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
北方統一,拿下荊州,大一統屬於必然。
隻要居高臨下,引而不發,到時候孫權的勢力就如同今天的荊州一樣,門閥世家各懷心思,害怕事後清算,人人自危,散成一片。
孫權又不是孫策,沒有那麼大的威望。
孫策留下的老臣也不好馴服。
稍微等一等,孫權內部必定出現不同聲音,矛盾激烈。
到時候不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戰了也是以最小代價勝利。
最後。
賈詡認為,北方還需要經營。
現在北方隻是暫時安穩,其實還有許多隱患。
早年對匈奴進行了內遷。
內遷固然快速補充了人口,獲得了士兵,但隻是鼎盛時的暫時降服。
如果不能將之處置,會有極大禍患。
如二十年前被安置在並州北部的南匈奴反叛,用軍事手段和非軍事手段不斷往南推進,把並州占了七七八八。
如今南匈奴投降,但是也隻能承認了並州被占去大半的既定事實,分其為五部,各立首領。
並州轄區,上郡和河西郡還有羌人。
河套地區還有大量的鮮卑雜胡。
固然不成氣候,但並涼兩州民族成分很複雜,矛盾也尖銳。
隨著天下定鼎在即,之前為了戰爭遷徙異族的舉措,就要開始處理。
賈詡的主張是穩一手。
把現有的經營好,到時候想如何拿捏孫權,便可如何拿捏。
而且他認為要從爭天下模式,進入到治理天下的模式。
賈詡分析有理有據,但他在曹操陣營中的職務、地位,比不過荀彧。
荀彧是差一點要被表為三公的大佬。
而他是官渡之戰,勸張繡歸降曹操,資曆、勢力遠遠不如。
不過此刻身份更多是曹操的謀士,采取什麼計策,要曹操這個謀主定奪。
沈三通坐在監視前看著一眾演員表演,都是老戲骨。
對話、表演呈現出來是一種享受。
賈詡的扮演者李建義老師,就是曹正淳、季檢察長。
荀彧年齡比賈詡年輕十六歲,由人藝另一位台柱子,何冰飾演。
開場是兩分多鐘的台詞,不是文言文,而是對仗工整,不影響觀眾理解的白話。
不隻是如此,對話裡還潛藏著大量的信息,把事情交代清楚。
這其實是有些不合理的,對話哪有交代前後事的。
但沈三通要求這部戲,一點不了解三國的觀眾也能看懂。
劇本寫作的時候,就是假定都不知道三國。
所以把前因後果掰開了揉碎了。
他要求故事要簡單,一點門檻不要有。
作為曆史大片,赤壁本身就夠厚重,重點是後期特效做好。
沈三通對曆史的理解,是動態的。
不是一步一個台階的線性發展,不是升級打遊戲,也不是史記。
史記是簡化了的,而且曆史記錄者,是文官。
記錄曆史的史官家族,也是士族的一份子,帶有偏向性。
會掩蓋一些士人的醜態,和世家的嘴臉。
他的理解,曹操誅滅袁紹,北方統一,曹操勢力從線性發展到了指數增長的時候。
就是量變引發了質變,大勢已成。
這時候各個勢力,一定各有心思。
拿下荊州不是問題,荊州門閥世家不是npc,不是遊戲角色。
要是劉表不偏寵劉琮,而是立長子劉琦,有著大義名分,荊州世家還能安穩一些。
但眼看著劉表要死,蔡夫人和妻族合作,開始隔絕內外。
明顯是要立名不正言不順的劉琮,沒有大義名望,根本無法抵擋曹操。
這種局麵之下,要是說荊州世家毫無反應,不僅不是現實,也是對家族的不負責。
大部分門閥世家一定早早和曹操聯係。
所以荊州對於曹操陣營來說唾手可得,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如何進行大統一,甚至是統一後的治理。
後世之人看赤壁之戰,會覺得赤壁之戰就是全部。
但放在當世來說,對於曹操來說,赤壁之戰十拿九穩,北方已經定了,南方彈指可取。
多個機位拍攝,這段劇情采用長鏡頭。
非常大膽的一鏡到底。
雙方討論完之後,產生了兩個觀點。
這個時候需要謀主曹操來決定,如何統一。
坐在上位的曹操,滿目霸氣和威嚴。
此時的他,不隻是丞相,實際上已經是半個皇帝,半個天子。
曹操一字一句道:“攘外必先安內。”