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的話,做好英雄就可以了。
沈三通接著說道:“《三國演義》中用十回也就是十章描寫了赤壁之戰部分。”
“從第40回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到第050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非常精彩。”
“有周瑜與黃蓋策劃的反間計、苦肉計、詐降計,有龐統的連環計。”
“有諸葛亮三氣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
“還有曹操中計斬蔡瑁和張允,敗走華容乞求關羽放一條生路,隻看三國演義,感覺曹操一個人對抗孫劉聯軍的所有謀士。”
“不過,在正史上,這些內容絕大多數都是虛構的,不存在的。”
沈三通舉一個例子道:“《三國演義》裡,發生在大戰前夕的蔣乾盜書。”
“演義中寫蔣乾是曹操手下的一員謀士,從小和周瑜的關係非常好。”
“大戰前夕曹操對周瑜有所忌憚,蔣乾想要建功,於是便向曹操毛遂自薦做說客勸降周瑜。”
“結果周瑜早早就知道他的來意,設下計謀,讓他給曹操帶回了假消息,使曹操怒斬蔡瑁、張允兩位水軍大將。”
“這就是反間計,蔣乾最終也被曹操殺死。”
“曆史上完全不是這樣的。”
“曆史上,當時的蔣乾是曹操的幕賓,因為和周瑜有所交集,所以曹操派他去勸降周瑜,但是最終沒有成功。”
“僅此而已,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盜書之事,根本就是莫須有。”
“而且據《江表傳》記載,蔣乾素有儀容,以才辯見稱,在江、淮之間獨一無二。”
“這樣一個正人君子是絕對不會乾出盜書這樣陰私齷齪的事情的,更不會中計而不自知。”
“盜書的虛構對蔣乾是莫大的醜化,蔣乾在這個情節中是醜角,自以為聰明實際上愚不可及,使他成為了千古笑柄。”
“曹操也是反麵角色,剛愎自用,衝動易怒。”
“這個情節我們是不采用的。”
陳導名若有所思,這可以化作他的知識點。
其他演員恍然大悟,沒想到蔣乾盜書是假的。
漲知識了。
因為是曆史大片,沈三通梳理劇本之前,把演義和曆史講清楚。
沈三通先給主演講課,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後續會整理成冊,演員的學習成績都一般,甚至可以說不好。
包括陳導名也是如此,要有一個集中學習的過程。
沈三通接著道:“大家熟知的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是諸葛亮,充分表現了他的氣定神閒,足智多謀。”
“相反的,周瑜在其中就是一個小肚雞腸,嫉賢妒能的形象了。”
“實際上的草船借箭和諸葛亮根本沒有關係。”
“曆史上有兩種說法,都和孫權有關。”
“不過從人物考量,草船借箭這個閃光點,依然給武侯,隻是周瑜不是以負麵形象出現。”
“還有借東風,將諸葛亮拔到了一個非人的高度,曆史上其實也沒有。”
“所謂東風,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者周瑜,以及東吳大將黃蓋對氣候的準確判斷。”
“當時中國人已經能較為熟練地運用觀測風向的‘風帆’,再加上作為東吳當地人他們對這裡的氣候認識較深,所以能運用東風。”
“這個閃光點,遵從曆史,留給周瑜大都督。”
“周瑜打黃蓋也並沒有這樣一件事,黃蓋是自己請命去詐降的。”
“我們按照曆史來,周瑜是胸襟開闊,有勇有謀,光風霽月的真英雄。”
沈三通把演義梳理完:“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敗走華容道,但並沒有遇到關羽,也沒有乞求關羽放一條生路。”
“放了曹操,在我看來,其實汙了關二爺的形象。”
“我們也不采用,過於虛假,你死我活的鬥爭,不容個人意氣。”
“還有幾點比較容易混。”
“孫權是諸葛亮等三個人一起勸的,赤壁之燒的是曹營不是赤壁,鐵索船這個方法是曹操自己想的,不是龐統想出來的。”
沈三通總結道:“總的來說演義有許多虛假,我們大多按照曆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