知,南陳太子陳叔寶庸弱,興始王陳叔陵心狠手辣,長沙王陳叔堅陰險,現在陳叔寶重傷情況不明,興始王陳叔陵殺妻妾遁逃,若我們此時出兵,南陳之人總得應對的此一戰,或許是皇後柳敬言主事,但也或許趁著這紛亂的時候長沙王陳叔堅借機籠絡人心,一力主戰,進而總管朝堂。”
楊廣沒有從戰爭勝負的角度來說事情,因為他不專業說了也沒人聽,而是說南陳的朝堂。
楊堅終於點點頭,沒想到是楊廣說到了他最擔心的事情。
這仗不打,如果陳叔寶沒有重傷而死,皇後柳敬言不可能讓自己兒子的皇位旁落,那麼將來他的對手南陳之主是庸弱的陳叔寶,這仗打了,南朝或許出於無奈之下隻能先推陳叔堅上台,一旦上台了,按照陳叔堅的陰狠,想要他讓出皇位,絕無可能,那麼他將來的對手就是陳叔堅。
陳叔堅不是順位繼承,他自己,包括他的屬下一定想要建功立業來穩住自己的地位,那麼到時候隻有一個選擇,就是全力征伐大隋,那麼大隋就完全的陷入了被動之中,這是楊堅最最不想要看到的結果。
戰可以打,但是得分清楚勝負之後的結果自己是否能夠承受。
楊勇看著楊堅有了動搖的心思便馬上說:“父皇,晉王不懂軍務,沒有打過仗,不知道前線情況,兒臣願意領兵前往,全軍過江,定然可以大破陳朝。”
聽著他請命,但是楊堅並沒有允準,而是依舊深思著,最後他看向了高熲。
高熲今日以來一直都沒有說話,隻是看著眾人的爭吵,但是皇帝向來最重視他的意見。
高熲看著麵前的堪輿地圖,深深吸口氣說:“陛下,微臣也不建議打。”
高熲此言一出,楊勇有些詫異,怎麼自己的老丈人不幫著自己了。
“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